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7 李清照词两首 声声慢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7 李清照词两首 声声慢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7 22:1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2.技能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
诵读品味、情感体验、探究学习、比较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闺中少女:露浓花瘦薄衣透,溪庭醉酒争渡舟
嫁为人妇:才下眉头上心头,相思销魂黄花瘦
夫死流离:雁过相识山河损,点点滴滴寥落愁
词国皇后——李清照
今天就来学习她凝结了万般愁情,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二、明确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
找同学朗读,同学点评、讨论,师补充朗读需注意的问题(准确,语速,语调,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找同学再读
2.读后思考(课件展示问题)
①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词眼,愁(板书:愁。)
②你认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介绍写作背景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下这首词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十余屋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归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愁?
明确:情愁 家愁 国愁(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
五、文本探究
1.鉴赏探讨,赏愁景(课件展示问题)
(默读词作)思考: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愁”的?(怎样写愁)
明确:A、直接写愁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B、间接写愁:借景抒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达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
明确:叠字。
、形式上,⑴音乐美、音韵美 ⑵增强感情
、内容上,奠定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七组叠字 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3.间接抒情(课件展示)
思考一: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请同学回答)
淡酒、急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思考二: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找同学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相思、离愁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枯萎凋零的菊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归纳:一切景语皆情语:酒、雁、黄花、梧桐
意境:冷清凄惨、哀怨愁苦
赏意象,品愁情。(课件展示)
总结: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 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五、课堂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冷清悲凉的意境,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五、拓展延伸(课件展示问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6分)
明确:①借景抒情,通过萧瑟的景物“沉香花已尽”渲染哀愁的情感。 ②通过“倦梳头”“泪先流”两个外在行为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③运用了夸张性比喻的手法,具体的说出了自己非常愁,以至于连小舟都载不动,突出的作者的愁闷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