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托物言志的基本内涵,初步运用托物言志手法。
2.通过不同文章,比较托物言志运用的异同,理解托物言志手法
3.通过练习,深度运用托物言志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托物言志手法并加以运用。
难点:比较托物言志手法的异同,理解托物言志手法。
三、教学课时
微课10分钟左右
四、教学用具
电脑录屏软件
五、教学方法
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托物言志手法,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用练习的方式加以运用。
六、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通过生动想象的图片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比如通过菊花、莲花、牡丹,想起什么?通过月亮,你想起什么?通过大雁你想起什么?通过钱币你想起什么?
(通过学生生活中常接触的事物,让学生在脑海里对托物言志有个表层的意识)
2.概念学习
引出标题《托物言志手法学习》
3.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微课内容有个总的把握,并且自主学习。
4.初步认识托物言志的基本内涵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某种事物;托物言志的“志”不仅包含情感,一般还侧重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整首诗使用的写作手法。
物:月亮、菊花、梅花、松、莲、梧桐、杜鹃鸟、寒蝉、鸿雁、柳、南浦、长亭、芳草、芭蕉、羌笛、胡笳、乌鸦、猿啼、水、梅子、浮云、丁香,牡丹、丁香等。
志:情感、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通过例子生动想象地理解概念,并进行积累。
5.比较托物言志在不同文章中使用的异同
散文:《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在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上的有哪些异同?
寄托之物亲近度不同:一个是偶然遇到的,一个是从小栽种的。
寄托物的关联时间长度不同,一个是偶尔一见,一个是共同成长。
古诗文:《陋室铭》《爱莲说》《己亥杂诗》
托物言志可以借某一与自身关系不大的外物寄托价值观念,也可以将某一外物与自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与外物的共同成长历程中,自然地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寄托于外物之上。
6.概念区别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他把与之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具体形象——抽象形象
例如《台阶》中“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鸳鸯”相伴一起——夫妻恩爱
“台阶”高低——地位高低
眼前之物——深远之意
区别:
(1)表现效果不同
象征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的联想,耐人寻味,是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托物言志指作者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托物言志是依靠特定的“事物”来实现自己的“意志”,事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作者意愿、志趣或理想的寄托者。
(2)写作范围不同
托物言志属于整篇作文的整体写法。
象征属于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某些时候可以相融,相辅相成。
象征是以物喻人,与借喻相似,虽然出现了喻体,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3)文化意义上确定性不同
象征的文化意义不确定,例如“海燕”可以象征着“革命者”;可以象征“春的使者”。
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文化意义具有确定性。
(4)适用特征不同
象征:本体与象征意义没有必然联系,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作者表达的含义。
托物言志:物品的主要特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相似点。描述时。以事物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7.学会运用
(1)散文写作
借某一与自身关系不大的外物寄托价值观念
将某一外物与自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与外物的共同成长历程中,自然地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寄托于外物之上。
(2)古诗文鉴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