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检测(六)(第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21·海口高二检测)如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 ( )
措施 出处
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论处 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
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 《后汉书·皇甫规传》
A.发挥地方主导作用
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
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
【解析】选D。根据“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可得出这些措施都是隔离救治措施,故D正确;A、B、C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2.(2021·沈阳高二检测)《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史书中关于设置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作为对抗疫情的常规手段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 )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救助
B.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
C.中医药开始应用于防疫
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面对疫情,将设置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作为对抗疫情的常规手段,体现了政府对于抗疫的重视以及对民众救助的重视,A正确;B错在“完善”,排除;C错在“开始”,排除;D错在“普遍”,表述绝对,排除。
3.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 )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的启示
B.中国医学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
【解析】选A。A根据题干中“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可知,现代科研人员从古代医学典籍吸取有益经验推进科学研究,A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中国医学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排除B;C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项目并不意味着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排除C;D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经验总结而非重视理论概括,排除D。
4.(2021·济宁高二检测)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 ( )
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说明市坊制度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
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的
【解析】选C。材料“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主要是因为宋代首都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而古代医学落后,所以一旦发生疫病,无法有效减病降灾,故C正确;宋代驻军制度与疫病频发关系不大,故排除A;从材料无法得出市坊制度打破后的环境状况,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两宋首都疫病多发,没有说明因民众的信仰放任疫情,故D错误。
5.(2021·丹东高二检测)宋明时期,有些儒医反对将行医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强调将行医作为一种道义的事业。如金末元初医家李杲将传道作为选择弟子的首要标准,而明代龚信提出好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据此可知当时儒医 ( )
A.坚守传统的义利观
B.心怀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
C.信奉清静无为信条
D.注重个人良知和道德修养
【解析】选A。根据“有些儒医反对将行医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强调将行医作为一种道义的事业”可以看出儒医具有重义轻利的观念,A正确;材料与“天下观”不符,排除B;行医救人并不是清静无为,排除C;材料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而是儒医的义利观问题,排除D。
6.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 ( )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解析】选A。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答案为A。B、C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
7.(2021·潍坊高二检测)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强福利服务管理,削减福利项目,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其他项目逐步削减,并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材料反映了 ( )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调整
【解析】选D。削减福利项目,削减福利开支,并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调整,故D正确;削减福利项目,削减福利开支,表明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A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调整福利制度,B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而材料反映的是减少国家干预,C错误。
8.据古代中国典籍记载,所谓经络乃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不可不通者也。《说文解字》曰:“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而英国生理学家哈维于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这实质上说明 ( )
A.古代中国医学重理论,近代西方重实用
B.古代中国医学启发了近代西方医学
C.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
D.前者注重根治间接调理,后者针对表象直接救治
【解析】选C。中医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代表,具有重实用的特点,而西方医学则重理论的特点,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古代中国医学与近代西方医学的关系,排除B;由材料“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和“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9.(2021·泰安高二检测)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书院,1905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后来其部分系科与教师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06年,英、美两国的6个教会共同创办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即今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作根本性的调整
B.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在日益加深
【解析】选B。“根本性”说法错误,故排除A;由材料可知,外国传教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故B正确;仅凭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并非强调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故D错误。
10.(2021·天津高二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时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解析】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这从侧面反映出新中国获得民众的政治认同,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A;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C;“全面建立”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史实,排除D。
11.目前,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这充分说明了 ( )
A.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
B.我国就业制度不断完善
C.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D.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解析】选D。根据题意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地建立和完善,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6分)
12.(28分)(2021·沈阳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放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
规律的定量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的不同点。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16分)
(2)从明朝和英国防疫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12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不同点:主动性不同:根据材料二“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放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可知,明朝政府消极应对;根据材料一“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可知,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科学性不同:根据材料二“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可知,明朝政府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一“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可知,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科学进步。政府的公共责任心不同: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可知,明朝政府推卸责任;根据材料一“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可知,英国政府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结果不同:根据材料二“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可知,明朝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根据材料一“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可知,英国鼠疫逐渐消退。第二问原因: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封建统治腐败,社会动荡;根据材料一“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可知,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央集权加强。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根据材料二“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八股取士,文化专制,思想观念落后愚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和16世纪的英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第(2)题是开放性试题。从英国政府的行动中得出认识,如政府要主动承担公共责任;防疫工作要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要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坚实的群众基础;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答案:(1)不同点:主动性不同:明朝政府消极应对;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科学性不同:明朝政府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浓厚;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科学进步。政府的公共责任心不同:明朝政府推卸责任;英国政府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结果不同:明朝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英国鼠疫逐渐消退。不同原因:政治:明朝后期封建统治腐败,社会动荡;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央集权加强。经济:明朝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明朝八股取士,文化专制,思想观念落后愚昧;英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或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2)认识:政府要主动承担公共责任;防疫工作要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要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坚实的群众基础;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3.(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1978—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20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5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14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的信息从改革开放决策实行、医疗体制弊端等回答。第(2)题依据材料“1978-1984年”并结合所学从顺应经济改革要求回答;依据材料“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可知覆盖范围日渐扩大;依据材料“1978-1984年”“1992-2005年”以及“2005年至今”可知逐步推进;依据材料“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信息可知城乡兼顾。
答案:(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决策;医疗卫生体制脱离经济发展水平。
(2)顺应经济发展要求;覆盖范围日渐扩大;政府主导;逐步推进;城乡兼顾。
PAGE单元素养检测(六)(第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21·海口高二检测)如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 ( )
措施 出处
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论处 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
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 《后汉书·皇甫规传》
A.发挥地方主导作用
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
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
2.(2021·沈阳高二检测)《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史书中关于设置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作为对抗疫情的常规手段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 )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救助
B.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
C.中医药开始应用于防疫
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
3.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 )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的启示
B.中国医学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
4.(2021·济宁高二检测)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 ( )
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说明市坊制度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
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的
5.(2021·丹东高二检测)宋明时期,有些儒医反对将行医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强调将行医作为一种道义的事业。如金末元初医家李杲将传道作为选择弟子的首要标准,而明代龚信提出好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据此可知当时儒医 ( )
A.坚守传统的义利观
B.心怀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
C.信奉清静无为信条
D.注重个人良知和道德修养
6.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 ( )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7.(2021·潍坊高二检测)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强福利服务管理,削减福利项目,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其他项目逐步削减,并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材料反映了 ( )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调整
8.据古代中国典籍记载,所谓经络乃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不可不通者也。《说文解字》曰:“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而英国生理学家哈维于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这实质上说明 ( )
A.古代中国医学重理论,近代西方重实用
B.古代中国医学启发了近代西方医学
C.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
D.前者注重根治间接调理,后者针对表象直接救治
9.(2021·泰安高二检测)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书院,1905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后来其部分系科与教师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06年,英、美两国的6个教会共同创办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即今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作根本性的调整
B.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在日益加深
10.(2021·天津高二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时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11.目前,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这充分说明了 ( )
A.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
B.我国就业制度不断完善
C.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D.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6分)
12.(28分)(2021·沈阳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放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
规律的定量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的不同点。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16分)
(2)从明朝和英国防疫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12分)
13.(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1978—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20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5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14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