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联系剧情,抓住细节,把握窦娥的性格,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灵魂,体会其悲剧性。
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理解窦娥受冤的原因及其悲剧根源,体会其典型性。
3、感受悲剧美,领悟悲剧精神,学习窦娥坚持正义敢于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从文化的角度、生命的角度深入理解窦娥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教学难点:
从审美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理解浪漫主义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对联导入:
上联: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来做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下联: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
二、概述剧情,把握窦娥形象性格之善良
概括窦娥一生经历,正是“悲惨”二字,从“冤”字入手,分析窦娥的悲剧性。
同是可怜女人,蔡婆婆和窦娥你更同情谁?
窦娥善良的性格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
明确:“休打我婆婆”,宁愿认罪
临刑押赴刑场前,不走前街
遗嘱“再也不要啼啼哭哭”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3.明确窦娥之冤:坚守封建道德,却被封建制度所害,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板书:冤之因 悲剧性)
三、探讨窦娥的悲剧根源
谁造成了窦娥如此悲惨的人生?
明确:元代社会黑暗现实
高利贷十分盛行 下层知识分子落魄 流氓无赖横行乡野 贪官污吏草菅人命(板书:冤之源 典型性)
四、领悟悲剧精神
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而不是哀愁,是鼓舞斗志而不是意气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高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斗的艺术。
五、分析三桩誓愿,把握窦娥形象性格之反抗精神(板书:冤之验 反抗精神)
从审美的角度明确三桩誓愿的喜剧效果,探讨超现实手法的作用;
情节更生动,强化悲剧效果;
主题更深刻,揭露官吏昏聩有冤难伸的黑暗现实,寄托伸张正义的良好愿望
人物形象更丰满,表现窦娥反抗精神
集体朗读三桩誓愿部分曲词,体会窦娥情感。
六、拓展延伸:新时代的“窦娥冤”
以呼格案为例,辩证分析,明确不同的时代意义,引领学生对社会问题有正确的正面的认知,并思考做人应具备的品质。完成情感目标。
七、小结: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