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苏武的坚强意志与爱国精神。
分析文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体会苏武身上“中国脊梁”的精神内蕴。
导入
由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话导入。
链接: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研读文本
问题引导
人物形象的张力,除了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表现外,还可借助与其他人物在同一环境下的对比加以凸显。苏武的性格特征和人格精神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研读文章“卫律劝降”部分(5)
学生活动1: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卫律与苏武的对话,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去分析卫律的劝降策略以及苏武对此作出的反应?
策略:(1)杀虞常、降张胜、慑苏武:武不动
(2)以利相诱:武不应
(3)威胁:骂卫律
小结:义利之辩
链接: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研读文章“李陵劝降”部分(7、8)
学生活动2:齐读7、8两端段,分析李陵的劝降策略以及苏武的反应。
策略:(1)晓之以理:离间君臣关系
(2)动之以情:告知家人近况,斩断家庭牵绊
(3)投降哲学: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小结:家国之辩
链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课堂小结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苏武有之矣。”
课堂活动
回顾鲁迅的那一段话,请你在“......”处为苏武拟写一句,表现苏武的“脊梁”精神。
课后作业
历史上关于“苏武牧羊”的文学作品有诗、有词、有曲,基本上都取材于班固的《汉书·苏武传》。谈一谈你对苏武这一人物形象为何如此脍炙人口的理解。三百字左右。
六.板书
苏武传
班固
义利之辩
家国之辩
李陵 苏武 卫律
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