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下册 第1节 水中的动物 教学设计(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 第1节 水中的动物 教学设计(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6-18 12:21:30

文档简介

第1节 水中的动物(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尝试完成“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观察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观察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观察鱼的材料用具等。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生物世界】小丑鱼。讲述:同学们都知道鱼类生活在水中,那么除了鱼类,水中还生活着哪些动物呢?
二、讲授新课
(一)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
【教师】创设情景(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
【学生】参与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在5分钟内完成以下问题:
1.图10-1中的动物你了解哪些呢?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你能描述鲫鱼的外形吗?
【学生】自学反馈。
我型我秀:介绍教材第43页图10-1中的水中动物。
①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②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它们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
③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它们体表有甲。
④其他: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教师】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鱼为什么能在水中游泳呢?我们来设计实验探究下。
小组探究一:
观察鲫鱼在水中活动的状况,思考鲫鱼适应水中生活可能具有的外部形态特征是什么?并且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建议播放视频:【教学实验】观察鲫鱼)
体型
体色
体表
运动
呼吸
侧线
小组探究二:
1.鲫鱼的呼吸——鳃(建议播放视频:【教学实验】观察鲫鱼)
(1)鱼鳃位于头部两侧,外有鳃盖保护,颜色鲜红色。
(2)红墨水流动方向:体外→口→鳃→ 鳃盖后缘→体外。
(3)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水流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鱼就是这样呼吸的。
2.鲫鱼的运动——各个鳍的作用
(1)鱼在水中能够向前游,靠的是什么部位产生的动力?
(2)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
(3)靠哪种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小结:
(1)产生前进动力的是(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
(2)保持鱼体平衡的是(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背鳍)。
(3)保持前进方向的是(尾鳍)。
鱼的特征小结:
鱼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用腮呼吸;二是用鳍游泳。
(三)我国丰富的渔业资源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7~48页,了解我国丰富的渔业资源。
【学生】自学,阅读教材。
课堂反馈
1.下列动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是( D )
A.鲸鱼 B.章鱼 C.甲鱼 D.中华鲟
2.鲫鱼在水中能感知水流和水压变化的结构是( A )
A.侧线 B.鳞片
C.尾鳍 D.鳃盖
3.鱼在水中呼吸靠的是( A )
A.鳃 B.侧线
C.鱼鳔 D.尾鳍
4.小明的妈妈到菜市场买鱼,在许多已死亡的鱼中,她可以迅速判断鱼是否新鲜的最佳方法是观察( C )
A.体表是否湿润
B.体表有无伤痕
C.鳃丝颜色是否呈鲜红色
D.鳞片是否完整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第1节 水中的动物(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尝试完成“观察河蚌”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真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珍爱生命的情感;关注我国水生资源的状况,形成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河蚌的结构,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河蚌的解剖和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河蚌的解剖和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观察河蚌的材料用具等。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你知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吗?你知道河蚌生活在什么样的水域中吗?
【学生】江河湖泊、池沼的底部。
【教师】河蚌有哪些适应水底生活的结构特点呢?
二、讲授新课
(四)观察河蚌
【教师】软体动物举例:河蚌、蜗牛、鱿鱼、章鱼等。特征: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活动:
观察河蚌(建议下载播放视频:【教学实验】观察软体动物)
1.辨认前端与后端?贝壳起什么作用?
河蚌有前后、背腹、左右之分:
把河蚌拿在手中,使其壳顶向上,河蚌钝圆端朝前,稍尖端朝向自己,那么:壳顶为背部,与之相对的为腹面;钝端为前,尖端为后,那么:左侧就为河蚌的左侧,右侧为河蚌的右侧。
贝壳:左右两瓣,等大,近似于卵圆形,合抱于体外,所以河蚌称为双壳类;生长线:以壳顶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弧线。
2.河蚌在什么环境中才能运动?
3.河蚌的运动器官是什么?有几片?
河蚌有足,呈斧状,左右侧扁,富肌肉,位于内脏团腹侧,向前下方伸出,为运动器官。仅有一片。
4.河蚌的呼吸器官是什么?有几片?
河蚌的鳃称为“瓣鳃”,为呼吸器官,蚌体两侧各有2片,外瓣鳃短于内瓣鳃。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点:
1.身体前端有口,滤食水中的食物;
2.有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
3.用斧足插入泥沙中缓慢犁行;
4.用鳃呼吸。
(五)多种多样的软体动物
【教师】出示其它软体动物的图片,请学生总结它们与河蚌有哪些相似的基本特征?并能说出一两种知道的软体动物。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的特征。
都有柔软的身体,大多有贝壳,大多用鳃呼吸。
(六)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提问:河蚌与人类的关系有哪些?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8页对应内容,回答。
【教师】当蚌在海床进食时,贝壳张开,受到外来物沙粒等的刺激,外套膜受到刺激后会分泌出珍珠质,把掉进去的异物层层裹住,使其圆滑,逐渐形成珍珠囊——光亮润泽的外层。
河蚌还可以做成美食。
课堂反馈
1.河蚌用_______呼吸,用________运动。贝壳有_______作用,它的形成与_________有关。贝壳的开闭受________控制。
2.请给下列软体动物找家,将相关两项用线连起来。
海洋 河蚌
蜗牛
陆地 乌贼
扇贝
淡水 蛞蝓
贻贝
3.完成连线。
鲫鱼 软体动物
鳄鱼 鱼类
章鱼 两栖动物
娃娃鱼 爬行动物
鲸鱼 哺乳动物
参考答案:
1.鳃 斧足 保护 外套膜 闭壳肌
2.
3.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