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工厂,又称制造厂,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场所。那么,工厂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1.形成背景:
(1)工业革命前,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_______。
(2)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___________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
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3)工厂出现后,大批产业工人被聚集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
专业化
改良蒸汽机
2.主要内容:
特点 具体表现
工作时间长 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实行_______
规章制度严格 资本家以罚款、体罚和_____等方式迫使工人服从
管理
分工明确 生产过程应用生产 _______,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
管理科学 原料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倒班制
解雇
流水线
3.历史影响: _______
①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②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
③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①②③
4.近代中国的工厂制度:
引进产生 ①时间:19世纪中后期
②概况: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工厂制度
初步发展 ①代表人物:张謇、_______等
②概况: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
范旭东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情境一】 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中写道:“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它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思维交互1】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变化:由手工工场转变为工厂制度。影响: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情境二】 漫画“资本主义下的血汗工厂”
【思维交互2】漫画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是什么 有何特点 (史料实证)
提示:形式:工厂制度。特点:在流水线上进行集中生产;资本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工人进行严格的管理。
【情境三】 赵德馨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写道:“它们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揭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这些企业锻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翻译科技书籍。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
【思维交互3】“它们”是指什么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它们”是指洋务企业。作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史论生成】
现代工厂制度
1.含义:现代工厂制度是指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用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工厂制是指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
2.产生原因:
(1)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2)是机器大工业发展后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质的变化的结果。
3.特点:
(1)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
(2)机械动力替代了人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市场范围迅速扩大。
(4)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按产品或工艺分成了生产车间、工段和班组,出现了职能化组织结构。
4.作用:
(1)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2)有利于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
(3)有利于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
(4)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深化点拨】工厂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也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在这个阶段,企业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合伙制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组织形式。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在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一、城市化发展
1.概况:(1)人们的生活空间发生改变。
(2)伦敦、_____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
2.存在问题:_________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3.解决方法: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_____,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
民的居住环境。
巴黎
城市规划
新城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
1.表现:
(1)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_____年英国已拥有人工运河
4 000多千米。
(2)速度快、_______的铁路运输受人青睐,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2.5万千
米。
2.影响:
(1)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2)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
了社会的_______。
1830
成本低
流动性
三、乡村发生改变
1.表现: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_______,农业现
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影响: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_________中走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大农场
田园生活
四、时间观念加强
1.原因:
(1)工厂制度及_________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必须守
时。
(2)_________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
(1)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
(2)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_______。
蒸汽机车
准时准点
标准钟
五、人们文化素质提高
1.原因:
(1)_________不断推广。
(2)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_______迅猛发展等因素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更
高要求。
初等教育
城市化
2.表现:
国家 概况
英国等
西方
国家 ①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_______》
②通过立法推行_________
③加大政府对教育的_________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格兰5-12岁儿童入学率已达80%
中国 ①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_________”
②出现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推动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工厂法
初等教育
经费支持
癸卯学制
六、消极影响
1.表现:
(1)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
(2)传染病与_______严重危害产业工人健康。
职业病
2.影响: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时间 19世纪
表现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_________、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起义
影响 ①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___________的诞生
②产业工人待遇有所改善,_________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
保障
宪章运动
马克思主义
最长工时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情境一】 18世纪后半期,英国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的飞跃发展需要强大的运输方式做后盾,充当了工业革命大动脉的运河应运而生。到1835年,英国在地理上建立起了全国性的运河网络。由于运河的开凿,内陆煤矿资源得到开发,从第一条运河的开凿到1830年,英国的煤产量翻了六番,运河的通航使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的煤价降低了一半。大量工厂沿着运河兴建起来,一批新城镇因运河运输而崛起。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
【思维交互1】英国运河网络得以建立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提示:原因:英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影响:促进了内陆资源的开发;降低了工业原料的运输成本;推动了大量工厂的建立;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和新兴工业城镇的发展。
【情境二】 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的漫画《怪物汤》
漫画描绘了19世纪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
【思维交互2】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家国情怀)
提示:现象:水(环境)污染严重。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
【史论生成】
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深化点拨】工业革命提高了世界部分人们的生活标准。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但是,增加对货物的需求,就意味着原料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由于大量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世界若干地区的文化特征在食物、衣着、住房、娱乐及生活方式上,就趋于标准化。
课题素养达标
1.马克思说:“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由此可见,工厂制度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本质特点是 ( )
A.使用机器大生产 B.工人参加集体劳动
C.生产资料私有化 D.工人的受剥削程度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在马克思看来,工场手工业中,工人利用工具,工人掌握着劳动主动权;在工厂制度下,工人服侍机器,工人处在被动地位。这说明工厂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使用机器生产而不是手工操作,故A正确。
2.下表为1787-1850年英国水力纺纱厂和使用混成式纺织机的棉纱厂数量(家)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
A.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 B.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C.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D.工厂制得到迅速发展
1787年 1795年 1797年 1833年 1850年
143 300 900 1 125 1 407
【解析】选D。材料显示,这一时期英国纺织业中工厂不断增加,说明英国工厂制得到迅速推广,D正确;A与材料中“水力”“混成式”不符;B、C材料不能反映。
3.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解析】选C。18世纪中后期在英国出现的影响较为深远的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它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械化大工业的飞跃,故C为正确答案。
4.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 932家,毛纺织厂1 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 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这表明当时英国
( )
A.轻工业生产最发达 B.工厂制度已确立
C.工业革命率先完成 D.城市化进程加快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可知,当时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故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轻工业生产最发达,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英国和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完成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分析工业革命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排除D。
5.从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观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其主要特点是( )
A.通过手工工场长期的资本与技术积累发展到近代机器大生产
B.从无到有,移植西方近代生产方式
C.近代企业的投资者多为官僚、地主、商人
D.通过政府投资和引进西方技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解析】选B。注意材料中“从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观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缺乏资本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最初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是“欧风美雨”的产物。综合上述分析,答案为B。
6.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说明了 ( )
A.蒸汽机的使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C.蒸汽动力成为人类使用的主要动力
D.蒸汽动力带来了交通运输革命
【解析】选A。根据所学,蒸汽机的发明,使企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这样众多企业集中在一起,就出现了许多的工业城市。B、C、D符合蒸汽机的作用,但不符合“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一观点的核心。
7.1790年美国拥有8 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促进美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
A.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
B.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
C.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D.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解析】选C。根据材料时间和具体信息可知,美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交通运输技术的信息,故A错误;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是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B属于C的范围,故B错误;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而设问强调美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故D错误。
8.17-18世纪,英国的思想家普遍认为不守时是贫穷的祸根,许多学校都将“准时”与“作息规律”写入了办学宗旨当中。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B.技术进步推动思想发展
C.社会观念适应经济需要
D.政治体制影响教育理念
【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7-18世纪进行工业革命,大量的资本家为了获得财富,灌输“准时”“作息规律”等理念,故选C;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厂制度兴起,但并不能体现材料中要求“准时”等社会观念,排除A;“准时”等思想推动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促使技术进步,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政治体制对教育理念的影响,排除D。
9.16-18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大多数以土地为生,居住在农村,过着田园生活。从表面上看,仿佛与中世纪别无二致,但在表面之下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时英国农村“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 )
A.手工工场大量涌现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交通运输业大发展 D.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解析】选D。当时英国农村“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型,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手工工场大量涌现属于英国城市的变化,A不符合题意,排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运输业大发展均是在工业革命后,所以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从纺织业起步向机器制造发展,并使铁路、航运等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厂制盛行,城市数目与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美国已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出现了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同步发展。因而这一时期是美国城市化在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代。此外,多数城市已成为近代工业基地,从而大大加强了城市的作用和意义,并以最大的城市纽约为首,初步形成了一个城市体系,它对周围的地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城市体系的形成,也加速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
——摘编自欧阳世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析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推动因素。五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烟台高二检测)英国的“工厂”一词早先一般称为“mill”(原意为水磨坊),到18世纪80年代这种称呼逐渐消失。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
A.圈地运动的进行 B.机器的应用
C.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D.蒸汽机车的发明
2.“工场手工业最完善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材料旨在说明 ( )
A.工场手工业的实质是机器大生产
B.工场手工业孕育出了机器大生产
C.工场手工业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
D.机器大生产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3.阿萨·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一书中说:“无论是观察家还是工人本身,都知道工厂制度是非留下来不可了。这种制度的维护者为它感到骄傲,宣称它是为未来的完全自动化开辟了可能性的一种革命制度。”这反映了 ( )
A.现代工厂制适应了文明进步
B.手工工场自此被历史彻底淘汰
C.大企业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D.经营者革命导致社会结构变迁
4.(2021·锦州高二检测)某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
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B.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
C.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D.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大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基本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 )
A.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D.直接导致了民族工业的长期萧条
6.如图为英国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产阶级革命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海外殖民活动的进行
7.(2021·三亚高二检测)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据此可知 ( )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8.“1761年,煤矿主布里奇沃特公爵在两位工程师的帮助下,建成英国第一条运河……到19世纪初,英国大大小小的河流被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水运网。”据此可推知 ( )
A.水运费用低廉是开凿运河的原因之一
B.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C.运河水运建设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D.英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发展中心
9.(2021·菏泽高二检测)工业革命以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职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还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但到1850年时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
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B.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促进了男女平等实现
D.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10.1802年英国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这个法案规定了学徒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5-12岁的儿童须接受义务教育。影响这些立法的主要因素是 ( )
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启蒙运动的人文关怀 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11.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 )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 800 48 52
法国 约3 600 75 25
中国 约43 200 89 11
A.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
D.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12.(2021·徐汇高二检测)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人民平均寿命只有17岁。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 605起;1842年达到31 309起。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材料旨在说明英国 ( )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背景
B.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
C.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D.社会发展呈现衰退迹象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13.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 800枚针,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6分)
【备选习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700年,英国人均收入大约只有8-9英镑,1750年前后,增长到12-13英镑,19世纪初,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又增长80%,到1860年再增加一倍……在工业革命前的1750年,英国2 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51年上升到50.2%,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5%降至21.9%,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还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恩格斯说:“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经济领域的哪一次重大变革 指出这一变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就。(6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这一重大事件对英国社会和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14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6分)
PAGE五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烟台高二检测)英国的“工厂”一词早先一般称为“mill”(原意为水磨坊),到18世纪80年代这种称呼逐渐消失。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
A.圈地运动的进行 B.机器的应用
C.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D.蒸汽机车的发明
【解析】选C。18世纪80年代,随着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出现,促使“mill”中“工厂”的词意逐渐消失,C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的变化和圈地运动无关,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改良蒸汽机的应用而非笼统的机器的应用,B不符合题意,排除;蒸汽机车的发明与“工厂”关系不大,D不符合题意,排除。
2.“工场手工业最完善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材料旨在说明 ( )
A.工场手工业的实质是机器大生产
B.工场手工业孕育出了机器大生产
C.工场手工业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
D.机器大生产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解析】选B。题干中强调“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说明手工工场对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B正确;A、C、D在材料中均未体现,均排除。
3.阿萨·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一书中说:“无论是观察家还是工人本身,都知道工厂制度是非留下来不可了。这种制度的维护者为它感到骄傲,宣称它是为未来的完全自动化开辟了可能性的一种革命制度。”这反映了 ( )
A.现代工厂制适应了文明进步
B.手工工场自此被历史彻底淘汰
C.大企业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D.经营者革命导致社会结构变迁
【解析】选A。从材料中可知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资产阶级需要,故A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大企业主要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经营者革命出现于20世纪,与工厂制度出现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
4.(2021·锦州高二检测)某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
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B.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
C.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D.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解析】选C。依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因此C正确。A错误,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动力方面的变革;D错误,“特有”强调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独特性,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很多,均无法体现出其“特有”。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大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基本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 )
A.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D.直接导致了民族工业的长期萧条
【解析】选C。由材料“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基本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说明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具有脱离传统手工业的突发性,它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故C正确。
6.如图为英国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产阶级革命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海外殖民活动的进行
【解析】选B。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1760—1851年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从图示数据来看,工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据此可知B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光荣革命”)就结束了,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与图示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D揭示的早期殖民扩张,不符合题干1760—1851年时间段,排除。故选B。
7.(2021·三亚高二检测)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据此可知 ( )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解析】选D。通过比较可以发现,1800-1900年欧洲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中国则越来越小。原因是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而中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D正确;这一时期传统手工业在中国仍然占据优势,但逐步解体,A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制造业根本就没有发展起来,谈不上衰退,B错误;工厂在1800年之前就已出现,C错误。
8.“1761年,煤矿主布里奇沃特公爵在两位工程师的帮助下,建成英国第一条运河……到19世纪初,英国大大小小的河流被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水运网。”据此可推知 ( )
A.水运费用低廉是开凿运河的原因之一
B.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C.运河水运建设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D.英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发展中心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从1761年英国第一条运河出现到19世纪初英国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水运网,由此可推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交通运输方式不断发展,B正确;“水运费用低廉是开凿运河的原因之一”表述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A;“运河水运建设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属于因果倒置,排除C;仅通过材料不能得出“英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发展中心”,排除D。
9.(2021·菏泽高二检测)工业革命以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职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还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但到1850年时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
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B.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促进了男女平等实现
D.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解析】选D。根据“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到1850年时已增长至10%”可知,工业革命后,妇女也承担了部分家庭经济责任,反映出工业化对家庭经济结构的影响,故选D;材料信息与城市化无关,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大规模人口流动,排除B;C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10.1802年英国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这个法案规定了学徒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5-12岁的儿童须接受义务教育。影响这些立法的主要因素是 ( )
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启蒙运动的人文关怀 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1802年”“1870年”等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A正确。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民主政治进步无关;C错误,影响这些立法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的需要,不是人文关怀;D错误,教育事业发展与工人阶级斗争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
11.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 )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 800 48 52
法国 约3 600 75 25
中国 约43 200 89 11
A.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
D.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解析】选A。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851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英国、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法已开展工业革命,这表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故A正确;B、C、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12.(2021·徐汇高二检测)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人民平均寿命只有17岁。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 605起;1842年达到31 309起。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材料旨在说明英国 ( )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背景
B.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
C.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D.社会发展呈现衰退迹象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英国出现下层人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阶级矛盾激化等社会问题,再结合题干时间可知这是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故C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640年,A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是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而进行的改革,与材料信息不符,B错误;材料内容不是体现社会呈现衰退现象,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13.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 800枚针,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6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和“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等内容,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从立法保护、殖民掠夺与扩张、劳动力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阶段的技术积累等角度概括作答英国首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第(2)题依据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和“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等内容,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情况可分析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第(3)题依据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缺陷,从政府加大支持、主动发展对外贸易、进行深层次的思想解放和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1)因素:政府立法鼓励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积极从事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圈地运动带来自由雇佣劳动力;手工工场的分工合作。
(2)特点:起步晚,开始于19世纪中期;缺乏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只学习技术不改变制度;发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3)借鉴因素:政府的鼓励及扶持,主动对外开放;发展工商业,积极拓展对外贸易;思想解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备选习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700年,英国人均收入大约只有8-9英镑,1750年前后,增长到12-13英镑,19世纪初,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又增长80%,到1860年再增加一倍……在工业革命前的1750年,英国2 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51年上升到50.2%,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5%降至21.9%,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还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恩格斯说:“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经济领域的哪一次重大变革 指出这一变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就。(6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这一重大事件对英国社会和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14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题变革:由材料一中的图片“珍妮纺纱机”“改良的蒸汽机”和“蒸汽机车”等可知这是工业革命。成就: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蒸汽机的改良并投入使用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就。第(2)题由材料二中的“1750年前后,增长到12—13英镑,19世纪初,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又增长80%,到1860年再增加一倍”可得出提高了人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由“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可以得出提高了工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由“1851年上升到50.2%,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5%降至21.9%,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可得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由“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可得出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第(3)题由材料三中的“鸦片战争后的破产农民”可以得出小农经济开始瓦解;由“江南制造总局”可以得出洋务运动兴起;由“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答案:(1)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改良并投入使用。
(2)提高了人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工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3)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