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名著导读--红楼梦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名著导读--红楼梦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8 06:2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楼梦》之“黛玉之死”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学期,学生每周阅读《红楼梦》5-10回,现已基本读完120回,对《红楼梦》的重要情节、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品主题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但学生阅读大多属于粗读、略读,缺少精读,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缺少品味,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精神世界缺乏深入认识,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不多。对林黛玉的性格了解比较单片面,认为她虽有才华,但清高孤傲,小心眼,爱计较,难以让人产生亲切感。
所以本次阅读交流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精读,深入文本,体会黛玉死前的心理,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对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课前通过完成学案,让学生梳理黛玉之死的过程,在文中勾画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分析其内心世界。对黛玉之死的原因进行思考探究,対人物的形象及命运有自己的阅读体会、感悟和评价,使阅读更加深入。
文本分析:《红楼梦》第96—98回围绕“黛玉之死”这一事件展开,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情节之一,故事接近尾声,各主要人物死的死,亡的亡,贾府大厦将倾。林黛玉死亡的过程凄婉悲凉,让人唏嘘,美好生命的消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映射出贾府里各种人物的面目。细节描写精彩,人物内心世界变化丰富,值得进行深入探究、细细品读,是不可多得的经典阅读的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梳理黛玉之死的情节发展过程;通过人物的细节刻画了解黛玉死前的情感变化;讨论、探究黛玉之死的各种原因,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通过选择黛玉的微信头像(花草植物)、为黛玉写墓志铭的活动加深对黛玉形象的深入、全面的体悟、评价。
教学流程:小组交流学案——梳理情节——体会人物心理——探究死亡原因——小组展示——课堂小结
教学方法:小组式、探究式、合作式
教学步骤:
导入:这学期《红楼梦》大家已经基本读完,其中第96—98回重点写林黛玉的香消玉殒,黛玉之死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共鸣,总结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疑惑(显示出来,归类)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一情节进行鉴赏、探讨、学习。
(出示第96-98回回目)
小组交流学案内容
1、黛玉之死的情节、过程梳理
2、黛玉死前的细节刻画、感知人物内心世界
(圈点勾画,填表)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结果
三、思考探究:黛玉死亡原因(宝黛悲剧)的原因。
1、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2、老师小结
3、拓展延伸:対黛玉死亡方式的不同观点
四、黛玉形象总结评价
1、小组交流、总结
2、小组展示:能代表黛玉的花草植物、为黛玉写墓志铭
五、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品读细节,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会思考,多角度解读人物命运;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六、作业布置
1、“黛玉之死”之我见(探究死亡方式)
2、想象续写:如果宝玉清醒,当他得知新娘不是黛玉后,会有何反应?写一段描写性文字。
补充资料:黛玉之死考证
1、树上吊死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关于林黛玉的判词及相应的脂批是:
其中“玉带林中挂”是指林黛玉,说明她是在树上吊死的。
另外,在第十八回里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的文字中也有条脂批提到了黛玉之死,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3] 林黛玉的死可能和《牡丹亭·离魂》中的杜丽娘的死有些相同之处,都是忧郁过度而死的。
2、月圆之夜沉湖而死。 “冷月葬花魂”的诗谶和“潇湘妃子”
在第76回里,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时,林黛玉联了一句:“冷月葬花魂”
3、宝玉亲手埋葬 《葬花吟》
4、中毒而死。赵姨娘会买通菖、菱二人为黛玉配制慢性毒药,使黛玉中毒而死
5、泪尽而逝。在等待焦虑中忧郁而死。
6、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