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下册第一至七单元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4 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
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
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
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
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
“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
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
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
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
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
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
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
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
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
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
“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
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
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
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
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
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
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
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
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
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
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
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
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
1
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
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
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
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
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
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
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
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
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
“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
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
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
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
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至于
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
“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
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
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
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
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
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
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的。
B.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
养。
C.“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古诗中会用“树”或“叶”
来代替“树叶”,而不出现“树叶”。
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
少会想到叶子。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
“微黄”“干燥”的特点。
B.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
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2
C.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
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
3.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5-8 小题。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
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
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
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
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①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 ”
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
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
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
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
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
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
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
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
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
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
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
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
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
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
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
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
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
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
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
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
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
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
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
一般滚了下来。
3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
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
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
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
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
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
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
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
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
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
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
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
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
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
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
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
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令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头认罪。
①跳井:指王夫人房中的丫鬟金钏投井自杀。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姆姆和金钏在贾府中身份地位相似,但面对金钏跳井的悲剧,老姆姆不但没有同情,
反而视同笑谈,这与二百多年后鲁迅先生笔下麻木冷漠的看客相似。
B.王夫人是荣国府掌权管事的家长之一,虽然宝玉挨打令她心痛不已,但她关心的首先
是贾政和贾母的安好,体现了她顾全大局、端庄贤淑的特点。
C.贾珠是贾政与王夫人的嫡长子,他早早进学,娶妻生子,是大家族的希望,可惜英年
早逝。王夫人在哭求中提起贾珠,贾政也悲从中来,心痛不已。
D.贾母的到来彻底平息了宝玉挨打的风波。贾母不仅以身份来痛斥贾政,再针锋相对地
回击贾政,更用回南京来要挟贾政。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选文通过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生动地
刻画了贾政的形象,表现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B.选文中人物的语言有明显的身份特征。贾政痛打宝玉,王夫人劝阻的话语显得委婉而
痛切,而作为贾府身份最高贵的贾母,则表现出极度生气和强烈不满。
C.贾母的登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与林黛玉进贾府情节中王熙凤的出场相似,都
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D.老姆姆耳聋,话不对题,不能为宝玉通风报信,她的出现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变缓,却
强化了宝玉即将挨打的紧张氛围。
7.宝玉挨打上演了《红楼梦》中最激烈的一场矛盾冲突,充分反映了冲突各方之间的复
杂关系。请依据文本内容,概括宝玉挨打事件中主要体现了哪几组矛盾冲突。(6分)
8.有人认为,贾政要将宝玉打死或勒死的行径,揭露出封建父权的极端专横、残忍的实
质;也有人认为,贾政嘴上说要打死或勒死宝玉,实际上是在教育他,体现了严父之爱。你
更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4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 9-12 小题。
文段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
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
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盔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
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文段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
莫敢徙复日“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
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
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
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
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阀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徒
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
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荆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
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B.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
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
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D.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
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山,即泰山,为五岳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B.五帝三王,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泛指夏商周三朝君主。
C.太子,在位君主以法定形式确立的君位继承人,太子所居之处称“东宫”。
D.咸阳,秦国都城。地处九峻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一般认为得名于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
卿。
B.文段一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阐明“逐客”对秦国的危害,论证有力。
C.秦国百姓中有最初说法令不适宜十年后又说法令适宜的,因议论法令而受到了
处罚。
D.经过商鞍变法,秦国国富民强。周天子赠送祭肉来表达祝贺、臣服之意。
5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l)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2)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二)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 13-14小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
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13.对【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
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
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14.“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
诗文语句,抒发了离别之愁。下列诗句抒发的情感与之不同的一项是( )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
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三) 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同样是以水为
喻,《劝学》类似的句子是 “ , ”。
(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孔子回答曾晳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
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 !
四、语文综合学习
(一)制作卡片是一个学习文言文非常实用的方法。卡片既便于整理积累,又方便
取阅、复习。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三张文言文学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项知识有误,
请分别找出来。
16. 卡片一:一词多义―故。( )
A.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本来: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C.原来的样子: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D.旧的事物、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17.卡片二:文化常识( )
6
A.冠者,即成年人。古代男女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并取“字”。
B.古代乘车,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或担任警卫,叫做“参乘”。
C.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季排行最小。
D.古代对对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的特定称呼分别是夷、戎、蛮、狄。
18.卡片三:特殊句式及翻译( )
A.原句: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句式:宾语前置句。翻译: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
B.原句: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句式:状语后置句。翻译:能够在此地又见到将军。
C.原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句式:定语后置句。翻译:一个好事的少年在村中驯养着一只蟋蟀。
D.原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句式:省略句。翻译:如果舍弃攻打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二)语文课设置了“我当小老师”环节,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析讲出
来。“小老师”们的发言可圈可点,但有时也存在一些错误。以下是几位同学作为“小
老师”的发言,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各自的发言中哪一项是有错误的。
19.同学丙关于第一单元的发言要点。(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对人物的语气、表情、
动作进行了简洁传神的描写,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
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
的语言,围绕“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逐层展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
C.《庖丁解牛》中,庄子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梁惠王要“依乎天理”、“因
其固然”,才能达到“保身”“养生”的目的,得到梁惠王的称赞。
D.《烛之武退秦师》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
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20.同学乙把学习《祝福》的点滴收获和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
A.《祝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祝
福”中的劳作显示了祥林嫂的品质,“祝福”对祥林嫂的排斥则导致其心灵崩溃,走上
末路,展示悲剧性。小说以《祝福》为题很是恰切。
B.《祝福》写祥林嫂整体上采取了插叙的写法。在情节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
放在开头,设置悬念,有吸引力;在主题上,祝福景象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的对比,
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
开了裂”一句中“空的”“下端开了裂”定语倒装,表示强调,突出了祥林嫂忍饥挨饿
的凄惨和沿街乞讨的艰辛。
D.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命运悲惨但
不甘心屈从,虽然对封建礼教的迫害摧残进行了抗争,但终究未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被社会无情吞噬。
21.小说中细节描写往往是作家的神来之笔,具有超越文字的画面感和言外之趣。
下面是丙同学对教材中小说的某些细节的赏析意见。( )
A.面对鲁镇的女人们不断撕揭自己关于阿毛的伤疤,祥林嫂最后“单是一瞥,并
不回答一句话”,表明她感受到了自己并不能从她们那里获得想要的温暖和同情,内心
悲哀无助到极致,只能用沉默来对待她们。
7
B.林冲“探半身去摸时,火盆中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一细节描写不仅
突出了林冲做事小心谨慎的性格,同时也证明了草料场起火乃人为所致,使后面情节发
展合情合理。
C.“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写出了成名内心巨大的焦虑和
绝望:一方面是为儿子的生死难卜而悲愁难眠,一方面是为捉不到蟋蟀,限期内无法交
差而一筹莫展。
D.“然后他准备用嘴转动插在锁眼里钥匙”,这里运用细节描写,写出变形给格
里高尔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
(三)课堂笔记是学习和复习时的重要工具。但有时因为粗心等原因笔记中会出现
一些错误。下面从某同学笔记中摘取一些内容,其中分别都有一项是有错误的,请你找
出来。
22.下面是关于第二单元戏剧单元的笔记要点。( )
A.元杂剧的典型结构是四折,每折按一个宫调演唱。课文《窦娥冤》(节选)中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耍孩儿”等都是“正宫”调下的曲牌。
B.课文《窦娥冤》(节选)写窦娥在法场和婆婆告别,反复叮咛,更进一步点明窦
娥所受的冤屈,刻画出了窦娥的善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悲剧性更强。
C.《雷雨》中周朴园四次问侍萍,从“你―你贵姓?”“你姓什么?”到“你是
谁?”“哦,你,你,你是―”鲜明地显示他内心渐趋紧张。
D.《哈姆莱特》中,虽然英国王子哈姆莱特装疯,但是通过他曾经的妻子奥菲莉
亚的话,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哈姆莱特高贵的品质。
23. 下面是关于第二单元的笔记要点。( )
A.《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参
加《人民报》创刊纪念会时针对欧洲 1848 年革命意义的演说。
B.《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在其葬礼
上的讲话,赞扬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光辉一生。
C.秦王赢政接受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身在被逐之列,
于是作此书劝谏。这是李斯的《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
D.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是他参加武装起义,事败被捕之后,
在监狱中写给妻子的家书,被称为“民国最美家书”。
24. 下列关于《红楼梦》楹联摘录的笔记,有对应错误的。( )
A.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悬挂于荣禧堂。
B.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悬挂于太虚幻境。
C.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悬挂于沁芳亭。
D. “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悬挂于潇湘馆。
五、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中州地方有一只蜗牛,它觉得自己太软弱无能了,就自我责备一番,决心振奋起来,
有所作为。它制定了两项计划,一是向东去攀登泰山,总计路程要走三千多年;二是向
南到长江和汉水去,总计路程也要走三千多年。可是估算一下自己的寿命,不过早晚之
间就要死去。于是它万分悲愤,枯死在蓬蒿秆上,为蚂蚁所讥笑。
上述寓言故事引发你怎样的感触?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8高一下学期 6 月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错误。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
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
C.“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而不出现‘树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然
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
‘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
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原文是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不是不出现。
D.“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错误。影响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
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是“木”的潜在形象。故选 B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B.“材料一以‘木’
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错误。材料一
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故选 B。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认为“木”往往
指的是“树”。D 项中的“木叶”指寒风中的落叶,与材料二观点相反。故选 D。
4.答案:①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
用“树叶”;
②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
③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第一、二段,提出问题。借用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话题,为什么
“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
第三——五段,分析问题。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第三、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如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
田黄雀行》),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
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
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
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六段总结,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5.B。【解析】“体现了封建大家族掌权女性顾全大局,言行端庄得体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王夫人
没有先为宝玉求情,而是从贾政和贾母的角度去劝说,采用的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搬出贾母来阻止贾政打
宝玉。所以贾政听后冷笑,并扬言要勒死宝玉。
6.C。【解析】贾母的登场确实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了贾母焦急、心疼、愤怒的心情,
不是刻画其性格。)
7.(1)贾政与贾宝玉之间关于人生道路和价值观的矛盾冲突;(2)贾政和贾母及王夫人在教育宝
玉方面的冲突;(3)作为庶子的贾环与作为嫡子的贾宝玉之间的利益冲突。(每点写出冲突双方 1 分,
写出矛盾点 1分。)
8.我赞同第一种观点。(1)贾政打宝玉之前没有深入了解,不容辩解,就命令“堵起嘴来,着实打
死”,可以看出他的专横和武断。(2)他嫌小厮打得轻,自己狠命盖了三四十下,王夫人来了后板子下
得又快又急,可以看出父权的专横和残忍。
我赞同第二种观点。(1)贾政打宝玉是盛怒之下的反应。贾政打宝玉内心也是痛苦的,在王夫人哭
诉后,贾政几次泪流满面,可见贾政并非无情。(2)贾政打宝玉为的是宝玉能够走正道,他含泪向贾母
解释是为了光宗耀祖,所以打死、勒死是气话,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
(表明观点得 1 分;答对 1点得 3 分,答对其中 2点意思可得 5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
9.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
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
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具”做“令”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BD;
“国都市”的意思是“国都后边的市场”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有能徙置北门者”是“民”
的后置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C。故选 A。
句子翻译: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
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
10.B。【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
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 项,“三王指夏商周三朝的君主”错误,“三王”
应该指的是“夏商周开国之君”。B 错误。故选 B。
1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 项,“周天子赠送祭肉来表
达祝贺、臣服之意”错误,由原文“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可知,过了
五年,秦国富强,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各国诸侯都来祝贺。由此可知,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
孝公,周天子只是赏赐,并不表示周天子对秦臣服。D 错误。故选 D。
12.(1)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值得珍视的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
多。(2)有一个人搬走木头,立即给他五十金,来表明没有欺诈。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
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赋分点:(1)夫:句首发语词,不翻译。产:出产。于:在。士:人才。忠:效忠。众:很多。
(2)徙:搬走。辄:立即。予:给。以:来。明:表明。欺:欺诈。
文言参考译文:
文段一:
我听说土地广粮食就充足,国家大人口就多,军队强盛兵士就勇猛。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
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君王不拒绝臣民,所以
能显示他的德行。因此,地域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本邦,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也
来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现在竟然拋弃百姓来资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成
就其他诸侯的霸业,使天下的贤士退避而不敢往西来,停住脚步不敢入秦,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
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值得珍视的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现
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
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文段二: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
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
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走木头,立即给他五十金,来表明没有欺诈。事后就
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
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
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
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
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贱,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
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
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
2
于是卫鞅被任命为大良造。率领着军队围攻魏国安邑,使他们屈服投降。过了三年,秦国在咸
阳建筑宫廷城阙,把国都从雍地迁到咸阳。把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设置了县令、县丞,总共
合并划分为三十一个县。废除井田重新划分田塍的界线,鼓励开垦荒地,而使赋税平衡。统一全国
的度量衡制度。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处劓刑。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周天子把祭
肉赐给秦孝公,各国诸侯都来祝贺。
13.C.【解析】C 项“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
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14.D.【解析】D 项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15.(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同样是以水为喻,《劝
学》类似的句子是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
过矣。
(3)《侍坐》中,孔子回答曾晳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
志向的句子是: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16.C.【解析】故是衰老之意。
17.A.【解析】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成年。
18.C.【解析】翻译有误。应该是:村中一个好事的少年驯养着一只蟋蟀。。
19.A.【解析】A.“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错误。“吾与点也”说明
孔子和曾皙志向相同。故选 A。
20.B.【解析】《祝福采用的写法》应是倒叙。
21.C.【解析】C.“为儿子的生死难卜而悲愁难眠”错误。上文讲到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
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看到蟋蟀笼子空着,成名就急得气也吐不出,也不敢再追究儿子
的责任。此时儿子已经没事了,只是看到蟋蟀笼子空着,限期内无法交差而一筹莫展,并不是“为
儿子的生死难卜而悲愁难眠”。故选 C。
22.D.【解析】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奥菲莉亚是他的恋人而非妻子。
23.D.【解析】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起义失败后,林
觉民英勇就义。
24.D。【解析】“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悬挂于潇湘馆。“新绿涨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悬挂于稻香村
25.【写作提示】
(—)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题。材料译自《於陵子》。此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需整体感
知寓言故事情节,梳理来龙去脉,找出事件的因果逻辑链条。中州蜗牛何以最终枯死?关键在于其
好高骛远,夙有鸿志,而实力不逮,终致自怨自艾,悲愤而死。“知己识彼,百战不殆。”中州之
蜗,其自我认知与理想定位,存在严重缺陷。登泰山、抵江汉,路远时长,非极其有限之生命所能
实现。主观的理想定位与其客观的实力水平存在巨大落差,然而它未能理性正视“力不能及”的缺
憾,并及时改正自身眼高手低的毛病,调整奋斗目标,调适奋斗心态,终于陷入“枯死”的悲惨结
局。这是该寓言故事的哲理内涵。“少年心事当孥云”,年轻人固然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
要志存高远,但也不可好大喜功,不切实际。
(二)参考立意
①确定目标、树立志向,要符合客观实际;
②与其自怨自艾,不若自知自强;
③人生要有规划,规划须与时俱进,灵活调整;
④“志”“力”两者并具,才能抵达理想的巅峰;
⑤要理性审视自己“能为、可为”的是什么,才能有所作为;等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