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7 23:11:37

文档简介

七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 (  )
A.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
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C.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
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
【解析】选C。“以券书(契券)从事”等意在强调官府通过契约来规范、约束市场行为,C符合题意;其余三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
2.《明史》记载,洪武、建文、永乐时期的关市之征,与宋元的繁琐不同,这一时期“务简约”。这反映出该时期 (  )
A.民众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B.统治者的忧患意识较强
C.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转型
D.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解析】选D。关市之征指的是商税,明初关市之征“务简约”,说明这一时期抑商政策相对宽松,D正确;关市之征与民众赋税负担不是同一领域,排除A;忧患意识与题意无关,排除B;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转型是在明中叶以后,排除C。
3.古希腊人在黑海地区活动频繁,黑海沿岸有大量的古希腊殖民地,从黑海地区输出的有谷物、咸鱼、皮革和奴隶。在南方,古希腊人和古埃及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此推知,当时的古希腊 (  )
A.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B.海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D.农业经济繁荣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古希腊与黑海、地中海周围地区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B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奴隶”可知,A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C结论;黑海地区输出的谷物出自古希腊殖民地而不是古希腊本土,故排除D。
4.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  )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解析】选C。材料提到,现在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丝绸之路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相互交流,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交通十分发达,故A错误;商业贸易繁荣,过于片面,没有包含“佛教之路”,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故D错误。
    【补偿训练】
  明朝前期,大规模远洋航海外交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明代王圻曾说,外夷贡品,由市舶司接收后,“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由此推知,明朝朝贡贸易 (  )
A.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抵制了西方的欺诈性贸易
C.有利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D.一定程度上有私商的参与
【解析】选D。根据材料“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可知在朝贡贸易之下,政府特许部分进行民间互市,故D正确。朝贡贸易使明朝耗费国力,并未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题干未体现与西方贸易,排除B。白银大量流入多为中外民间贸易所致,排除C。
5.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  )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解析】选D。据题意可知战国时赵国存在多种货币,其中刀币是为了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受秦国影响铸造钱币明显是因为秦赵之间存在商贸往来,这些都说明当时的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D正确;材料反映了赵国的货币,不能说明赵国的手工业技术很发达,排除A;赵国铸造货币,不能据此得出赵国具有工商立国思想,排除B;C与题意无关,排除。
6.(2021·本溪高二检测)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明末清初苏南地区某一经济现象的描述。据此可以认定的是,当时 (  )
记述 出处
布商“近自杭、歙、清、济,远至蓟、辽、山、陕” 《嘉定县志》(万历年间)
布匹行销“秦、晋、京边诸路”“走湖广、江西、两广诸路” 叶梦珠《阅世编》
布商“遣宾客,北走齐燕,南贩闽广” 《具区志》(康熙年间)
A.地域性商人群体强大 B.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市场上商品种类繁多 D.城镇商业繁荣
【解析】选B。材料表明,明末清初苏南出现了将布匹远销南北各地的布商,说明当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地域性商人群体强大,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商品种类,C错误;材料未说明城镇商业发展状况,D错误。
7.下图为唐代和北宋,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图 (  )
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
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
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洛阳地区使用金银比重增加,这并不能说明当时金银开采数量增加,故A错误;北宋中期洛阳地区使用铜钱比重增加,也不能说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故B错误;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当时纸币使用范围有限,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唐代使用的绢帛到宋代已经消失,这是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商业交换形式发生变化,故D正确。
8.(2021·烟台高二检测)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山西平遥县城的“日升昌”票号建立,之后很快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国等国。《清朝续文献通考》称:山西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据此反映出 (  )
A.清代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晋商票号已实现向现代银行转型
C.现代银行业最早产生于中国
D.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世界金融中心
【解析】选A。山西票号强调信用,法至精密,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国等国,这说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A正确;晋商票号本质上和现代银行不同,排除B;一般认为现代最早的银行是英格兰银行,排除C;鸦片战争前,英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排除D。
9.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对唐朝如此描述:中国人买卖公平。当债权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他写下借条记下这笔借款。如果债务人日后抵赖,那么会受到官府二十次鞭笞后背的惩罚,并处两千万铜钱的罚金。如其描述属实,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唐代财产私有得到政府有效保护
B.唐政府为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保护
C.唐政府为外国人提供专门的保护
D.外国人对唐政府的评价有失公允
【解析】选B。材料并未体现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依据材料“如果债务人日后抵赖,那么会受到官府二十次鞭笞后背的惩罚,并处两千万铜钱的罚金”可知阿拉伯商人认为唐朝时中国人买卖公平,欠款借贷有官府的保障,这说明了唐政府为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保护,B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国人的借贷情况,没有涉及对外国人的保护,故排除C;材料描述的史实都还有待考证,故不能确定评价是否公允,故排除D。
10.《汉书·货殖传》记载:“吴、楚兵之起,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jī)贷子钱家(中国古代商业银行雏形),子钱家以为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予。唯毋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十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毋盐氏息十倍,用此富关中。”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
A.金融活动比较活跃 B.政府财政比较困难
C.民间普遍支持平叛 D.关中地区经济繁荣
【解析】选A。材料显示出汉朝初期存在从事货币借贷的金融活动,毋盐氏以此致富,说明当时金融活动比较活跃,故A正确。借贷的是列侯封君,不是政府,不能说明当时政府财政比较困难,故B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借贷者通过权衡平叛结果来决定是否借贷,不能说明民间普遍支持平叛,C错误;材料显示的是毋盐氏因放贷获利成为关中富户,不能说明关中地区经济繁荣,D错误。
11.收养是古巴比伦人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收养关系发生时他们一定要签订契约,并在泥版上盖上双方的印章。如果收养没有签订契约,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保证。据此可知 (  )
①古巴比伦人具有很强的契约观念
②契约在古巴比伦受到法律的保护
③古巴比伦人任何事情都订立契约
④契约有利于明确双方在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和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选C。材料信息“一定要签订契约”“收养没有签订契约,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保证”说明①②④正确,C符合题意;“任何事情都订立契约”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A、B、D排除。
12.(2021·辽阳高二检测)罗马法中,将借与贷区分为“昔物犹存”、仍“以原物还主”的使用借贷与“本色已费”、“以他物代之”的消费借贷。此材料强调罗马法 (  )
①从事实层面讲借贷 ②从权利层面讲借贷
③保护私有财产 ④人人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通过分析罗马法中借与贷之间的关系规定得出结论,“以原物还主”指权利借贷和保护私有财产,“本色已费”“以他物代之”指事实层面借贷,①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人平等的问题,④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
——摘自《唐会要》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梁有许多街巷成为繁华的商业区,相同的行业多集中在附近。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记北宋首都汴梁城内,即有许多街巷为繁华的商业区,其中记载东华门街、酸枣门至潘楼街和界身一带“最是铺席要闹”,如潘楼街南,多是珍珠布帛香料铺席;而界身巷则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每一交易,动即千万”。潘楼酒店下,买卖衣物书画珍玩,东去十字街有竹市,马行街北,多医官药铺,东西两巷,是大小货行、手工业作坊。
——摘编自《浅论宋代的城市商业》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府管理商业的举措。(1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商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10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可以得出州县治以下不得设市;材料中提出午时开市,日落前散市,说明对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结合左右巡使的奏折内容可以得出不允许沿街开设店铺(或实行坊市分区制),即有着严格的空间限制。第(2)题根据材料“北宋的都城汴梁有许多街巷成为繁华的商业区,相同的行业多集中在附近”得出商店货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根据材料“北宋首都汴梁城内,即有许多街巷为繁华的商业区”得出废弃了坊市分区制度;根据材料“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得出商品种类繁多、交易量大。
答案:(1)举措:州县以下不得设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不许沿街开设店铺,即有严格的空间限制。
(2)新变化:商店货铺散布于城内各处;废弃了坊市分区制度;商品种类繁多、交易量大。
【备选习题】
(30分)中国古代商业受封建国家政策的影响,发展曲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 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见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16分)
(2)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的理由。(14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一“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可以得出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依据材料一“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 000万贯”可以得出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依据材料一“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见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可以得出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第二问,结合宋朝经济、交通、科技的史实可知,其背景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第(2)题,依据材料二“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等信息可以得出理由有缺乏财团法人地位;借助血缘关系维系商业组织(家族经营);强调道德义务;缺乏法律保障。
答案:(1)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
背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
(2)理由:缺乏财团法人地位;借助血缘关系维系商业组织(家族经营);强调道德义务;缺乏法律保障。
PAGE七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 (  )
A.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
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C.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
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
2.《明史》记载,洪武、建文、永乐时期的关市之征,与宋元的繁琐不同,这一时期“务简约”。这反映出该时期 (  )
A.民众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B.统治者的忧患意识较强
C.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转型
D.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3.古希腊人在黑海地区活动频繁,黑海沿岸有大量的古希腊殖民地,从黑海地区输出的有谷物、咸鱼、皮革和奴隶。在南方,古希腊人和古埃及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此推知,当时的古希腊 (  )
A.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B.海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D.农业经济繁荣
4.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  )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补偿训练】
  明朝前期,大规模远洋航海外交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明代王圻曾说,外夷贡品,由市舶司接收后,“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由此推知,明朝朝贡贸易 (  )
A.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抵制了西方的欺诈性贸易
C.有利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D.一定程度上有私商的参与
5.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  )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6.(2021·本溪高二检测)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明末清初苏南地区某一经济现象的描述。据此可以认定的是,当时 (  )
记述 出处
布商“近自杭、歙、清、济,远至蓟、辽、山、陕” 《嘉定县志》(万历年间)
布匹行销“秦、晋、京边诸路”“走湖广、江西、两广诸路” 叶梦珠《阅世编》
布商“遣宾客,北走齐燕,南贩闽广” 《具区志》(康熙年间)
A.地域性商人群体强大 B.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市场上商品种类繁多 D.城镇商业繁荣
7.下图为唐代和北宋,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图 (  )
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
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
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
8.(2021·烟台高二检测)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山西平遥县城的“日升昌”票号建立,之后很快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国等国。《清朝续文献通考》称:山西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据此反映出 (  )
A.清代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晋商票号已实现向现代银行转型
C.现代银行业最早产生于中国
D.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世界金融中心
9.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对唐朝如此描述:中国人买卖公平。当债权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他写下借条记下这笔借款。如果债务人日后抵赖,那么会受到官府二十次鞭笞后背的惩罚,并处两千万铜钱的罚金。如其描述属实,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唐代财产私有得到政府有效保护
B.唐政府为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保护
C.唐政府为外国人提供专门的保护
D.外国人对唐政府的评价有失公允
10.《汉书·货殖传》记载:“吴、楚兵之起,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jī)贷子钱家(中国古代商业银行雏形),子钱家以为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予。唯毋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十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毋盐氏息十倍,用此富关中。”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
A.金融活动比较活跃 B.政府财政比较困难
C.民间普遍支持平叛 D.关中地区经济繁荣
11.收养是古巴比伦人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收养关系发生时他们一定要签订契约,并在泥版上盖上双方的印章。如果收养没有签订契约,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保证。据此可知 (  )
①古巴比伦人具有很强的契约观念
②契约在古巴比伦受到法律的保护
③古巴比伦人任何事情都订立契约
④契约有利于明确双方在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和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2021·辽阳高二检测)罗马法中,将借与贷区分为“昔物犹存”、仍“以原物还主”的使用借贷与“本色已费”、“以他物代之”的消费借贷。此材料强调罗马法 (  )
①从事实层面讲借贷 ②从权利层面讲借贷
③保护私有财产 ④人人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
——摘自《唐会要》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梁有许多街巷成为繁华的商业区,相同的行业多集中在附近。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记北宋首都汴梁城内,即有许多街巷为繁华的商业区,其中记载东华门街、酸枣门至潘楼街和界身一带“最是铺席要闹”,如潘楼街南,多是珍珠布帛香料铺席;而界身巷则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每一交易,动即千万”。潘楼酒店下,买卖衣物书画珍玩,东去十字街有竹市,马行街北,多医官药铺,东西两巷,是大小货行、手工业作坊。
——摘编自《浅论宋代的城市商业》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府管理商业的举措。(1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商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10分)
【备选习题】
(30分)中国古代商业受封建国家政策的影响,发展曲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 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见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16分)
(2)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的理由。(14分)
PAGE(共55张PPT)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 7 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商业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后来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的本质是交换,是基于人们对价值认识的等价交换。那么,商业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呢 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取得了怎样的辉煌成就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2.原因: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_______的产生,出现了_____,在此基础上逐
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3.目的: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私有制
交换
二、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1.商业发展:
(1)场所: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___”,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

(2)概况。
商朝 ①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_____
②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③商业掌握在官府和_____手里
春秋
战国 突破“_________”的格局
秦汉 统一货币、车轨和_______,促进了商品流通
隋唐
至两
宋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_________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
清 ①_________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
化程度不断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体——_____兴盛
商人
贵族
工商食官
度量衡
坊市分区
经济作物
商帮
2.对外贸易:
方式 概况
丝绸
之路 ①地位: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②商品往来: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欧洲和中亚等
地的_________输往中国
海上
贸易 ①时间: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
②航线: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_______、阿拉伯海和红海
沿岸地区
③商品:丝绸、瓷器、_____、茶叶等
④管理机构:市舶司
朝贡
贸易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概况: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_________均有严格的规定
③机构:清政府在广州设置_____,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④发展:_____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
“_______”行商代理
奇珍异宝
波斯湾
纸张
贡品种类
公行
1757
十三行
三、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
地区 概况
古埃及 ①_______壁画上有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
②国家控制对外贸易,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古希腊 ①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
②_________活跃
古罗马 ①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②___________一度垄断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_________,活动范围遍及世界
各主要文明区域
金字塔
海外贸易
拜占庭帝国
中介贸易
四、商业贸易的影响
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
2.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中国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_____、药材和琉璃等。
(2)中国_____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3)中国的瓷器、_____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香料
丝绸
茶叶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古代中国的商业
【情境一】 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和交易区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地点进行严格控制。坊市都有封闭的垣墙围合,有专人负责坊门和市门管理。坊内不允许开设店铺进行商品买卖,市内也严禁列肆贩卖的商人留宿。
【思维交互1】坊市制度中的“坊”和“市”分别指什么 这一制度出现的政策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提示:“坊”:居民住宅区;“市”:商品交易区。
背景:重农抑商政策。
【情境二】 五代末期,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两岸建立邸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并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娱乐行业,占卜、典当、彩帛、瓦肆等行业十分发达,经久不衰。1201年,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吸引外地游客来此游乐。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思维交互2】概括宋代开封商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北宋开封繁荣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表现: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
原因:交通便利;政府对商业管理的放松;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人口的迅速增加。
探究2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情境一】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了市舶条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达3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思维交互1】两宋海上丝绸之路有何特点 试分析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社会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特点:贸易范围广;政府加强管理;贸易商品种类繁多;私营贸易为主。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两宋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情境二】 齐涛在《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中写道:“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思维交互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有何特点。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特点: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影响:朝贡贸易带来巨大财政负担,再加上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萎缩,逐渐与世界隔绝,开始落后于世界。
【史论生成】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1.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
(7)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深化点拨】古代中国的商业变化
知识点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货币开始出现,并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同时,信贷与契约也随着商业发展而出现,并扩展了商业的领域。那么,货币、信贷与契约是如何影响商业贸易发展的呢
一、货币
1.出现背景:
(1)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_________。
(2)商业规模不断扩大。
2.发展概况:
(1)贝类:中国_____用贝作为货币。
(2)金属货币。
①公元前11世纪,_______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8—前7世纪,_________出现金属铸币。
以物易物
商朝
古埃及
小亚细亚
3.影响:_______(填写序号)
①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流通。
②是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③成为财富的象征。
④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逐利增财向互补余缺转化。
①②③
二、信贷
1.国际信贷的发展:
时期 地区 概况
公元前
22—前
21世纪 两河
流域 ①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②
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_____规定;③具有社会救济性
质的_________出现
公元前
16—前
11世纪 _______ ①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②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要
履行_____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
4世纪 古希腊 ①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_____的货币经营行业兴起;
②出现了_____的雏形
利息
免息借贷
古埃及
担保
汇兑
汇票
2.中国古代信贷的发展:
时期 概况
西周 《_____》中有借贷纠纷的记载
春秋 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出现了_________
唐朝 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_____”
宋朝 开始使用交子、_____等纸币,逐渐取代了不少汇兑业务
明朝 中期之后,_____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清朝 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_____
周礼
货币信贷
飞钱
会子
钱铺
庄票
三、商业契约
1.古代世界契约的发展:
时期 地区 概况
公元前
3000
年左右 古埃及 ①契约广泛使用
②转让重要财产,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_________,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_______
公元前
2600
年左右 两河
流域 ①_________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②契约明确规定
当事人双方的___、___和利;③契约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
章和_____的签名
书面契约
所有权
古巴比伦


证人
2.古代中国契约的发展:
时期 概况
商周 契约出现
汉朝
以后 订立契约的范围:
①财产关系:买卖、租佃、_____等
②人身关系:_____、雇佣、_____等
唐宋
以后 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借贷
收养
立嗣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古代货币、信贷和契约
 【情境一】 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 000文。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主编《中国货币演变史》
【思维交互1】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进发展的基本特点,并指出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特点:钱文内容发生变化(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货币材质发生改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发展);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成熟的金融运作方式逐渐出现。作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扩大海内外贸易;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情境二】 “邸店者,居物之处为邸,沽卖之处为店”。柜坊是由邸店衍生出来的,它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商人需用时,凭帖(相当于支票)或信物提取,为最早的银行雏形。
  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国家林立,国家及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通过定期集市进行。当时的欧洲货币种类繁多,伪币横行,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以鉴定、估量、兑换货币为业的钱商,称为兑换人。需要现款的商人可以向兑换人借款,按规定的日期归还,并付给利息。久而久之,兑换人就变成了银行家。信贷业务开始发展起来。
【思维交互2】中国古代银行雏形最早出现于何时 中国和欧洲古代银行形成初期有何异同点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时间:唐朝。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异:中国在统一时期的城市中出现;欧洲在分裂时期国家及城乡间贸易中产生。欧洲早期银行具有现代银行特征。
【情境三】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等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思维交互3】中国古代契约关系何时产生 材料反映的契约关系有何影响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产生:商周时期。影响: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护生产正常进行。
【史论生成】
正确理解世界货币发展史
1.“以物换物”阶段:也就是实物货币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类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因为没有统一的文化,统一的度量衡,所以部落和部落之间大多是以物换物,慢慢就出现了等价商品,比如贝壳、布帛、食物、牲畜等。
2.“金银条块”阶段:随着部落的壮大,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以物换物已经满足不了日常所需。而粮食、牲畜、贝壳等存在着天然的缺陷,人类开始寻找稀有物品作为等价交换物,金子和银子就是在这个时候确定了自己的历史地位。这一阶段,人类脱离了原始社会,开始逐步形成大型部落,甚至出现了国家的雏形。
3.铸币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已经得到了大发展,并且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国家把持着钱币的制造,也把持着经济的命脉。国家铸造的统一货币,促进了商业贸易发展,人类的文明得以高速发展。
4.纸币阶段:中国很早就出现了纸币,不过此时纸币无法大规模流通,因为古代没有防伪技术。人类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后,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纸币的印刷和流通才开始进入繁荣阶段。
5.电子货币阶段: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划时代意义。货币的虚拟化也意味着人类正式进入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对接的阶段。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深化点拨】货币是人类经济生活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之一,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账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
课题素养达标
1.(2021·三亚高二检测)《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地方自治的市镇
D.沿街开铺的晓市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宋朝以前,城市中设立“市”作为专门的商品交易场所,与居民区相分离,官府设立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因此白居易笔下的“市”是指长安城中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B符合题意。
2.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演变概括为“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等多个阶段。下列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
【解析】选C。“城区即市区”意味着商品经济活动在城市中各个区域都存在,换而言之,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宋代出现的经济现象,故选C;秦朝、唐朝都未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排除A、B;D与题干中的“较早期面貌”不符,排除。
    【补偿训练】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的内容,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  )
①地域性商帮的出现
②柜坊和飞钱的出现
③市、坊的界限被打破
④丝绸之路的开辟
A.④①②③    B.③④①②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解析】选D。①地域性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②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在唐朝;③市、坊的界限被打破是在宋朝;④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代。故正确排序是④②③①,D正确,排除A、B、C。
3.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出现,宋元坊市界限被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被突破、纸币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  )
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 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可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阶段特征明显,故选C。
4.“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 (  )
A.社会习俗 B.财政收入
C.边疆治理 D.丝绸之路
【解析】选D。诗中“白练”泛指丝绸,安西是地名,唐代有安西都护,治所在今新疆。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故答案为D。社会习俗、财政收入、边疆治理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C。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一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外贸易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宣扬国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结合所学可知C符合题意。
6.(2021·盘锦高二检测)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  )
A.商业经营领域扩大 B.商业管理制度完备
C.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契约已经出现
【解析】选D。古埃及人转让重要财产都要订立契约以证明财产所有权,这说明古埃及时期商业契约已经出现,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契约的出现,不能说明商业经营领域的扩大和商业管理制度的完备,排除A、B;商业契约出现不代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排除C。
7.18世纪末,中国出现了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票号,这些票号主要由山西商人设立,有日升昌、蔚泰厚、合盛元等家。这表明当时 (  )
A.山西成为商业最繁盛的地区
B.为商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获得发展
C.商业资本完全转往金融领域
D.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解析】选B。材料介绍了票号的出现,D不符合题意,首先排除; A和C分别错在“最繁盛”和“完全”上,过于绝对;票号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是为商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因此B正确。
8.在古代两河流域,商人预付租用穷人的奴隶或家人一年的租金或工资可以看作是贷给穷人的一年免利息借贷,奴隶或家人给借贷人或债权人每天的劳动算作每天的小额还款。这反映出,在古代两河流域 (  )
A.只有商人才能从事放贷业务
B.借贷形式固定,规定相同
C.这类借贷具有社会救济性质
D.商人们创立了早期的银行
【解析】选C。材料描述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免息借贷,免息借贷具有社会救济性质,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A排除;B、D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商业起源很早,作为商品交换地点的市也起源很早,几乎是与城市一同出现的。但在唐朝以前,市场都是由政府设立,并由政府管理的。到北宋建立以后,城内市场不再由官府设定,且首创了在县以下的商业繁荣之地设立镇市,使镇由过去的军事设防之地变为商贾交易之所。宋代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和国家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商业一次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时期。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中小商人处于被统治阶级地位,最早他们是前代商业奴隶的孑遗,秦汉时大都是坐市列贩卖的有市籍的小零售商;不止一次被列入“七科谪”的范围之内,“贾人,故有市籍、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是与“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及赘婿”等而视之。在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犹如汪洋大海中一些岛屿的错落存在,实际上只占一个不大的比重。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商业“革命性的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使镇由过去的军事设防之地变为商贾交易之所。宋代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和国家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商业一次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时期”结合所学从坊市分区制度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货币和市的发展及城市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小商人处于被统治阶级地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所学从传统经济特点、商人地位、封建国家的经济政策及城市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答案:(1)表现:坊市分区制度瓦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草市、夜市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2)因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城市的政治功能占主
【备选习题】
 古代货币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下面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  )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
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