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的小动物》(第1课时)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概述土壤里的小动物种类;
分析、描述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分类;
认同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关爱保护土壤里的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描述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分析、描述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土壤里小动物的相关材料;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课前让大家分小组进行土壤里的小动物调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土壤里的小动物。
【学生】通过网页查询、书籍检索等收集部分土壤里小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PPT展示土壤里小动物的图片请同学来辨别。
讲授新课
尝试给小动物分类
方法:
4-5人一组,从路边、草地、树林、花坛等场所选择一个地方。
用小铲子掘取少量土壤,放在白瓷盘内。弄散土壤,捕捉土壤里的小动物,放入小瓶内并加以辨认。每种动物收集3-4只。用塑料袋装取一些土壤,带回实验室。要注意卫生安全和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下面的检索分类图表,认识从土壤里捕捉到的小动物。
1a.无足 2a.身体细长,体表有角质层 线虫动物
2b.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环节动物类
1b.有足 2c.有3对足 昆虫类
2d.有4对足 蜘蛛类
2e.有7对足 甲壳类
2f.有15对以上足 多足类
【教师】指导学生参考93页“小动物检索分类图表”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找出所捕捉到的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将它们初步归类,将相关内容记录在93页表格中。
设疑:你们小组采集的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根据调查,不同环境的土壤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什么不同?
【学生】参考相关资料,填写93页表格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三、随堂练习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土壤里的小动物》(第1课时).doc。
四、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土壤里的小动物》(第2课时)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尝试进行“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的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学会控制单一变量,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合作能力;
认同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关爱保护土壤里的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蚯蚓外形以及探究蚯蚓行为方式等,概括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教学难点】
观察与探究的基础上,概括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常见土壤里的小动物;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让大家分小组进行土壤里的小动物调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土壤里的小动物。
二、讲授新课
(一)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教师】将课前准备的小动物分到各小组,结合课本P93小动物检索分类表,小组合作,尝试判断各组小瓶中小动物的类别,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然后请同学回答小动物的名称以及特点。
【学生】回答:根据讨论得出小动物有喜暗避光、喜湿等生活习性。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了解了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根据小动物检索表,有无足以及有多少对足进行分类。再进一步想一想,这些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如何?他们有哪些适应环境的生活特征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1.多媒体展示蚯蚓的诗词:
无骨下饮黄泉水,翻身系把泥土推。
若问何物最护花,除却( )还有谁。
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谁?它生活在哪里?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对蚯蚓的观察及一些实验来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学生】回答:蚯蚓,它们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
活动1:观察蚯蚓的形态
把蚯蚓放在解剖盘里,仔细观察:
①结合课本,学会辨认前端和后端;②数一数,这条蚯蚓大概有多少个体节。
【学生】小组进行探究实验。
活动2:观察蚯蚓的运动
①用湿手指轻轻触摸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来回抚摸腹面,又有什么不同感觉?
②现在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体表,仔细看,能看到什么?是否可以看到有一些突起的“细刺”?
③想一想,刚毛有什么作用呢?
④小组合作,将蚯蚓分别放在光滑玻璃板和毛糙硬纸板上,猜一猜,看一看,蚯蚓在哪里跑得快?为什么呢?
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
【学生】小组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图片,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
1. 蚯蚓的体表摸上去是湿润的,有黏液,来回抚摸,在腹面会有不光滑的凹凸感。
2.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一些突起的细刺是刚毛。
3. 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协助在土壤中运动。
4. 蚯蚓在粗糙的玻璃板上运动比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快。可能是粗糙的玻璃板的摩擦力大。
活动3:探究蚯蚓的呼吸方式
实验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想一想,如果将蚯蚓放进沙土中,蚯蚓会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在暴雨天的地面上可以看到蚯蚓呢?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蚯蚓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呼吸,当把蚯蚓放进沙土中,体表干燥而无法呼吸。此外,蚯蚓体表分泌的粘液可以保持体表的湿润,还可以减少身体与土壤的摩擦。下雨天蚯蚓浸在含水量很多的土壤里,根本无法呼吸,所以它们要跑到地面上来。
活动4: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猜一猜:蚯蚓有听觉、触觉、视觉和嗅觉吗?
①在蚯蚓面前拍手、叫喊,蚯蚓有什么反应?
②用铅笔和手指等物品在蚯蚓面前任意晃动,蚯蚓有什么反应?
③用玻璃棒触动蚯蚓身体的头部、尾部和中间部位,看一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
④把一块肉和一块木头放在蚯蚓面前,观察蚯蚓有什么反应。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根据实验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蚯蚓没有听觉和视觉,它是用嗅觉来寻找食物,蚯蚓头部和尾部对触碰最敏感。
活动5:蚯蚓对光的反应
观察下面两幅图,判断蚯蚓对光的反应。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蚯蚓对光的刺激敏感,虽没有眼睛,但它们身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能感觉到光线的存在。由此可以判断出,蚯蚓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教师】结合上面所做的实验,思考:为什么蚯蚓对刺激的反应如此灵敏、准确呢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展示图片:蚯蚓的前端有脑。脑向后延伸为腹神经索。腹神经索上有许多神经节,集中了许多神经。因此,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准确。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二)蚯蚓的作用
【教师】说说蚯蚓的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
1.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2.处理生活垃圾;
3.作饲料;
4.作中药、“地龙”;
5.作保健食品,药膳;
6.利用蚯蚓为原料制成轻化工产品如:化妆品、食品与饲料添加剂。
三、随堂练习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土壤里的小动物》(第2课时)。
四、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