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的情感。
1. 运用想象、比较、联系实际、批注赏析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中蕴含的哲理。
2. 学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现实意义,练习引用诗句。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的情感。
2.运用想象、比较、联系实际、批注赏析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运用想象、比较、联系实际、批注赏析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哲理。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的情感。
2. 运用“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运用“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中蕴含的哲理。
2.运用批注赏析的方法体会诗句的妙处,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难点:
运用“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板块一:了解作者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互说互讲自己查找的有关陈子昂的相关资料。然后师生交流。齐读老师对陈子昂生平的归纳:
慷慨任侠,十八立志,闭门绝友,苦读书。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名震京都,显奇才。
三十九岁,随军征战,谏言遭贬。独登台。四十四岁,羸疾家居,遭人陷害,死狱中。
预设:
1.陈子昂(约659—702)唐代文学家。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二十四岁举进士,授右拾遗。两次戍边,对边防颇有远见。
2.“才名括天地”,被誉为“唐之诗祖”。“体弱多病”“素羸疾”。
板块二:译说诗句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诗边的注释:[悠悠][怆然][涕]。老师补充注释:[古人] 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即指求贤若渴的燕昭王、礼遇田光和荆轲的燕太子丹等人,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对贤能之士价值的认可和重用。[来者] 指未来的贤明君主。
然后相互译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
追忆历史,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往未来,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登楼远眺想到宇宙邈远、广阔无边,我深感人生短暂与人的渺小,独自凭吊,我悲伤难过,潸然泪下!
(说明: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诗歌的表层理解,通过互说互讲训练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板块三:穿越时空——设身处地续说感受。
(一)根据老师的示例,找诗中的“反差”,深入理解作者的“独”。
预设:
1.时间悠久与体弱多病的短暂生命的反差。
2.天地无边与自身渺小的反差。
3.怀旷世之才与报国无门的反差。
4.燕王纳贤与自身遭贬的反差。
(二)话题:假如你就是当年的陈子昂,续说你登上幽州台后的感受。
贬为军曹的陈子昂被武攸宜赶出帐外,他悲愤交加,头痛身乏,漫无目的地走出夕阳笼罩下的幽州城,眼前闪出石阶,一步,一步,一步,他被石阶指引,登阶,上台。台!竟然是——黄金台!陈子昂孤立台上,放眼前眺……
(说明:体会,就是亲身经历,实地领会。“设身”意思是假设自己身为他人,“设身处地”的意思是假设自己身为他人,处在他所处的境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就是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亲身经历”作者的经历,“实地领会”作者的感受。要“设身”先要了解陈子昂其人,要结合陈子昂的人生经历和才情抱负来想象。)
板块四:朗读诗歌
学生活动:学生们纷纷地朗读诗歌,然后教师指导朗读。
预设: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朗读这两句时,均是两处拖音、重读“不见”以表达沉郁的怅惘之情——对先贤的敬佩和羡慕和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朗读这两句时,要处理好“之”和“而”两个虚词的停顿和拖音,重读“念”突出诗人沉吟思索的情态,轻读“悠悠”突出天地之苍茫,与下一句重读的“独”字形成对比,反衬渺小和孤独,形成巨大的反差。“之”和“而”两个虚词的拖音连读以突出上下句的强烈反差——面对茫茫的古今和空旷的原野,仕途失意的郁闷、忠心报国反遭打击的委屈、政治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两句的沉吟中倾泻而出。
(说明:本环节重点指导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初中六册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的预习都提到了有关朗读“节奏”和“韵律”的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词句的停连、语调的抑扬、语速的缓急、语气的轻重等方面,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浸透在诗中的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望岳》
板块一:了解作者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互说互讲自己查找的有关杜甫的相关资料。然后师生交流。最后齐读老师对杜甫写作此诗的背景归纳:
生自读书仕宦之家,深受家族孝义熏陶。文学才华卓然于世,少年气概举世无双。25岁科举落榜,壮游齐赵展胸怀。
板块二:朗读译说。
学生活动: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2.学生齐读诗边的注释:[齐鲁青未了][岱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然后相互译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朗读时,“岱宗”后拉长停顿,“夫”后也要停顿,应为“夫如何”的“夫”字传达出一种自我思量的神情——泰山的雄伟难以形容。)
板块二:批注赏析
学习任务:学生自主批注诗的结构、赏析诗句。
预设:
1.本诗的结构:远望山色:突出了泰山连绵高峻的特点;近望山势: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细望山景:突出对泰山迷人景色的热爱;“想”望之景:抒发雄心和气概。
2.诗句妙处赏析:“齐鲁青未了”描写了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以远望之景烘托泰山之高。
“钟”在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思,写出大自然对泰山的情有独钟,描绘出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割”字炼得极好。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天色的一昏一晓,分割于山的阳面和阴面。一个“割”字,不仅恰切,而且极有韵味,写足了造化之功、山势之高。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一联写黄昏中细望山中之景,山间暮霭蒸腾,使人心胸为之激荡;归鸟没入长空,叫人睁大眼眶搜寻,表明诗人的角度是从山下望山。“生”“入”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泰山迷人景色的陶醉。
板块三:引用诗句
活动任务:体会科举落第的杜甫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时是怎样的心情?联系生活实际,试着引用这句诗说一句话。组内互说,师生交流。
预设:
1.会当:终当,定要。表明是登顶之志。“凌”有升、登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
2.引用示例:在学习上,你要树立大志向,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来你会成为我们班的领军人。
(说明:此句适合表达不怕困难、敢争第一、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引用诗句,要使诗句的主旨与所叙之事、所论之理相统一。)
三、学习《登飞来峰》
板块一:了解作者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互说互讲自己查找的有关王安石的相关资料。然后师生交流。最后齐读老师对王安石生平和诗歌背景的归纳: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名列“唐宋八大家”。
出身进士之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幼专心苦学,立志救济苍生。
30岁鄞县知县任满回乡,朝廷欣赏前途无量,借登飞来峰抒发壮怀。
板块二:朗读译说
学生活动: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2.学生齐读诗边的注释然后相互译说诗句的意思。
板块三:赏析诗句
学习任务:1.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联系生活实际,试着引用这句诗说一句话。组内互说,师生交流。
预设:
1.这两句是议论抒情,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生活哲理。
2.引用示例:(1)身为班长,我要为咱们班负责,这项制度我一定严格执行下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哲理: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生活哲理。)
3.引用示例:(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当我把手头的两本物理资料上的题一道一道研究透了以后,我就再也不怕理科综合试卷上的那些大题了,我已经完全掌握了那些题的规律。(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板块四:比读诗歌
学习任务:比较《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三首诗在内容、写法、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异同。
预设:
三首诗都是登高抒怀的诗。
《望岳》和《登飞来峰》都是先写山高,为议论抒情做铺垫;《登幽州台歌》则是直抒胸臆。
三首诗的情感不同,《登幽州台歌》抒发的悲观的壮志难酬、时不我待的情感。《望岳》和《登飞来峰》都抒发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但由“会当”可知杜甫抒发的是想象登上山顶后的豪情,表达的是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由“不畏”可知王安石借登高望远表达对政敌的蔑视,是对自己不怕阻挠锐意改革的自信和抱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练习运用描述诗句的方法体会诗句的妙处,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2.练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诗歌在内容、意境、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重点:
2.学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现实意义
3.练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诗歌在内容、意境、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
1.学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现实意义
2.练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五首诗在内容、意境、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学习《游山西村》
板块一:了解作者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互说互讲自己查找的有关陆游的相关资料。然后师生交流。最后齐读老师对陆游生平和诗歌背景的归纳:
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出身名门望族,其先人为官,皆以不畏权势、忠心为国著称。陆游自幼聪明好学心怀壮志。抗战杀敌、收复失地是他一生的梦想;报国无门,一生郁郁不得志。宋孝宗乾道三年罢官归乡,村居闲游写下此诗。
板块二:朗读诗歌想象诗境
学生活动: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2.学生自读诗边的注释,根据老师的提示,想象补充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情景。
假如你是那户农家的小孩,你是这样介绍桌上的菜肴的:陆先生,您闻闻这坛子里的酒香不?这是我爷爷去年亲自酿的米酒,别看浑浊,酒劲儿可大了!您看……
预设:
1.陆先生,您看这是鸡肉,听说你要来,我妈妈把我家最大的公鸡宰了,整整炖了小半锅,香极了!
2.陆先生,您尝尝这猪肉,又肥又香,吃上一口它自己就往嗓子眼儿里溜呢!
3.您看这两条大鱼,是我从清溪里给您钓来的,那水是甜的,所以这鱼肉又细又嫩,不信您尝尝!
4.这又红又大的苹果,是我家山坡上那个苹果园结的,存在地窖里,什么时候吃都跟刚摘下来的一样……
(说明:本环节是通过想象自己是农家的孩子,来设身处地地想象餐桌上菜肴的丰盛,进而体会农家人热情朴实好客的品质。)
板块三:描绘诗句品味哲理
学生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并体会其中的哲理。
预设:
1.描述诗句示例:去往山西村的途中,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山水重重阻隔,怀疑已无路可通;但行至近前,却峰回路转,一个柳色葱郁、花开繁盛的村庄突然闪现于眼前。
2.这两句诗后来的衍生意义是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板块四:梳理结构感悟主旨
学生活动:概括每一联的内容,组内互说诗歌表达的情感。
预设:
1.梳理结构:村人——热情;村景——优美;村俗——古朴;己志——闲居
2.感悟主旨:诗中描绘了山西村美好的景色和村中人民淳朴幸福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反衬出他对官场纷杂生活的厌倦。
二、学习《己亥杂诗》
板块一:了解作者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互说互讲自己查找的有关龚自珍的相关资料。然后师生交流。最后齐读老师对龚自珍生平和诗歌背景的归纳: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清代第一诗文大家,中国旧体诗词的“殿军”。早慧好学,一生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位像王安石那样的政治改革家。政治上主张革除弊政,抵御外来侵略,个性刚直不阿,遭到权贵的排挤。公元1839年春,辞官去江苏担任讲席,一路上,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文——《己亥杂诗》315首。
板块二:描述诗句品味情感
学习任务: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比较一组落花、飞花题材的诗,品味《己亥杂诗》表达的情感的不同。组内互说互讲。
这是一组落花、飞花题材的诗,这类诗一般都比较伤感,与《己亥杂诗》比较情感的不同。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中相思,两处闲愁。”
林黛玉《葬花词》(曹雪芹)“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预设:
1.描述诗句示例:诗人离开北京城时,正是黄昏时分,白日西斜,离别的忧伤浩荡不绝,诗人心头充满惆怅。诗人辞官离京要返回杭州,他骑在马背上,马鞭东指之地就是即将要去的远在天涯的家乡。一朵朵红花坠落到了地上,并不意味着它从此成了一个无情之物,也不是从此走向消亡,而是化作了春泥,这春泥将护养来年的花朵,让她们绽放得更艳丽。
2.品味情感:这些诗句借助落花表达了对美好青春和生命消逝的感伤和哀挽,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情味。但龚自珍不是,他由眼前飘零的落花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遇,但没有消极感伤,而是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将“落红”的深情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带有自觉奉献精神和人生哲理的境界。“落红”本是令人伤感的事物,但龚自珍向春天宣誓:我这片落花,绝不会变成无情的没有生命的无用的废物,我花落归根化作春泥,要去滋润未来的花朵,孕育未来五彩缤纷的春天。
板块三:综合比较总结归纳
学习任务:总结分析五首诗在内容、意境、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独立思考组内互讲。
预设:
1.不同的境遇,相同的豪情:《登飞来峰》、《望岳》、《己亥杂诗》
2.失意中不同的生活态度:《登幽州台歌》悲愤抑郁;《望岳》、《己亥杂诗》、《游山西村》积极乐观
3.失意中的三种活法:《登幽州台歌》怀才不遇,流着泪活。《望岳》、《己亥杂诗》遭遇逆境,自励前行。《游山西村》独善其身,静待转机。
4.描写山景:《望岳》《游山西村》
5.虚实手法描写山高:《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6.体裁不同:绝句《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古体诗《登幽州台歌》,律诗《望岳》、《游山西村》。
7.写山绘景,用意不同:《望岳》《登飞来峰》为抒情铺垫;《游山西村》借景抒情。
8.登高抒怀,情感不同:《登幽州台歌》登高而悲;《登飞来峰》《望岳》豪情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