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月 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的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学情分析
1、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在这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时、分、秒”的知识。
已有的生活认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和四季交替已经熟悉。年月日虽然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但作为常识性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因此关于“年、月、日”的概念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2、终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的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3、过程与方法:年月日的相关知识点多而且比较碎,大多以属于常识性的知识,没有较大的探究空间,对于知识点多且碎的“年月日”的教学,先让学生在课前调查年历,完成《预学单》。教学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对比、分析等数学活动,得到大月、小月、2月的相关知识,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经验和方法的积累,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辨认大小月,能初步判断平、闰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年、月、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观看太阳、地球、月亮运动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在初步了解天文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对年、月、日知识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展开学习
(一)展示预学成果,梳理知识
1、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2、小组合作观察《调查单》,发现规律。
3、全班赏析典型作品,梳理年月日知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回顾整理,观察讨论交流活动中发现年月日的一些简单规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质疑明理
1.鼓励质疑问难。
2.操作探究。
3.了解数学史。
【设计意图: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借助学具,安排大小月,感受历法制定过程。将历法常识赋予学生乐于接受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明白大月、小月和二月的来历,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
(三)记忆每个月的天数
1、交流记忆方法。
怎么记住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选择喜欢的方法记忆每个月天数。
3、游戏识记。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爱动、爱玩、爱表现、爱挑战的特点,先让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记忆方法,教师在发掘学生多种记忆方法的基础上适当提示或补充,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每个月的天数,最后进行游戏加以巩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营造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中思。】
三、应用知识,巩固提升
1、李爷爷每天要吃一片钙片。一盒30片。够吃一个月吗?为什么?
2、李爷爷去买钙片时,正好碰上医药超市搞促销活动,促销结束的日子是哪一天?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创设丰富的练习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内容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用什么方法学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认知体系,并提升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