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7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7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7 22: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醉花阴》教学设计(新授课)
一、教学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因而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合作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审美的行动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朗诵贯穿始终,发挥诵读在诗歌审美中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图片、录音等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活动安排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诵读品位这首词的妙处,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参与诗歌审美活动,从中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材概述
《醉花阴》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分别选择了豪放派代表诗人苏轼与辛弃疾的作品,婉约派柳永以及李清照的作品,李清照作品是编排在柳永、苏轼、辛弃疾的作品之后,在大家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之后,再去了解作文婉约派词宗的李清照,理解李清照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接受。《醉花阴》是教材所选李清照词两首中的其中一篇,与教材所选后一首《声声慢》分别是词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醉花阴》作于李清照早年,含蓄的述说了闺中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三、学情分析
初中教材就编排有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因而学生对李清照婉约的词风以及她南渡前后的经历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于“易安体”的特点、以及词中所体现的人性人情美恐了解较少,另外,对课标中所要求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词人的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过程方法目标
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
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品景悟情。
六、教学难点
通过意象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
七、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八、教学设施:多媒体
九、教学课时:1课时
十、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图片展示)对联:“宋代有二姬,词人称三李”
教师问:上下联中有相同一人,指的是谁?
学生:李清照
教师:这是济南李清照纪念堂内的一幅对联。李清照是怎么样一个人?大家学过她的什么作品?还能背得上来吗?
学生:……
教师:《如梦令》传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李清照另外一首词《醉花阴》,大家来鉴赏一下,这首词和《如梦令》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同还是不同?
【整体感知】
1、初读:读准字音,初步体会情感。(学生自由读)
教师:读出感觉没?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2、再读: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深入体会情感。(选学生代表读)
3、录音范读
教师问:播音员读出了什么情感?
学生:愁
教师:这种“愁”从何而来?我们试着一起来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看能不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李清照(公元1084年-公元1155年)根据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其父亲是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在北宋社会,大户人家选女婿,主要是重才,中了进士的男子都受到尊重。中了进士后,曾做过山东郓州的教授(相当于教育局局长)。后来升官,做过太学录、太学士、太学博士(相当于京师大学堂里担任教授)得到苏轼赏识,成为“苏后四学士”之一。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郓州时,很清贫,连当地知州都觉得他可怜,劝他私吞,但他不听;在江西上饶做官,当地有个专门妖言惑众危言耸听的道士,有一次,两个人的车碰见,李格非当即叫人把他拖出去,痛打一顿,驱逐出境。最后进入宋史人物传记。
母亲是王氏。王氏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
李清照: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古代女孩子应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前期多写少女、少妇的闺怨时期生活,如少年时代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少妇时期的词《一剪梅》、《醉花阴》,《醉花阴》写于她婚后不久,夫妻俩感情甚笃。后来,赵明诚宦游在外,李清照生活孤寂,对丈夫思念甚深,本词为相思之作。
后期:靖康事变,北宋灭亡。北方大乱,赵家大多书册文物被焚,逃难到南方。丈夫病逝。李清照曾经改嫁。晚年漂泊,生活凄苦。后期创作多慨叹个人际遇,如《武陵春》,以及下节课讲要学习到的《声声慢》。
总结:《醉花阴》属于闺怨思夫之作。
【合作探究】
1、词人用什么传递内心的愁思?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时间:5分钟。
明确:意象
上阙:无处不在的浓厚的愁绪。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浓云:阴沉忧郁,惆怅、压抑。
永昼:时间难熬。
瑞脑销金兽:百无聊赖,没有人气,极其凄寂。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两重凉(凄冷、悲苦)
下阙:美景烘托渲染愁情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暗香:都指的菊花。(学生回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重阳饮酒赏菊,堪称文苑雅事。但美景还需佳人共赏,因此景越美衬托情越愁。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鉴赏此三句:陆德夫认为此三句“绝佳”,你怎么认为?
① 迁移回顾: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②对比: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与绿杨俱瘦
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③“愁”——“瘦”:抽象——具体
迁移回顾: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思考角度:这三句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2、词人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
凄清孤寂 凄凉哀伤 (寓情于景)
【课堂小结】
从天气到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词始终贯穿着词人孤独愁绝之相思之苦,思夫之情,江淹在《别赋》中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李清照思夫之苦,比此更甚!
(在充分理解基础上,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作业设计】
鉴赏: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的妙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板书设计】
薄雾 浓云 愁 永昼 瑞脑 金兽 佳节 又 重阳 玉枕纱厨 凉 东篱 酒 黄昏 西风 黄花
情景交融凄凉哀伤
思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