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第二课时
贾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
2. 背诵课文3段。
能力目标
1. 归纳掌握“制、亡、利、却、信”等实词的含义以及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 品评鉴赏作者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沉浸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
1. 诵读教学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2. 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的具体赏析该文的写作的独到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知识卡、投影仪。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学生自主诵读,教师巡视、指导。
二、教学目标:
1、积累第三段的文言知识点,疏通文意。
2、背诵第三段。
三、教师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四、小组研讨:小组内部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点,一边互相补充纠错,一边疏通文意。偶数组确定展讲的同学,准备展台展讲。若讨论后还有没有解决的疑问,在同学讲解的时候,准备质疑。(时间5分钟)
展讲要求: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五、学生展讲:偶数组确定展讲的同学依次到前面进行展讲,其他学生边听边做标注补充,有疑问的同学待展讲完毕后,进行质疑,学生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识记相关的知识点。
六、教师点拨第三段背诵的思路:
攻:政治:及,奋,振,吞,履,执,威。
军事:南,以;百 ,俯,委。
固边:乃,却;胡,士。
统一 愚民:于是废、焚、以
守: 弱民:隳、杀、收、聚、销、铸、以
防民:然后、因、据、临、良将、信臣
心态:天下,始皇,自,金,子孙。
学生反复朗读3段,尝试背诵。
七、默写检测: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
2、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以为固。
4、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八、课下作业:
1、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⑴名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 义
1.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一样 像席子一样等
2.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等
3.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等
4.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含有动作趋势 在国内、向南
5.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表动作 招致
6.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 登上
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含有动作趋势 用破瓮作、作草绳系
教师归纳其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即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5、6、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于动词。
⑵动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 义
1.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2.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3.约纵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4.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5.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6.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其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第1句;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如2、3、6句;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如4、5句。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⑶形容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2.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3.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其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1、2、3句。
2.请分别说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征。
多媒体显示:⑴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⑶陈利兵而谁何。
⑷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3.掌握文中重要的虚词“之”“而”“也”
多媒体逐题显示:
⑴对下列各句中“之”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⑥聚之咸阳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④东割膏腴之地
⑤收天下之兵。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⑦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⑧有田忌之伦制其兵。
⑵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E.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⑶下面句中哪一句的“也”字用法与其他各句不同( )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三名学生回答。
明确:⑴C(①③④⑤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②⑥ “之”为代词,分别指代秦孝公、天下之兵;⑦⑧为指示代词,“这一类的”)
⑵AC(A、C两项中“而”都是连词,表转折;B、E两项中“而”表修饰;D项中“而”表结果的连词)
⑶C(C项中“也”为表疑问的语气词,译为“呢”;A、B、D三项中的“也”表陈述)
九、课堂小结
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华无人能比。学习这篇文章,在感受其爱国之情的同时,也使我们得到美的熏陶,在结构美、语言美、手法美的鉴赏中,我们会获得不少的教益。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