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8 08:50:1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真题
1. 根据图中的信息,作为史料,下图可以用于研究
A. 西周的封邦建国 B. 秦代的郡县设置
C. 唐代的边疆治理 D. 元朝的行省划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都城在长安”、“范阳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可知,表述的信息属于唐代的边疆治理问题,C项正确;西周的都城在镐京,排除A项;秦代没有设置节度使,排除B项;元朝的行省划分与材料中的节度使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 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又在州级机构中另设一官职,与州长官同签文书,以分散长官权力。当时另设的官职是
A. 转运使 B. 刺史 C. 按察使 D. 通判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项正确;转运使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排除B项;按察使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排除C项。故选D项。
3. 他在天文、历算、数学、军事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尤其在农业科技方面用力最勤,先后撰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等十余种农书,还创作了一部集大成的农学著作。据此可知,这位科学家是
A. 贾思勰
B. 王桢
C. 徐光启
D. 沈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甘薯疏》”“还创作了一部集大成的农学著作”结合所学可知是明代的农学家徐光启。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引进了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作物,可以判断科学家是明朝或明朝以后的人,另根据“农学著作”可知是明朝农学家徐光启。C项正确;贾思勰是南北朝人,王祯是元朝人,当时没有甘薯,排除AB项;沈括是科学家代表作是《梦溪笔谈》,排除D项。故选C项。
4.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下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A.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B. 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 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玄奘西行天竺”“崔志远来华求学做官”“利玛窦来华传教译书”可知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D项正确;隋唐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中外交流,并没有涉及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排除B项。宗教的传播与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下图是2018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以纪念近代民族英雄关天培。关天培抗击的侵略者是
A. 英军 B. 英法联军 C. 日军 D. 八国联军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他抗击的侵略者是英军,不是英法联军、日军和八国联军,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6. 大会的宣言初步阐明了当时所处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明确提出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通过这一宣言的中共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中共七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1922年,党二大宣言初步阐明了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策略是组成各阶级的联合战线;革命的任务和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的统一;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B项正确;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排除A项;中共三大决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同时规定了保持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排除C项;中共七大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表了《张、杨对时局宣言》。其主要目的是
A. 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 鼓励东北将士奋勇杀敌
C 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号召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不断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蒋介石仍推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杨虎城反对该政策,发动西安事变,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C项正确;材料不是呼吁民众或是东北将士,排除AB项;号召民众抵御外来侵略不是发动兵谏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56年我国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的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这得益于
A. 土地改革推行 B. 计划经济的实施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改革开放的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56年我国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的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可得出这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正确;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与工业化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排除AC项;改革开放是197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9. 《十二铜表法》与后来的万民法、经济法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构成了该文明古国完整的法学体系。“该文明古国”是
A. 雅典
B. 巴比伦
C. 罗马
D. 阿拉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与后来的万民法、经济法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构成了该文明古国完整的法学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C项正确;雅典主要强调的是民主政治,排除A项;巴比伦的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排除B项;阿拉伯主要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789年7月14日以前,法国几乎只有天主教节日。此后,法国设立多个公民节日,7月14日也被设立为公民节日,从1790年开始,7月14日被定名为联盟节。这一做法旨在
A. 清除天主教的影响
B. 确立公民的自由权
C. 增强对共和的认同
D. 宣扬大革命的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此后,法国设立多个公民节日,7月14日也被设立为公民节日,从1790年开始,7月14日被定名为联盟节。”可得出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间,在这一天设置相关的节日,是为了宣扬大革命的理念,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针对这一天设置节日的目的所在,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 导致表中变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
A. 美苏争锋的影响 B. 集权模式的制约
C. 历次改革的失败 D. 华约组织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可知苏联的国民收入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国民收入的增长,B项正确;美苏争锋主要是国与国之间,与国内国民收入关系不大,排除A项;赫鲁晓夫等人的改革也取得一定的成效,排除C项;华约组织是1991年解体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2. 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国际法由此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国际社会的组织化使国际法的约束力增强。其中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国际组织是( )
A. 七十七国集团 B. 欧共体
C. 世界贸易组织 D. 联合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D项正确;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排除A项;欧洲共同体是包括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其中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最为重要,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是调解纷争,加入WTO不算签订一种多边贸易协议。它是贸易体制的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还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以及为贸易提供解决争端和进行谈判的场所,排除C项。故选D项。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初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忠州起义,不克。同年,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
——据《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一危局与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7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1世纪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共同之处,并结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续写一项辛亥革命的其他积极作用。
【答案】(1)创办革命报刊,建立革命组织,提出革命思想,举行武装起义。
(2)革命迅速发展,清政府统治瓦解迅速。
(3)君主专制结束,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推动了社会习俗的进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萍浏醴起义、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可知,斗争有,创办革命报刊,建立革命组织,提出革命思想,举行武装起义。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这体现的特点是,革命迅速发展,清政府统治瓦解迅速。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可知,这体现的共同点是,君主专制结束,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根据所学可知,其它作用还有,推动了社会习俗的进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受到一系列偶然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革命将数量庞大的劳动人口从英国农场中解放出来,足以为新机器配置充足人员。
——摘编自《世界大历史(第3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促使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其他条件,并进行说明。
材料二 吾人所采用工业化之界说为:各种生产事业机械化及科学化,而其组织与管理亦科学化及合理化。在此概括的定义下,工业化当然不仅指工业发展之一端,而其内容包括下列各点:①工业本身机械化与科学化……③运输事业机械化与动力化;④各种生产事业以工业为中心而发展;⑤动力之普遍利用……⑧事业组织及管理科学化与合理化……
——摘编自刘大均《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
(2)根据材料二对工业化的定义,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为其中一项内容寻找史实依据。
材料三
——摘编自《英国史》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答案】(1)条件:劳动力;其他条件:市场、资金
(2)根据材料内容选择一项进行说明。如⑤动力之普遍利用:瓦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蒸汽机,以之为动力发明火车、轮船,带动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为汽车、飞机拖拉机发明提供动力。
(3)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阐述:1770—1861年英国煤和铁产量大幅度增加,是工业革命创造巨大生产力。工业革命产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收入出现不平衡,资产阶级收入总体呈现较快增长,工人收入缓慢增长,且资产阶级和工人收入差距拉大,导致阶级矛盾加剧,这是生产发展决定的。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英国政府通过《失业工人法》《养老金法》等来减轻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减少工人运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条件:根据材料一“农业革命将数量庞大的劳动人口从英国农场中解放出来,足以为新机器配置充足人员”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是劳动力。其他: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条件除了劳动力,还有市场和资金。市场是指英国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资金是指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好海外贸易提供的资金。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工业化当然不仅指工业发展之一端,而其内容包括下列各点:①工业本身机械化与科学化……⑤动力之普遍利用”可从中选取一个自己熟悉容易论证观点进行回答。首先选择一项进行说明。如选取⑤动力之普遍利用:论证材料可从瓦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蒸汽机,以之为动力发明火车、轮船,带动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为汽车、飞机拖拉机发明提供动力等方面进行回答。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中“1770—1861年英国煤和铁产量统计图”可知是工业革命中生产力发展,“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均年收入统计图”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收入的差距,为了解决减少矛盾,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来增加无产阶级收入和保护他们的利益,因此可从中得出一个观点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根据分析围绕观点进行解读即可。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石庆,“质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士如赵禹、张汤,“文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闳,“协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遣”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功业”“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传。
【答案】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汉武帝时期选拔上来的人才。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他的思想被汉武帝所采纳并运用于统治,使儒学自此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
【解析】
【详解】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答题。可以从材料中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人物来写,比如董仲舒。介绍董仲舒时注意联系教材内容,特别是董仲舒的思想进行介绍。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汉武帝时期选拔上来的人才。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他的思想被汉武帝所采纳并运用于统治,使儒学自此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其他人物也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真题
总分6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1. 根据图中的信息,作为史料,下图可以用于研究
A. 西周的封邦建国 B. 秦代的郡县设置
C. 唐代的边疆治理 D. 元朝的行省划分
2. 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又在州级机构中另设一官职,与州长官同签文书,以分散长官权力。当时另设的官职是
A. 转运使 B. 刺史 C. 按察使 D. 通判
3. 他在天文、历算、数学、军事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尤其在农业科技方面用力最勤,先后撰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等十余种农书,还创作了一部集大成的农学著作。据此可知,这位科学家是
A. 贾思勰
B. 王桢
C. 徐光启
D. 沈括
4.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下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A.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B. 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 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5. 下图是2018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以纪念近代民族英雄关天培。关天培抗击的侵略者是
A. 英军 B. 英法联军 C. 日军 D. 八国联军
6. 大会的宣言初步阐明了当时所处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明确提出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通过这一宣言的中共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中共七大
7.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表了《张、杨对时局宣言》。其主要目是
A. 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 鼓励东北将士奋勇杀敌
C. 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号召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8. 1956年我国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的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这得益于
A. 土地改革的推行 B. 计划经济的实施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改革开放的深化
9. 《十二铜表法》与后来的万民法、经济法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构成了该文明古国完整的法学体系。“该文明古国”是
A. 雅典
B 巴比伦
C 罗马
D. 阿拉伯
10. 1789年7月14日以前,法国几乎只有天主教节日。此后,法国设立多个公民节日,7月14日也被设立为公民节日,从1790年开始,7月14日被定名为联盟节。这一做法旨在
A. 清除天主教的影响
B. 确立公民的自由权
C. 增强对共和的认同
D. 宣扬大革命的理念
11. 导致表中变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
A. 美苏争锋的影响 B. 集权模式的制约
C. 历次改革的失败 D. 华约组织的瓦解
12. 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国际法由此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国际社会的组织化使国际法的约束力增强。其中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国际组织是( )
A. 七十七国集团 B. 欧共体
C. 世界贸易组织 D. 联合国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初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忠州起义,不克。同年,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
——据《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一危局与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特点。
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7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1世纪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续写一项辛亥革命的其他积极作用。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受到一系列偶然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革命将数量庞大的劳动人口从英国农场中解放出来,足以为新机器配置充足人员。
——摘编自《世界大历史(第3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促使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其他条件,并进行说明。
材料二 吾人所采用工业化之界说为:各种生产事业机械化及科学化,而其组织与管理亦科学化及合理化。在此概括的定义下,工业化当然不仅指工业发展之一端,而其内容包括下列各点:①工业本身机械化与科学化……③运输事业机械化与动力化;④各种生产事业以工业为中心而发展;⑤动力之普遍利用……⑧事业组织及管理科学化与合理化……
——摘编自刘大均《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
(2)根据材料二对工业化的定义,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为其中一项内容寻找史实依据。
材料三
——摘编自《英国史》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石庆,“质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士如赵禹、张汤,“文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闳,“协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遣”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功业”“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