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7 23:14:19

文档简介

十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21·临沂高二检测)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 (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
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
D.建筑技术的进步
【解析】选A。城市从商周时期的“有围墙的农村”,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交换的“中心城市”,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A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政治、军事职能仍然十分重要,B错误;分封制崩溃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心城市兴起的必要条件,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城市的发展与建筑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D错误。
2.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概念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原来“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现在是“民聚而庙,交易其所”谓之“市”,“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江南市镇都由军镇演变而来
B.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兴起
C.市镇的兴起让江南的村落消失了
D.市镇中普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B。从材料看,江南市镇由商市演变而来,故A错误;“‘交易其所’谓之‘市’”说明市镇的核心功能是商业,故B正确;市镇并没有取代此前的村落,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手工业领域的雇佣关系,故D错误。
3.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解析】选B。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故A错误;根据材料中明代到清代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繁荣,说明我国古代的农村集镇经济发展迅速,故B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集镇经济的发展,并未涉及农耕文明的衰落,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城市功能完善问题,排除D。
4.(2021·济南高二检测)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快,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
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
C.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
D.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
【解析】选A。根据材料“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快,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故A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而不是聚居,故B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政府政策的变化及苏州府官员的理念,故C、D错误。
5.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惟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的是 (  )
A.城市设计理念促成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
B.城市设计促使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
D.城市规划足以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解析】选C。“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可见雅典民主政治影响了城市的设计,同时城市的这种布局也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二者形成互动效应,C正确。
6.《太平御览》中提道:“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这体现当时的居住方式是 (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地面筑屋
【解析】选B。从题干材料“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可知是巢居,故选B。
二、非选择题(26分)
7.(2021·潍坊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进到正院。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 分析中国古代院落式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
【解析】本题注意分析材料信息“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封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长幼、尊卑有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对称;再结合古代专制制度、宗法制度分析。
答案:特点:封闭;对称;尊卑有序。(任答两点即可)联系:院落的封闭性深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居住者借助围墙与外界隔绝,增加安全感,是专制制度压迫下寻求心理安全的需要;院落中的居住格局深受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体现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观念。
PAGE十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21·临沂高二检测)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 (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
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
D.建筑技术的进步
2.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概念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原来“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现在是“民聚而庙,交易其所”谓之“市”,“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江南市镇都由军镇演变而来
B.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兴起
C.市镇的兴起让江南的村落消失了
D.市镇中普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3.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4.(2021·济南高二检测)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快,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
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
C.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
D.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
5.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惟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的是 (  )
A.城市设计理念促成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
B.城市设计促使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
D.城市规划足以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6.《太平御览》中提道:“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这体现当时的居住方式是 (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地面筑屋
二、非选择题(26分)
7.(2021·潍坊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进到正院。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 分析中国古代院落式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
PAGE(共46张PPT)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与集镇的出现
【任务驱动·基础认知】
1. 在原始社会,人们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村落。村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根壮大,
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代的村落是如何产生的 有何影响
(1)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的产生及影响。
项目 内容
村落
的形成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原始村
落分布 村落最早出现在_________。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村落
的影响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_________提供了便利
两河流域
集体活动
2.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集镇产生于商品交换开始发展的
原始社会末期。古代集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形成的 古代中国集镇的发展
情况是怎样的
(1)兴起。
①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发展。
①目的: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③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④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_________。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嘉
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_______丝织业兴盛。
专业分工
盛泽镇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古代的村落
 【情境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系辞下》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滕文公下》
【思维交互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村落产生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人们需要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情境二】《三国志·魏志·郑浑传》记载:“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唐代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记载:“村落百姓,悉有兵器,小小俘劫,皆能自防。”
【思维交互2】据材料分析古代村落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村落中的房屋整齐划一;具有一定的防卫能力。
探究2古代的集镇
 【情境】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
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
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
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
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
脉络的网状结构。
市镇 经营项目
湖州府南浔镇、菱湖镇、乌青镇,苏州府震泽镇,嘉兴府石门镇,杭州府塘栖镇 桑蚕缫丝
嘉兴府王店镇、王江泾镇,湖州府双林镇,苏州府盛泽镇,杭州府长安镇、硖石镇 丝织业
松江府华亭县朱泾镇 棉纺织中心
桐乡县炉头镇 冶铸业
桐乡县石门镇 蚕丝、榨油
归安县善琏镇 制笔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特点:数量多,分布密集;形成城镇网络;形成地域性的专业分工。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水陆交通便利。
【史论生成】
集镇的特点
1.集镇的形态和经济职能兼有乡村和城市两种特点,是介于乡村和城市间的过渡型居民点,其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场所有关。
2.因其具有一定有利的交通位置,通过定期的集市和商品交换,逐步发展并建立一些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
3.集镇的功能为供应乡村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收购农产品,以及满足其服务范围内的居民对教育、医疗、娱乐等的需要,是城乡之间的纽带。
4.集镇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成长为建制市镇。在乡村人口比例较大的国家和地区,集镇在居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深化点拨】集镇内部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商业街道居于核心的地位。集镇的平面形态则受当地环境以及与相邻村镇联络的道路格局的影响,或作带状伸展,或作块状集聚,并随本身的成长而逐步扩展。
知识点二 城市的产生
【任务驱动·基础认知】
1.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古
代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古代城市是什么时间在哪些地区出现的
(1)基本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_________、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
中心场所。
(2)城市的出现: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_________生活的地区形成了
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
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军事防御
苏美尔人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代城市不断兴盛。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城市的发展情况
是怎样的
(1)古代中国的城市。
①构成: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_______、_______。
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③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
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_________、诸侯
都邑、卿大夫的采(cài)邑,各有定制。
商业区
居民区
天子王城
(2)古代西方的城市。
①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古代中国城市
 【情境一】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政治性城市之特色,到西周已十分明显,西周所建立之城市,确立了今后两三千年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吴越春秋》中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其(军事)防御性能十分明确。”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其(西周城市)经济地位也十分重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商业由官府控制,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思维交互1】依据材料,说明西周时期城市的发展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性的城市,军事职能突出,经济地位重要,工商业主要为贵族服务。
【情境二】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千米)的都城建制。
【思维交互2】材料中西周城市建造体现了什么特点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营建城市形成制度,等级定制分明。
探究2古代西方城市
 【情境】 最初,罗马的道路建设主要用于满足军事征服的需要,之后也成为了服务于政治统治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而对于生活在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便捷的道路系统则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即使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古罗马的道路建设也仍是一项令人惊叹的工程。
【思维交互】据材料分析古罗马道路建设的影响。(历史解释)
提示:满足军事征服的需要;有利于政治统治和经济贸易发展;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史论生成】
中国古代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差异及原因
1.差异:
(1)西欧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城市市民组成一个市民阶级。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指的是众多人口的集中聚居地,但没有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市民阶级。
(2)西欧中世纪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主要是工商业中心发展起来的,以后才发展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能。而中国封建城市一般是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以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
(3)在西欧,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住在城堡里的封建领主统治城市;经济上是城
市剥削农村,城市通过商业和高利贷等形式剥削农村居民。而在中国,无论是政
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城市统治农村,住在城市里的封建地主和政府官员统治和
剥削农村。
(4)在西欧,城市拥有自治权,享有许多特权。这种自治权是市民斗争的结果。在
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古代城市无法形成自治权。
(5)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自发形成的——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中国古代
的封建城市,完全受控于礼制的规划理念,严格按照“营国制度”建造,无不体现着
等级、尊卑、礼制和皇权至上的封建思想。
2.原因:
(1)中国古代城市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一般不是以社会分工和
工商业发展为前提,而是以政治需要为条件,由封建国家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而
西欧城市建立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基础之上。
(2)在中世纪的西欧,大多没有形成绝对的专制君权,而中国古代建立起强大的中
央集权制度。
(3)西方思想中的“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基因浓厚,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价值
观念无处不在。
      【深化点拨】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城市的产生取决于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因素。
知识点三 世界各地的民居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世界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区的人们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古代世界各地民居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1.两河流域:
(1)原因: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
2.古埃及:
(1)建筑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_____修建。
(2)民居概况:有些房屋会留些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_____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
落的周围有柱廊。
3.古代中国:
(1)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___________。
(2)
木材
庭院
巢居和穴居
(3)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4)明清:主要有北方的_____、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窑洞
4.古希腊罗马:
(1)结构:在古希腊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_____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
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2)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3)发展演变: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_________,专供百
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
寓。这种建筑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庭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
集体住宅
5.美洲:
(1)北美: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_________,在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
便会迁徙到别处。他们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
己的区域。
印第安人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古代中国的民居
 【情境】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徽州古村落》
【思维交互】依据材料概括古代徽州民居的特点,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特点:①礼制等级。佐证:“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②家族中心。佐证:“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③天人合一。佐证:“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
探究2古罗马民居
 【情境】 “罗马城的绝大多数居民住的是公寓。这一建筑类型兴盛于共和国末期的战争。‘每一次冲突都伴随着人口的流入……罗马土地价格上涨,人们迫切想要建立高层建筑,高密度的简陋住宅是穷人的立命之所’”。
【思维交互】依据材料分析古代罗马公寓楼的特点。公寓楼大量兴建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释)
提示:特点:高密度;简陋。原因:人口的流入;土地价格上涨。
【史论生成】
等级思想对古代民居的影响
1.中国:古代中国号称礼乐之邦,是与礼乐秩序的长期教化分不开的。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而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种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人治,不是神治,因此强调规范人的观念行为,包括与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民宅格局。礼乐文化正是适应这种社会政治的儒家理论的精华所在。北京的四合院是以外在形式体现这种关系的典范。
2.古埃及:古埃及同样也较为注重主次、长幼的等级思想,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基本上成为住宅设计的一种通用形式。
3.古希腊:对等级制度的体现相对较少(奴隶和奴隶主的住宅除外)。如在5世纪中叶,希波丹姆的米列都城规划,目的是给每个公民以平行的居住条件。在以后扩建的其他街坊中,每个住宅都有相同的基地面积和房屋。
4.古罗马:古罗马的富人常居住在城郊,躲避城市的喧嚣和拥挤。多数拥有别墅和府第,并且在平面设计中设有中轴线和庭院,结构紧凑。多层式的公寓是为解决人口剧增,住房紧缺而创造的,为大多数的一般公民所居住。受古希腊的影响,民居中的等级制度体现也很微弱,而更直接的是和居民的财富挂钩。
      【深化点拨】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
课题素养达标
1.据考古发现,人类早期的原始村落大多分布在大河流域,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由此可以判断,原始村落的出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
A.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B.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
C.私有财产的出现
D.国家的产生
【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大河流域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原始农业的发展,而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村落的产生,故选A;畜牧业本身带有流动性,不利于村落的形成,B不正确;私有财产和国家的产生与村落的形成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D。
2.早期的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这说明
(  )
A.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B.采集经济是主要的经济
C.渔猎是古人主要的活动
D.社会经济决定村落选址
【解析】选A。从题干材料“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可知,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故选A;B、C、D叙述均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无关。
3.这张原始村落复原图中能反映的农耕时代特征是 (  )
A.种植植物,兼有饲养家畜
B.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
C.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化
D.过分开垦,造成农业危机
【解析】选B。材料图片反映的是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是定居生活,其农耕的特征是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饲养家畜,排除A;青铜文化是夏商周时期,C错误;图片也不能体现过分开垦土地情况,排除D。
4.我国古代营建城市形成制度是在哪一时期 (  )
A.西周 B.商代
C.战国 D.西汉
【解析】选A。西周时期,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故A正确。
5.西方有一句闻名世界的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这句谚语的起源是因为 (  )
A.罗马城的繁荣   
B.罗马城的民居
C.罗马城市四通八达的道路   
D.罗马城发达的供水系统
【解析】选C。古代罗马修建了以首都罗马为中心面向全国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故有题干中的谚语,C正确。
6.古埃及房屋的主要建筑材料是 (  )
A.泥和木材 B.砖石
C.混凝土 D.黏土和芦苇
【解析】选A。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故选A。
7.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  )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解析】选B。“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正确;A、C是对“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故均排除;D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设计原因无关,故排除。
8.“他们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这表
述的是 (  )
A.北美印第安人的民居 B.古希腊民居
C.古罗马民居 D.中国北方的窑洞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符合印第安人民居的特点,故选A。
9.下面是古罗马复合式公寓的图片,这一类型建筑在古罗马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 (  )
A.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B.适应气候类型的特点
C.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D.缓解人口剧增的压力
【解析】选D。从材料可以看出,复合式公寓的流行增加了入住的人数,缓解了古罗马人口剧增的压力,故选D;A、B、C都不是主要原因。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王朝都城及其相对独立的方国都邑之间,遵循明确的等级城邑制度,各城或建筑高峻城墙,或挖掘巨大壕沟,或利用天然屏障。陕西岐山凤雏村所发现的西周时期的四合院遗址,凸显着主从有序、内外有别、封闭内敛的典型的“深宅大院”的空间序列,以无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着伦理秩序。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城市的主要职能,并概述西周城市和民居建制中反映出的社会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