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核心考点查缺补漏与方法指导
【考纲要求】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一、核心考点过关
核心考点一、 科技成就
【真题回顾】(2011·江苏单科·T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点评】本题采用原始史料引入活字印刷术,既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对活字印刷术的再现能力。要准确解答本题,就必须熟练再现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本题给我们一轮复习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对我国古代重要科技成就的发展史实熟练掌握,并且要掌握到细微之处。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本考点命题频率不高,在历年命题中仅偶尔出现。考查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古代四大发明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对中西方产生的重大影响。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命题的角度一是科技成就出现的时代,二是四大发明的外传以及对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能力来看,一是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再现能力,二是考查对科技成就影响的灵活理解能力。
3.复习备考时,根据近几年命题的特点来看,在备考时一要重点识记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主要内容以及发展历程,二要灵活理解古代科技成就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变式达标】
1.(2012·全国文综·T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2.(2009·浙江文综·T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对应考点】
1、四大发明:(重点)
(1)、造纸术:(西汉、东汉)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隋唐、北宋、西传)提高印刷效率,加速文明进程,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3)、火 药:(唐朝、宋朝、西传)加速西方封建骑士阶层的衰落;
(4)、指南针:(战国、北宋、西传)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5)、马克思关于三大发明作用的论述:“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天文学:(1)、天文学著作:
(2)、天体测量:东汉——唐代——元代
3、数 学:( 1)、计算方法: (2)、数学著作: (3)、圆周率:
4、医 学:(1)、医学成就:《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华佗。
(2)、药物学:李时珍。
5、农 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6、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3)、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的对外交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4)、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
7、明清科技落后的原因:
(1)、对中国而言:A、中国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B、封建闭关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清代的“文字狱”更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文化政策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2)对西方而言:A、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B、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C、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8、历史启示:A、科技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
C、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核心考点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真题回顾】(2011·安徽文综·T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点评】通过阅卷后的数据分析,该题主要错选B项或D项,其主要原因是:
(1)欣赏古代绘画作品的能力以及审读题干材料的能力较差。对于古代绘画作品,单从画面本身来看,审读难度较大。对于本题的解答,要从两者的结合中读出作品属于文人写意画这一有效信息来。
(2)对古代绘画流派了解不到位,不能正确辨别古代主要的绘画流派。解答本题,应当从四个选项的表述中,辨别出分别属于文人画派、人物画派、山水画派和风景画派来,然后结合对作品的欣赏判断出正确选项。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本考点命题频率相对较高,平均每年会出现两道左右的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一是汉字和书法的发展演变,二是绘画艺术的发展成就。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一是表现为对书法特点、书法流派及人物的考查,二是表现为对绘画特点、流派的考查。从能力方面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书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辨别能力。
3.复习备考时,一要细致梳理书画艺术成就的发展历程,包括历代书画作品、人物、特色。二要提升对书画艺术的欣赏能力,要在对比中辨别各流派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
【变式达标】
1.(2012·福建文综·T13) 《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2.(2013·广东百校联考)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对应考点】
1、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1、小篆创始于 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成就最高的是秦代的 李斯。
2、隶书始于秦朝代,成熟并通行于汉魏;字体结构 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3、楷书也称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书法家有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4、行书盛行于晋代,东晋的王羲之擅长草书、行书,号称“书圣”。以行书名世,号称北宋四大书法家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
2、 画中有诗
1、中国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三大画料;艺术风格上,可以分为 工笔重彩画和水墨谈彩画两大类型。
2、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创作上强调主要艺术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苏轼的诗,反映传统中国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核心考点三、文学成就
【真题回顾】(2010·安徽文综·T13)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点评】本题以文学作品为切入点,体现能力立意,主要考查文学作品与历史科学之间的关系,即文学作品对历史研究的价值问题。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能反映生活,但又不是完全真实地反映生活。因此在史学研究中,不能把文学作品作为信史使用,但可以作为参考。近年来的高考中经常出现类似考查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题目,希望能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本考点命题频率较低,从全国各地试卷来看,每年基本上会出现一道选择题,甚至不出现。从考查内容看,主要考查历史上的各类文学作品。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主要考查文学作品的类别、风格、内容、地位等。从考查能力来看,一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成就的识记再现能力,二是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能力。
3.复习备考时,一要理清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学成就发展的线索和脉络,二要识记再现文学成就的代表作、人物、风格等。三要结合语文学科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变式达标】
1.(2012·江苏单科·T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2.(2013·南京调研)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对应考点】
中国古代的文学
《诗经》
1、《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2、《诗经》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了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雅》是周王朝所在地的诗歌,分为 《大雅》、《小雅》两部分,主要反映 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的歌颂。
(二)楚辞
1、楚辞是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与《诗经》创作方法不同,楚辞是 现实主义的,人们又称楚辞体为 “ 骚体 ”。
2、屈原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是《离骚》他的著名诗篇还有九章 、天问 、九歌 。
(三)汉赋
1、西汉早期的赋,有贾谊的《吊屈原赋》、《赋鸟赋》,枚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代长篇赋的先河。
2、汉武帝时代,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其中的精品。
3、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 杨雄 ,
(四)唐诗
1、唐代是中国 诗歌 发展的鼎盛时期。
2、盛唐大诗人李白,有 诗仙 的美誉。杜甫则有 诗圣 的美誉。
(五)宋词
1、词是由民间流行的 长短句 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号为“ 曲子词 ”。
2、在北宋词坛上,出现了一大批词人如 辛弃疾、 苏轼 、 李清照等
(六)元曲
1、广义的元曲,包括 元代散曲 和 元代杂剧 两大类,即通常所说的“剧曲”和“散曲”。
2、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 各种表演艺术 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北方流行的 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 北杂剧 或 北曲 。著名杂剧作家 关汉卿 创作出多部揭露黑暗现实的剧目。当时在城市里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称之为“ 瓦肆 ”或“勾栏 ”。
(七)明清小说
1、元末明初,在 宋元话本 体裁的基础上,产生了章回体形式的 长篇白话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2、罗贯中的 《三国演义》,施耐庵的 《水浒传》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树立楷模。
3、清代小说代表有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曹雪芹的 《红楼梦》更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 专制帝国 和 封建社会 由强大到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
4、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之目睹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考点四、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真题回顾】(2011·福建文综·T1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点评】通过阅卷后的数据分析,该题主要错选C项或D项,其主要原因是:
(1)对京剧的发展历程不能准确的把握。一是将京剧产生的时间错误地记忆为元朝末期,其实,京剧是在清朝形成的。二是将京剧落户于北京错误地记忆为康乾时期,应当是在乾隆、嘉庆时期。
(2)对京剧的艺术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因对京剧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平时学习中往往有些忽略,对京剧的艺术性和在世界上的影响认识不到位,在解答本题时,不能准确选择的A项。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高考命题中对本考点的命题几率比较低,几年才会出现一道选择题。从内容来看,主要考查京剧这一剧种,其他剧种几乎从没考查过。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主要是考查京剧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从考查能力来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京剧发展历程的记忆再现能力、对京剧艺术的理解认识能力。
3.复习备考时,一要熟练把握京剧发展的历程。二要体会京剧的艺术性和重要性。
【变式达标】
1、(2013·山西模拟)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2、《梅兰芳》是一部中国人物传记式电影,该影片得到众多电影专家和学者们的高度评价,认为极具文化传播意义。京剧是全世界最关注的中国元素之一,而梅兰芳在京剧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这说明( )
A.京剧已成为世界最具影响的剧种
B.梅兰芳因此被列入“同光十三绝”
C.京剧已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D.梅兰芳对弘扬京剧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应考点】
1、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元杂剧的奠基人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2、明代戏曲发展为传奇,明朝后期是传奇发展的黄金阶段,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传奇最出色的作品。
3、清代京剧崛起,京剧形成于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等著名艺人,京剧的四大行当是指:生、旦、净、丑。
二、答题方法指导
方法四 材料型(表格数据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表格数据型选择题主要指运用有关历史的统计图、统计表等为载体设置的一种题型,考查学生运用数据表格,通过定量分析,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特征、揭示历史事物发展本质规律的能力。一般运用经济发展程度、政党军队数量变化、某一方面历史发展的趋势等统计方面的材料为载体,最常见的形式有单项表、双向表、向量图、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经济史中命题考查较多。
例 下表为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反映了这一时期( )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 276 38.6 17.9 18.8
1887 85 787 36.4 19.6 24. 3
1889 86 187 35.5 17.4 25.7
1891 95 394 33.4 17.1 25.1
1892 88 816 35.2 17.2 26.0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方法总结】 表格数据类选择题解读方法:“三看两注意”。
(1)“三看”:一要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二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或数据中的文字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三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2)“两注意”:一注意数据表格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适合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优势,在提取信息时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取信息;二要注意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数据表格图,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
【跟踪训练】
1.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后( )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2.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民主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人格,成为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并取得伟大胜利的精神动力。图(a)和图(b)分别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
A.1921年和1922年 B.1927年和1928年
C.1937年和1938年 D.1949年和1950年
第 1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