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歌,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七律,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习唐诗宋词,从而领略我国古诗词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教学设想】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学目标】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体味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初步感知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学方式】吟诵 讲析 点拨 讨论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这首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一副对联: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写的是谁啊?为什么?
明确:茅屋 圣哲 七律
黎庶就是百姓,杜甫一生坎坷,但他忧国忧民,杜甫的诗大多反映民生疾苦,有 “诗史”之称。杜甫被称为 “诗圣”有“七律圣手”的美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富有圣明的七律《登高》。
学习过程
1、首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集体朗读一遍,注意节奏和情感。(师评价)
这首诗,有人说他是杜甫铸就一生血泪,慷慨激昂,沉郁悲凉,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同学们想不想读出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呀?(想)要把这首诗读好,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的诗意。
2、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哪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把题目记下来,然后讨论,请学生作答,老师补充)
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作者借自己登高望远之际写下此文章,看似是自怨自艾,感慨自己漂泊一生又抱病在身,其实上是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其实上是自己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与烦闷。(板书:秋 己)
4、老师的疑惑,学生帮忙解答
(1)“风急天高猿啸衰”,诗人写猿的叫声,为何用“啸”而不用“啼”?
明确:“啸”比“啼”声音更大,“啸”里有悲、有壮、更有愤。(板书:愤)
(2)情由景生,诗人首联写了六种景象,表现了孤独悲愤之情,而第二联却只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情感抒发是不是略显无力?
明确:不是略显无力。第二联以“落木”的“无边”和“萧萧”,写出了秋天的特征和空间的开阔。“不尽”写出了长江的无边,“滚滚”写出了长江恢弘的气势,更能体现出开阔、磅礴、壮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宽广博大的胸襟。
(3)有人说“这首诗前两句写登高见闻之景,境界宏大,而后两联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面的那样开阔,这首诗的前后境界并不吻合。”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明确:不同意以上观点。因为从“艰难苦恨繁霜鬓”这句话来看,“艰难”是写国运和自己命运的艰难,作者从自身的命运扩大到国家的命运,他对国家的命运是非常关切的,境界同样是非常开阔的。
5、走入诗境,融入意境
(1)根据杜甫的《登高》改编
天高猿啸哀,风急鸟飞回。
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
万里悲秋客,多病独登台。
潦倒又停杯,苦恨繁霜鬓。
大家看一看,把七律改成五律,还有没有韵味?
明确:把许多情境化的词语都去掉了,让我们觉得这首诗的作者始终站在诗外,没有融入其中,同样,我们读诗,如果不融入意境,我们也难以把这首诗的丰富情感读出来。大家想一想杜甫生活的时代,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音乐起,教师深情诉说)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来到长江之滨,面对无情的江流,耳畔不时传来凄厉的猿啸之声……
(2)请一位学生深情地朗读诗歌。
(3)师生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
三、结束语
走在历史上那个悲怆的角落
一声凄厉的啸掸去记忆的尘
还有一只低回的鸟
一片秋天的叶凝视着我
假如可以追寻
就让那穿透千世的遐思
那载负沉重的痛
都和着这有节奏的韵律
都化作这古朴的风
就让我漂泊在那个高台
静静地咀嚼你如霜的两鬓.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登高》
2、运用想象联想,选择《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