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检测(五)(第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21·锦州高二检测)京杭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经济发达。由此可知,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 )
A.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
B.加快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C.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2021·大连高二检测)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泥版上的象形文字——车,距今约有5 500年的历史。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距今都在5 000年左右。这一发现 ( )
A.说明中国的牛车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
B.有力证明了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
C.说明车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
D.证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3.(2021·日照高二检测)据史料记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1 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 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 )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4.(2021·日照高二检测)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利于 ( )
A.变革制度 B.抵制西方
C.提高效率 D.继承传统
5.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比较,由表格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
开凿时间 河道走向 起止点
隋朝运河 隋炀帝时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涿郡—余杭
元朝运河 元世祖时 呈南北垂直形状 大都—杭州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6.有人说,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精神财富”,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强调这二次航行都美中不足
B.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的政治行为
C.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一种掠夺
D.同时指出了两次航行的弊端
7.(2021·德州高二检测)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 )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8.(2021·北京高二检测)世界博览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1904年世博会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向观众展示的最新科技成果是 ( )
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富尔顿的汽船
C.福特的汽车 D.莱特兄弟的飞机
9.(2021·海口高二检测)下表为1500—1960年不同交通工具运输速度的变化。据此可推知 ( )
时间 1500—1840年 1850—1930年 1950年 1960年
交通工具 马车、人力船 汽船、火车 螺旋桨飞机 喷气式飞机
速度 16千米/小时 25—100千米/小时 480—640千米/小时 800—1 120千米/小时
A.科技革命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
B.科技发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C.科技逐步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D.科学技术与生产逐渐实现了结合
10.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此观点主要基于当时的中国 ( )
A.国企改革缺乏政策保障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城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D.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11.(2021·沈阳高二检测)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 ( )
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
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6分)
12.(28分)(2021·锦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作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里程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物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1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14分)
13.(28分)(2021·鞍山高二检测)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高而尖的山)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交通工具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均乘坐轿子。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19世纪50年代上海租界外国侨民逐渐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1874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进了黄包车,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最多时达到五六万辆。1901年,一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带了两辆汽车登陆上海,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汽车落户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
——摘编自邢建榕《领跑时尚——近代上海
交通工具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上海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前期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2分)
【备选习题】
1.(2021·大连高二检测)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联合成立欧亚航运公司(经营沪兰、平粤、兰包、西昆、兰新等航线)的营业收支表。据此可知 ( )
年度 营业收入(元) 营业支出(元) 盈亏额(元)
1931 44 202.14 452 611.77 -408 409.6
1933 529 462.05 953 063.48 -423 601.43
1935 1 491 856.10 2 129 786.30 -637 930.20
1937 3 497 206.34 3 249 407.78 24 798.56
A.中德两国关系密切 B.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
C.西北交通得以改善 D.欧亚航空公司连年亏损
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运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历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 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河竞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大运河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的原因。
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石器时代 用石斧等工具在巨大木材上凿成凹形,制成独木舟
唐宋时代 唐朝舟船采用了钉接榫合的连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代造船修船开始使用船坞,并普遍使用罗盘针。造船业及船舶使用人群多集中在东南地区
明清时代 除了官方船厂之外,民营船厂的规模也很大。发达的造船技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达的漕运系统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 1865-1866年,清政府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试造“蒸汽船”“铁皮船”,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也是中国造船业近代化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的造船业迅速发展。乘坐豪华邮轮旅行成为潮流,并研制出第三代破冰船与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航空母舰“辽宁舰”。造船业在新中国发展经济、便利生活、科学研究、强兵强国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吴善勤《从船舶到海洋工程》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PAGE单元素养检测(五)(第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21·锦州高二检测)京杭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经济发达。由此可知,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 )
A.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
B.加快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C.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选C。京杭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沿线经济发达,有助于加强中国南北经济交流,C正确;题干内容与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无关,排除A;隋唐时期的经济并未发生转型,排除B;京杭大运河主要涉及国内贸易,而非对外贸易,排除D。
2.(2021·大连高二检测)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泥版上的象形文字——车,距今约有5 500年的历史。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距今都在5 000年左右。这一发现 ( )
A.说明中国的牛车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
B.有力证明了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
C.说明车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
D.证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解析】选B。乌鲁克文化泥版和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属于考古资料,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证明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B正确。
3.(2021·日照高二检测)据史料记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1 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 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 )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唐朝已经有了较完善的驿道交通网,故A错误。驿传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政令畅通,有利于军情的及时通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故B正确,C错误。材料并未强调交通工具的进步,而只是强调交通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国家管理的作用,故D错误。
4.(2021·日照高二检测)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利于 ( )
A.变革制度 B.抵制西方
C.提高效率 D.继承传统
【解析】选C。公共汽车公司的广告认为交通的进步发展,可以“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即有助于提高效率,C正确;变革制度、抵制西方以及继承传统和广告内容不符,排除A、B、D。
5.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比较,由表格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
开凿时间 河道走向 起止点
隋朝运河 隋炀帝时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涿郡—余杭
元朝运河 元世祖时 呈南北垂直形状 大都—杭州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解析】选C。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在南宋时期,与隋朝运河开凿时间不符,故A错误;B不是隋朝和元朝运河开凿的原因,故B错误;C从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运河直取北京连至杭州,体现出两朝都城的变化,故C正确;D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而不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D“外向”特征错误。
6.有人说,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精神财富”,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强调这二次航行都美中不足
B.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的政治行为
C.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一种掠夺
D.同时指出了两次航行的弊端
【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B、C是对两次航行的正确理解,从“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可判断两次航行都不完美,都有弊端,排除D。故选A。
7.(2021·德州高二检测)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 )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解析】选B。根据材料“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可知,株洲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可见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正确。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8.(2021·北京高二检测)世界博览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1904年世博会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向观众展示的最新科技成果是 ( )
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富尔顿的汽船
C.福特的汽车 D.莱特兄弟的飞机
【解析】选D。据材料“1904年世博会……最新科技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1904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错误;富尔顿的汽船也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B错误;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故1904年还未出现福特的汽车,C错误;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D正确。
9.(2021·海口高二检测)下表为1500—1960年不同交通工具运输速度的变化。据此可推知 ( )
时间 1500—1840年 1850—1930年 1950年 1960年
交通工具 马车、人力船 汽船、火车 螺旋桨飞机 喷气式飞机
速度 16千米/小时 25—100千米/小时 480—640千米/小时 800—1 120千米/小时
A.科技革命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
B.科技发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C.科技逐步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D.科学技术与生产逐渐实现了结合
【解析】选A。根据表格可知,近代以来世界交通工具不断更新,运输速度加快,有利于缩短人们交流的空间距离,推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故A正确。题干并未体现科技发明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故排除B;题干信息未体现人们的物质需求,故排除C;科学技术与生产逐渐结合是科技革命发展的趋势之一,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10.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此观点主要基于当时的中国 ( )
A.国企改革缺乏政策保障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城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D.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解析】选D。依据题文中记者的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并根据时间信息“1985年”可以直接得出当时的中国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故正确答案为D。A、B、C在题文中都没有体现。
11.(2021·沈阳高二检测)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 ( )
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
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解析】选D。自行车出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可以锻炼身体,因此自行车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故D正确。中国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故排除A;B、C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6分)
12.(28分)(2021·锦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作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里程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物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1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14分)
【解析】第(1)题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的“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可以得出运送物资的需要;由“利用蒸汽机作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再结合所学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在交通运输上的运用的相关知识可知,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也是其原因;由“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可得出运输成本低;由“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可得出政府支持。第(2)题意义: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二中的“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等信息可以得出,铁路建设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而且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铁路建设的发展对于拓宽市场和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也有积极影响。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运送物资的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运输成本低;政府颁布各项政策予以支持。
(2)意义: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
13.(28分)(2021·鞍山高二检测)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高而尖的山)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交通工具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均乘坐轿子。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19世纪50年代上海租界外国侨民逐渐增多,式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宜雨。1874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进了黄包车,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最多时达到五六万辆。1901年,一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带了两辆汽车登陆上海,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汽车落户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
——摘编自邢建榕《领跑时尚——近代上海
交通工具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上海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前期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2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从材料一中“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高而尖的山)道”可以概括出大规模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各种道路且附属性的服务设施齐全;第二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2)题,此类设问一般分两步来组织答案,首先要注意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出上海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前期的变化历程,其次联系所学知识对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与作用进行总结论述即可。
答案:(1)特点:大规模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各种道路;附属性的服务设施齐全。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有效抵御周边少数民族侵扰;密切与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助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政权的行政效率、物资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2)示例一: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经济对交通需求不大。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工厂的建立,独轮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19世纪50年代,租界中的外国侨民增多,西式马车开始引进以适应外国人的生活。19世纪7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黄包车成为上海的主要交通工具。20世纪初,汽车引入上海,发展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交通工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标志着近代公共交通在上海诞生。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交通工具种类繁多,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同时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示例二:上海近代交通工具在开埠前后以独轮车和轿子为主,19世纪50年代西式马车流行,19世纪70年代黄包车从日本引入,20世纪初汽车和电车引入,现代公共交通起步。纵观19世纪前期,上海近代交通的发展呈现出新旧更替、新旧并存的特点。推动上海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路等近代交通设施的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开放。
(还可以从工具的变化、引进的人员、交通的动力变化、不同阶层的需求等角度解读材料)
【备选习题】
1.(2021·大连高二检测)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联合成立欧亚航运公司(经营沪兰、平粤、兰包、西昆、兰新等航线)的营业收支表。据此可知 ( )
年度 营业收入(元) 营业支出(元) 盈亏额(元)
1931 44 202.14 452 611.77 -408 409.6
1933 529 462.05 953 063.48 -423 601.43
1935 1 491 856.10 2 129 786.30 -637 930.20
1937 3 497 206.34 3 249 407.78 24 798.56
A.中德两国关系密切 B.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
C.西北交通得以改善 D.欧亚航空公司连年亏损
【解析】选C。1937年经营沪兰、平粤、兰包、西昆、兰新等航线的欧亚航运公司营业额由亏损转为盈利,说明全面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的交通得以改善,C正确;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航空公司联合成立航运公司的营业收支状况,不能说明中德两国关系密切,A错误;欧亚航运公司的营业收支变化不能说明整个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B错误;欧亚航空公司连年亏损与1937年盈余2万多不符,D错误。
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运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历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 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河竞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大运河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的原因。
【解析】第(1)题“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说明开掘早,历时时间长;“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体现其流域面积广。大运河对当时南北经济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回答该题只要从沟通了南北,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即可。第(2)题比较题,要结合时代特点和交通发展变化的冲击和运河自身的局限性去分析。
答案:(1)特点:运河南北流域跨度广;运河开掘早,历时长。作用:使中国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水上运输网,推动了沿河城市的兴起,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对维护全国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意义重大;有利于南北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
(2)原因: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政府无力维护运河;汽车、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兴起;海运的发展;黄河泛滥,运河水系被破坏;漕运的废除。英国:运河的标准不统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运输行业竞争激烈。
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石器时代 用石斧等工具在巨大木材上凿成凹形,制成独木舟
唐宋时代 唐朝舟船采用了钉接榫合的连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代造船修船开始使用船坞,并普遍使用罗盘针。造船业及船舶使用人群多集中在东南地区
明清时代 除了官方船厂之外,民营船厂的规模也很大。发达的造船技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达的漕运系统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 1865-1866年,清政府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试造“蒸汽船”“铁皮船”,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也是中国造船业近代化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的造船业迅速发展。乘坐豪华邮轮旅行成为潮流,并研制出第三代破冰船与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航空母舰“辽宁舰”。造船业在新中国发展经济、便利生活、科学研究、强兵强国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吴善勤《从船舶到海洋工程》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出论题,如根据“唐朝采用了钉接榫合的连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代造船修船开始使用船坞,并普遍使用罗盘针”“发达的造船技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达的漕运系统奠定了基础”“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试造‘蒸汽船’‘铁皮船’”“并研制出第三代破冰船与科学考察船”概括得出论题:科学技术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论证即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科学技术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从古至今,先进的技术都是造船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宋代指南针与造船、航海相结合,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近代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造蒸汽为动力的汽船,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转向近代社会的重要内容。今天中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则打造了“大国崛起”的基础。
示例二:船舶制造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关。随着造船业的迅速发展,船舶与社会生活、国家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船舶最开始仅仅是沿海、沿河地区的交通工具,但后来则沟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如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当代,随着科技的提高、经济的发展、造船技术的进步,船舶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