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 (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 (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20 11:5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1级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近代史早期
(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道光——光绪)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改革派:
知识分子:
洋务运动
开眼看世界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
两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专题概述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021级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习任务
1.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为挽救危局的努力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梳理知识
01
02
戊戌变法——变法救国
义和团——扶清救国
03
八国联军侵华——如何救国?
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义 和 团 运 动
戊戌维新
东南互保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1895
1898
1900
1901
时空坐标
近代前期的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
费正清:冲击—反应理论,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侵略史
抗争史
探索史
1840
1842
1856
1860
1883
1885
1894
1895
19C末
1900
1901
鸦片战争
二鸦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瓜分狂潮
八国联军
1841三元里
1898-01义和团
1912
辛亥
1875—82 收复新疆
关天培等抵抗
1885.3镇南关
邓世昌等抵抗
四五十S
林魏开眼、师夷
1851-64
太平天国
19C60S-90S 洋务
1898 维新
1901-11 清末新政
一到多;海到内;商到资;经到政
官方和民间
四阶级三层次二方向一主题
一、资产阶级:戊戌变法——变法救国(1895-1898)
1、“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自甲午以前,吾国民不自知国之危也,不知国危则方且岸然自大,偃然高卧,故于时无所谓保全之说。
——梁启超《论保全中国非赖皇帝不可》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①民族危机加剧
②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觉醒
经济及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
康梁宣传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
2、怎么变?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派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主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目的是减少变法的阻力;
说明当时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根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维新思想的特点:
托古改制,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康有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
史料实证
“……乃合十八省举人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万言书投递,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 康有为《戊戌政变记》
联名上书
直达御前
《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档案中,均未发现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所以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联名上书
未抵御前
光绪是否见到公车上书,
你认为哪则史料更可信?
亲历者、有价值、
主观性
多史料交叉互证,可信度更高。
3、变什么?
6月11日—9月21日
百日维新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
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
有利资产阶级参政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有利军事近代化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对比两则史料,你能找出维新派和光绪帝在政治主张上有哪些不同吗?
4、结果如何?
囚禁光绪帝
杀害“戊戌六君子”
废止改革措施
变法失败
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 马洪林《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 与“激进”》
…… 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守旧势力强大的现实
变法急于求成的心态
组织不够严密的缺陷
社会基础薄弱的缺失
靠无实权皇帝的空想
二、农民阶级:义和团——扶清救国(1898-1901)
1900.12
1898义和拳
1900.5.28
6.10
6月中旬
6.21
7.14
8月中旬
清政府态度


控制利用
八国联军
廊坊阻击战
天津保卫战
宣战
天津陷落
北京失陷
议和大纲
材料:“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更摈鬼子不费难,扶清灭洋伸正义。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反洋教的斗争
③西方势力深入;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在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扶清灭洋”
口号
结果
材料: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
——慈禧
农民阶级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革命史观下,如何评价义和团?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
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义和团档案史料》
还我江山还我权,
刀山火海爷敢钻。
—— 义和团揭贴
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属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 瓦德西
粉碎列强瓜分的阴谋
文明史观下,如何评价义和团?
被义和团拆毁的黄村铁路桥
砍倒电线杆,
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
灭了耶稣教。
— 义和团揭贴
有用洋物者,义和团必杀无赦,若洋烟、洋纸、眼镜、洋伞、洋袜,辄置极刑。甚至“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
违背时代潮流
盲目排外
西方侵略要反
西方文明要学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陈旭麓
义和团与清廷中央权威式微的关系?
1900年6月初,慈禧宣布义和团为合法组织。而事实上,义和团的活动范围集中在京津一带,并未波及南方地区。
②维护了列强在东南地区的利益。
①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东南的稳定。
③ 阻碍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
④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盛宣怀、袁世凯等公然违抗慈禧命令,与列强达成合作协议,列强承诺不进入长江流域,各总督承诺保护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史称东南互保。
三、八国联军侵华——如何救国?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12月
1898义和拳
1900.5.28
6.10
6月中旬
6.21
7.14
8月中旬
廊坊阻击战
天津保卫战
天津陷落
宣战
北京失陷
议和大纲
联合出兵
1901.9
《辛丑条约》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
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
原因
(1)八国联军: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乘机侵占中国东北。
联军统帅瓦德西曾下令,特许联军公开抢劫三日。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1900)
表明中央权威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2)“东南互保”协议,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1900年6月26日,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
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思考: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说明了什么?
材料: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将摇摇欲坠。 —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庚子国难”
材料: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列强由攫取条约特权进而对中国实施全面控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这是半殖民地最为突出的特征,亦是《辛丑条约》最基本的特征。
—李育民《义和团运动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领域 内 容
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严禁反帝
经济 4.5,39,9.8
外交 东郊民巷;外务部
军事 拆炮台,驻军
文化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五口通商
接受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通商口岸传教权
《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台、澎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辛丑条约》
惩办祸首诸、臣禁止人民反帝
赔款4.5亿两白银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驻兵
拆除炮台,铁路沿线驻扎军队
暂停华北科举
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再到统治中心。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20世纪的中国,该走向何方?
改良之路
清末新政
革命之路
辛亥革命
慈禧(1901西安上谕):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
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孙中山(1905中国同盟会):
“自今日始,
我等之非清朝人矣!”
【课堂小结】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变法)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革命)
冲击
反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