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归纳出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
(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方法和常见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课前案
1、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从故事中你觉得王昭君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2、熟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注音:壑(hè) 朔(shuò ) 冢(zhǒng ) 省(xǐng ) 佩(pèi ) 载(zǎi)
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情感:诗歌中哪个词最能体现王昭君的情感?如何读出这种情感?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内容。自学完诗歌,你有哪些疑惑?
我的疑惑:1、
2、
课中案
一、导入
检查预习作业:
1、谁知道昭君出塞的故事?你觉得王昭君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学生讲故事: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音强),是西汉元帝时的宫女。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之阏氏;对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王昭君是一个爱国,有远见,有胆识的奇女子。)
在杜甫眼中王昭君又是怎样的女子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诗歌《咏怀古迹》。
2、请同学们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每组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
(1)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
颈联: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
(2)诗中昭君远嫁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3)细品全诗,你还有哪些疑惑?小组内交流。
师问:全诗围绕诗眼“怨恨”倾述昭君之事,可首联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何要写?另外,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说得好,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另外,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本身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群山万壑之景用在此处是较为和谐的。
三、探究:《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作者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要想知道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就需要联系诗人生平经历,知人论世。
联系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重用。(这与貌美天下无双的昭君美不得宠有所相似。)安史之乱爆发,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远离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昭君的结局不也正是如此吗)。
昭君 诗人
一怨:远嫁异国 被贬异地
二怨:身死异国 身死异乡
三怨:美不得宠 才不得用
通过对照,我们发现杜甫写昭君其实是写自己,因而有人说:“悲昭君以自悲也”。作者悲叹感慨自己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时又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的深切怀乡之感。
我们以《咏怀古迹》这首诗歌为例来总结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四、总结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内容:1、吟咏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凭吊古迹。
情感:抒发个人情怀,讽刺时事。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鉴赏方法:
步骤一:弄清史实(我们首先链接昭君出塞的故事)
了解所描写的古人、往事的内容意义。
步骤二:联系背景
明确诗人为何要写这段往事或这个古人。(以昭君自比)
步骤三: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故乡难归)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主旨。
关键:找准连接点。
课堂检测:
任选一首诗歌赏析: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连接点—今昔对比)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连接点—人生经历)
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才调:才华气格。
③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贾谊自况。选取了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讽文帝实刺唐帝,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共鸣感叹。
我的收获
课后案
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昭君 诗人
一怨:远嫁异国 被贬异地
二怨:身死异国 身死异乡
三怨:美不得宠 才不得用
课后反思: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