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检测(一)(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1.下图为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地区的木制画“乌尔之旗”。据此可知 ( )
A.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
B.两河流域先民驯化了骆马
C.农业与手工业劳动尚未分离
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
【解析】选A。图中绘制有许多马和羊等家畜,这说明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故选A。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排除B;材料看不出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排除C;材料看不出是小农经济,排除D。
2.(2021·海口高二检测)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D正确;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农业生产,A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排除B;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不能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排除C。
3.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 ( )
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
B.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
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
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灌溉系统对苏美尔城市中政府的管理职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促使了苏美尔城市中国王拥有很大权力的局面出现,A正确。B与材料主旨不符;C、D说法错误。
4.下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
①欧洲同世界各地有直接的商业联系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主要出口工业品
③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④玉米等作物通过不同路径传入亚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从图示来看,当时欧洲同世界各地有直接的商业联系;联系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贸易状况可知,当时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玉米等作物通过不同路径传入亚洲;①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题干时间“18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排除含有②的A、B、C。
5.对下表所示世界人口变化状况分析的选项正确的是 ( )
A.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
B.世界大战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口增长
C.欧洲人和具有欧洲血统的人增长最迅速
D.美洲作物传播是促进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
【解析】选D。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加,D正确;非洲由于黑奴贸易,一定时期内人口减少,排除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排除B; 美洲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尤其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及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各大洲人口,尤其是非洲人和欧洲人迁移至该地区,因此不能认定欧洲人和具有欧洲血统的人增长最迅速,排除C。
6.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 ( )
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15、16世纪亚洲的特产香料被大量引入欧洲的餐桌上,这主要和新航路开辟有关,A正确;调料的产地主要位于亚洲,与美洲无关,B排除;价格革命的典型表现是金银贬值,物价上涨,C排除;新航路开辟后调料变为平民可以消费的日用品,且不能从调料的变化推出民众消费观的变化,D排除。
7.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 )
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
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
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解析】选D。根据材料文字“洲际物种交流”“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应该是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A、B、C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8.(2021·朝阳高二检测)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 )
A.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C.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D.工业化食品符合国人饮食习惯
【解析】选C。“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提高了工业化水平”不能由材料得出,A、B排除;辣条、方便面是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食物种类,C正确;D说法绝对,工业化食品也存在一定弊端,排除。
9.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 ( )
A.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 B.河流疏浚和交通便利
C.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解析】选D。从题干中可看出,浙江的特色农产品基地生产的产品,通过营销公司、微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了一条产业链,而这条产业链的沟通方式主要是网上订单和网络物流,D正确;题干中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的发展未涉及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的内容,A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河流的作用,B错误;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早就出现,不是近年来的国家政策,C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5分)
10.(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
——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
材料二 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版图,更有人们的餐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这些物品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到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
——摘编自《舶来的盛宴:全球化
如何重塑我们的口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两宋时期的物种交流相比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的不同之处。(15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可得南北物种交融,据材料一“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可得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据材料一“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可得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物种的培育等。第(2)题据材料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可得交流品种增多,交流范围扩大,据材料二“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可得品牌化的包装,据材料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可得以经济作物交流为主等不同之处。
答案:(1)南北物种交融;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物种的培育。
(2)不同之处:交流品种增多;交流范围扩大;经济作物交流为主;对原物品进行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品牌化的包装。
1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世纪 欧洲 食物以小麦、大麦和裸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 欧洲、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 欧美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美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欧盟食品法》
——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
后现代特征》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根据题干中“地区”一列和“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一列中的变化情况,如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由此可得出: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论证可以结合16世纪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论证如下,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升华,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答案:示例一: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示例二: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阶段,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
【备选习题】
1.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族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
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 D.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解析】选B。材料中“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信息说明马铃薯已经成为民众主食,主要原因是清朝以后人口增加,食物减少,故B正确;A中等级观念淡化错误;C中贸易不属于国内贸易;D中崇尚西式生活不符合史实。
2.美洲作物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
A.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解析】选C。材料无法体现“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排除A;“美洲作物引种中国”和“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体现不出欧洲“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排除B;材料反映了世界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故C正确;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3.2011年9月18日,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现场组织指导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田的收割、验收工作,此批次的超级杂交水稻承担着冲击大面积亩产900千克难关的重任。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
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早在过渡时期就取得重大突破
B.中国水稻亩产900千克难关在1958年就已经攻克
C.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D.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因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已经得到解决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的评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是在1973年取得突破的,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故A错误;“大跃进”时期各地大放“生产卫星”的情况不属实,故B错误;D没有把握对其功用认识的程度,错误;C的评价是符合史实的,正确。
PAGE 单元素养检测(一)(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1.下图为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地区的木制画“乌尔之旗”。据此可知 ( )
A.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
B.两河流域先民驯化了骆马
C.农业与手工业劳动尚未分离
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
2.(2021·海口高二检测)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3.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 ( )
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
B.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
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
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
4.下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
①欧洲同世界各地有直接的商业联系
②欧洲完成工业革命主要出口工业品
③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④玉米等作物通过不同路径传入亚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对下表所示世界人口变化状况分析的选项正确的是 ( )
A.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
B.世界大战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口增长
C.欧洲人和具有欧洲血统的人增长最迅速
D.美洲作物传播是促进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
6.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 ( )
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7.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 )
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
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
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8.(2021·朝阳高二检测)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云南石屏豆腐、浙江金华火腿等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 ( )
A.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C.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D.工业化食品符合国人饮食习惯
9.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 ( )
A.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 B.河流疏浚和交通便利
C.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5分)
10.(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
——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
材料二 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版图,更有人们的餐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这些物品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到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
——摘编自《舶来的盛宴:全球化
如何重塑我们的口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两宋时期的物种交流相比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的不同之处。(15分)
1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世纪 欧洲 食物以小麦、大麦和裸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 欧洲、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 欧美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美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欧盟食品法》
——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
后现代特征》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示例二: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阶段,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生产的发展。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
【备选习题】
1.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族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
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 D.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2.美洲作物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
A.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3.2011年9月18日,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现场组织指导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田的收割、验收工作,此批次的超级杂交水稻承担着冲击大面积亩产900千克难关的重任。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
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早在过渡时期就取得重大突破
B.中国水稻亩产900千克难关在1958年就已经攻克
C.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D.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因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已经得到解决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