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学会筛选和使用注释中的重点
2. 能够在比较辨析中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已经在寒假预习过,多数同学没有问题,易错字音:怆 夫 斜
二、默读注释,你认为哪些是重点?对你而言,哪些是难点?
——学习背景:学习第三单元课外古诗四首的时候,指导学生如何筛选注释一中的重点:出处、作者简介、特定背景;诗中词句注释重点: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有助于准确理解诗句的关键字词解释;诗歌下面的解析重点:可能在理解性默写中成为提示语的内容,体现诗人情感和写作特色的语句。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交流第六单元四首课外古诗的理解,学生大多数已经掌握了这种利用教材资源进行自学的方法。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再学习《古代诗歌五首》,学生可以利用注释很快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具体过程如下:
1.朗读诗歌。
2.默读注释并勾画:交流过程中重点提示:“涕泗横流”中“泗”指鼻涕,“漫游”“钟神秀”中“钟”,一见钟情;“会当”没有登上泰山,所以题目是“望岳”,“千寻”夸张的修辞,体现诗人“在最高层”,“春社”指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文化常识),龚自珍的简介中“辞官”。
3.并归纳学习方法:什么样的注释需要重点关注?(归纳内容如上面所述。)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五首诗的意思。(学生基础好也可以不做)
三、给五首古诗分类:
1.这五首古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时间先后)
2.如果让你重新给它们分类,你可以怎么分?
——(1)按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体裁很困惑,对此进行了补充回顾:《木兰诗》《观沧海》《游子吟》《长歌行》等)
(2)按内容:思乡诗、送别诗、怀古诗、登临诗、漫游诗、哲理诗、悼亡诗等
(3)按情感:思乡念友、怀才不遇、爱国报国、雄心壮志、忧国忧民等
(4)按写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运用典故等
(以上内容不用给学生都讲到,教师备课时心里有所准备即可。)
学生的回答有:根据情感悲伤和欢喜分成两类,根据内容分成登高和没有登高的诗,可以分成有哲理和没有哲理的诗等。
确定:我们就从表达情感不同的角度来分类,对这五首诗进行学习。
四、我们先来学习两首悲情诗:《登幽州台歌》《己亥杂诗》
(一)同中求异:
1.同是写“愁”,谁更“愁”?何以见得?
——结合诗中写景,体会比较作者心中之情,板书:天地悠悠 孤独悲伤,日斜花落 离愁爱国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登幽州台歌》创作背景:陈子昂 24 岁举进士,官至右拾遗。他对国 家大略、边防事务颇有远见,但因直言敢谏, 仕途不顺,曾蒙冤下狱。696 年,契丹攻陷营州。武攸(yōu)宜率 军征讨,陈子昂担任随军参谋。前线兵败,陈 子昂一再进谏,请求分兵抗敌,武不听,反把 他降为军曹。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吟唱出《登 幽州台歌》。
《已亥杂诗》创作背景:龚自珍多次上书 , 指斥时弊 , 但都未被朝廷采纳 , 反为同僚所恨。于是他在48岁时被迫辞官南归 。(此时可以联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理解诗人的爱国之情。)
3.结合背景交流: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怀才不遇 无私奉献)
4.探究:你认为哪个字(词)特别有表现力?(重点看形容词:独、怆然、浩荡和意象选择“落红”)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并用换用法指导学生比较差异:“浩荡”可以换成“无限”吗?“落红”可以换成“落花”吗?(“浩荡”常用来形容“水势浩荡”,也可以说“东风浩荡”,可见愁绪之多,似乎已经把诗人淹没或完全裹挟在其中了;“落红”,“红”,鲜艳夺目,生命力犹存,无奈、被迫从枝头坠落,不是自然凋谢的,跟作者被迫辞官有相似之处。)
如今,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
——赞美离退休的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时可用,自己离退休之时可以用来表达愿意继续做出贡献时可以用。
5.小结:赏析诗歌,应重点关注形容词和诗中意象的选择。
(二)小结:
异中求同:请在横线上填入四字词语,表达你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陈子昂上幽州台,念(天地悠悠),叹(知音难觅),壮志难酬。龚自珍(辞官归乡)途中,怀(忧国忧民)之心, 有(为国献身)之志。 虽遭际各异,慨叹有别,然(报国之心)同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交流,然后教师点击PPT出示自己的理解)
五、我们再来学习三首表达喜悦之情的诗:《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
(一)同中求异:
1. 同是写开心,这三首诗中的作者谁最开心?何以见得?
——(1)结合诗中写景,体会比较作者心中之情,板书:广阔秀美巍峨 赞美自信,鸡鸣 日升 乐观自信, 景色秀丽 热情淳朴 欢喜留恋(夜叩门,预约下次重游)
(2)相机补充朗读,理解“浮云”这一意象: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陆贾《新语》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曹植《杂诗》
(3)追问:你推测“日”与“浮云”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日:君主或贤臣,浮云:奸臣
日:公平正义 ,浮云:谗邪奸佞
(4)如何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含义?
——浮云:困难、挫折,最高层:高远的目标和追求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望岳》创作背景:年轻杜甫生活在艺术蓬 勃发展、 漫游之风盛行的盛唐 。杜甫背后 , 是一个有着良好文化传统的官宦之家,加之家境殷实,他20岁就过起了“ 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他24岁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漫游齐、赵之时 。
追问:如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可以用在什么时候?
——逆境中的自我鼓励和对遭遇挫折的朋友的激励。
《登飞来峰》创作背景:庆历二年(1042),21 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随即赴扬州任签判,之后又升任鄞(yín)县知县, 治理一方,政绩显著。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29 岁的王安 石做知县任期到,在返回故乡江西的途中过飞来峰,登上峰顶,极目远眺,写下《登飞 来峰》。
《游山西村》创作背景:创作该篇诗作之时 , 陆游已经43岁 ,他支持抗金名 将张竣北 伐,后因北伐失败受到主和派的打击与迫害。一 纸罢免诏令 , 陆游被贬谪回了老家。此时,陆游的心境是颇为复杂的 :一方面诗人因为抗金失败,国难当头,被贬回乡而悲愤伤痛不已;一方面诗人也欲寄情山野,感受质朴纯粹的民间风俗, 以排解和舒缓心中的愤懑 。
追问:结合背景来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是指作者走出了迷途吗?
——相信国家能走出困境,自己能走出人生低谷。(所以这样的诗句就有了哲理的意味,能带给我们人生的启发。)
3.结合背景说说: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板书:积极进取 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意趣盎
4. 探究:你认为哪个字(词)特别有表现力?
——引导学生比较诗中动词的使用:
(1)“割”可以换成“分”吗?(山势陡峭,明暗分明)
(2)“凌”可以换成“登”吗?(迅疾轻捷,高度自信)
(3)“升”可以换成“出”吗?(动态美,冉冉上升,喷薄而出)
(4)“叩”可以换成“敲”“推”“开”吗?(动作轻、声音小,与乡村夜晚的宁静更协调)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体会炼字的用意,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赏析古诗词中动词的精准使用)
(二)小结:
异中求同:请在横线上填上四字词语,表达你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1.杜甫漫游齐赵间,赞泰山(巍峨秀丽),下决心(登上顶峰) , 抒(豪迈乐观) 之情。
2.陆游做客乡间,感(民风淳朴) ,约(后会有期) ,表(欢喜顿悟)之意。
3.王安石(登高远眺) ,藐浮云滚滚,感前景可期。
虽经历各异,欢喜有别,然(乐观自信)同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交流,然后教师点击出示自己的理解)
学法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能总结出学习诗歌的方法吗?
——揣摩意象的含义,理解诗人的情感,结合背景丰富对诗人的认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和动词,体会炼字的妙处。
板书设计
六、板书:
景 情 人
《登幽州台歌》天地悠悠 孤独悲伤 怀才不遇
《己亥杂诗》 白日落红 离愁爱国 无私奉献
《望岳》 秀美巍峨 赞美自信 积极进取
《登飞来峰》 鸡鸣日升 昂扬自信 意气风发
《游山西村》 秀丽淳朴 欢喜留恋 意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