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是“认识”,“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其替换动词有:说出、读出、写出、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辨认、再认、选择、标明、指出等。但根据这里的“克和千克认识”,我把“认识”分解为举例、识别、选择等。“核心词”是“克、千克”。
由此看来,教材对这部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体验活动感受“克千克”的质量,建立“克、千克”的观念;二是利用建立起的“克和千克”的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填合适的单位名称、称一些实物的质量、比较质量的大小、质量的计算等。
【教材分析】
青岛版教材中,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质量知识的开始,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编写旨在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由于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设计了多个动手操作、体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教材情景图呈现的是同学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的情境。借助集中动物质量的信息,认识克、千克。教材的设计意图:一是通过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三是将克、千克质量单位贯穿其中,形成强烈对比,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学情分析】
《克、千克的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的建立非常困难,它和长度单位不同,看不清摸不着,全凭感知,难以表达。
虽然“克和千克的认识”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知识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为了更加准确的确立教学目标,除了对教材进行精心解读,还在没有任何提示下,我们在课前对2年级2班44位学生进行了约10分钟的调查,调查内容为:
1、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克、千克?
2、1克有多重?能举例说明吗?
3、1 千克有多重?能举例说明吗?
从调查问卷反馈看,98%的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是有生活基础的,80%的学生在平时买东西时听过或者见过,20%的学生在零食的包装袋上见到过,甚至有8%的学生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
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
1、学生对1克和1千克的生活经验不足,体验不够。比如:有的学生说1根火腿肠中1千克,或者有的认为1个苹果重1克。这些充分反映出了学生对“克、千克”的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学生不能像“长度单位”那样,找不到具体的参照物。
基于此,我认为课堂中引领学生大量体验,积累活动经验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以及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培养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一)猜一猜
1、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
2、看仔细了,我们先揭晓第一个(出示棉花糖),再来揭晓第二个(出示铁棒)
(二)掂一掂,感知轻重
3、这两件物品会引起我们怎样的数学思考呢?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这一大包棉花和铁块,谁更重?你怎么想的?
预设:
铁重,因为铁是金属。棉花很软
棉花重,因为棉花多
一样重的,
4、有的同学猜是棉花重,有的猜铁块重,还有的同学猜两个一样重,究竟哪一种猜测正确呢?有什么办法验证一下?
5、请你来掂一下,你认为谁更重?还有哪位同学也想上来掂一掂?
6、到底谁更重?还有没有其他的验证方法?
预设:用秤称一下
(三)称一称
1、称就要用到秤,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秤?称什么的?(学生交流)
2、(课件出示秤)这么多的秤,选择哪个来秤这两件物品呢?
生交流
3、我们用台秤来称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桌上的盘秤,你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预设:字母kg、数字(表示出质量多少)、刻度、指针等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质量单位’(板书)。称量一般物品时,常用“千克”(板书)做单位,用字母kg表示,千克也叫公斤。当指针从0走到1时,表示物体质量是1千克,指到2呢?3呢?
5、现在谁来称一下,这两件物品到底谁更重?(学生到前面称)
预设:
铁块重1千克,棉花重1千克。(课件出示)
6、通过称,我们得出什么结论?这两件物品质量相等。(课件)
7、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今天我们发现物不可貌大小。比较物品的轻重,不是比他们的大小,而要比它们的质量。
(四)梳理方法
1、梳理比较过程用了哪些方法?
预设:
先用手掂,再用秤来称,发现棉花和铁一样重。
我们掂之前先用眼睛看,在心里比较了一下。
2、先用眼睛看猜测出3种结果,然后用手掂来验证,还是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更重,最后用秤称,得到了这两件物品都是1千克,一样重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物体轻重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意识到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而要用手掂一掂去感知,当掂也无法判断时要用称的方法。同时,通过梳理过程,给学生探究1千克有多重提供了探究的思路。】
二、经历体验、建立概念
(一)认识千克
A、掂一掂,记住感受
1、想不想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请组长从1号材料盒中拿出铁块,大家轮流掂一掂,静静的感受1千克有多重,并将这种感受记在心里。开始吧!
(学生活动)
B、比一比
2、你记住1千克的感觉啦吗?我不太相信。现在组长拿出这袋黄豆(比1千克重),每人轮流只能掂不能称,判断一下这袋黄豆比1千克重还是轻?还是一样?
(学生操作)
3、认为比1千克重的举手!轻的举手!一样的举手!这都是大家凭感觉掂的。正确答案是——
(学生称,然后掂1千克)
C、数一数
4、谁能说说1千克有多重?
预设:
不太重、有点重
5、到底1千克有多重呢?前面学习长度单位“厘米、米”时,我们知道,1厘米大约就是指甲的宽度,一米大约是同学们伸开双臂的长度,那1千克能不能找到我们熟悉的标准呢?
6、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盘秤、鸡蛋、苹果、食盐,下面小组分工合作,称一称、数一数,并将结果记录在研究单一上。合作前先看合作提示;谁来读读 声音响亮,开始吧!
(小组活动)
7、交流:
(1)1千克苹果有()个。(学生汇报)
4-5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2)1千克鸡蛋有()个。(学生汇报)
14——15个之间。
(3)1千克盐大约()包。集体说(2包)
8、现在你能说说1千克究竟有多重吗?4包盐5个苹果、15个鸡蛋那么重
9、诶?同样是1千克,鸡蛋大约有15个,苹果怎么只有4、5个呀?(学生交流)
师:同样是1千克,其中的每样物品越重,个数就越少。反过来呢?
【设计意图:在进一步认识千克的过程,学生通过估、掂、称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度千克的认识,激烈了估计质量的经验,同时,通过数一数,学生进一步找到了1千克的参照物,有助于1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二)认识克
1、刚才我们通过估——掂——称的研究方法发现了棉花、铁块的秘密。还记得课前老师说带来3件宝贝吗?现在来揭晓第3件。(出示硬币)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呢?你能根据刚才的探究过程,来发现2分硬币的秘密吗?有需要老师帮忙的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怎么啦
2、其他同学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了?(师将硬币放在盘秤上)指针不动,是不是这枚2分硬币没有质量呢?
预设:
不是,我觉得是它太轻了
我觉得是这个秤称不出来,不应该用这个秤来称
师:你觉得用什么秤呢?天平
3、不同的秤称重的范围不相同,称量时应该选择合适的秤称量物品。2分硬币特别轻,可以选择天平来称量。(课件出示)
4、将1枚2分硬币放在天平左盘中,天平不平衡,在天平右盘中放入1克的砝码后,天平指针正好指在中间,说明左右两边物品质量相等。所以,1枚2分硬币有多重?(1克)(板书:克)用字母g表示。
5、小组长从1号材料袋中拿出2分硬币,每人轮流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6、掂了1克的物体,有什么感觉?
7、1克有多重呢?组长从桌箱里拿出电子秤,小组同学借助材料袋中物品,称一称,数一数,并将结果记录在研究单二上。开始吧!
(学生活动)
8、我们来交流一下。
1克大约有()粒花生。2粒,有不同意见?
1克大约有()个曲别针。2粒。
1克大约有()枚2分硬币。1枚
(三)建立千克与克的联系
1、瞧,通过估、掂、称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1克有多重。老师这里还有1平饮料,掂一掂,你感觉比1千克怎样?比1克呢?猜猜大约有多重?究竟有多重怎么办?(称一称)
2、好办法,(教师称)多少?500克,两瓶呢?1000克。怎么知道的?(500克+500克=1000克)(板书)
师:称一下看看。(教师称)1千克(板书)
3、我们算出来是1000克,而称出来是1千克,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齐读我们的发现。3千克=?5000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盘秤称不出1克的质量再次产生认知冲突,明白要根据具体的物体质量选择合适的秤。通过判断500克饮料的质量,学生自然的建立起1千克和1000克之间的关系。】
三、实际运用,深化认识
1、认识标重
师:反应这么快。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品,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比一比,咱们谁能快速、准确的说出它的质量。
这盒饼干1千克、这根火腿重50克
预设:老师上面都写了,都告诉我们了。
师:一下就给你们识破了,那 “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师:快速读出下列物品的净含量(课件出示)
师:想想如果再加上包装袋总重量就要比净含量怎样?
2、填单位
师:同学们第一次挑战成功!敢来第二次吗?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件出示)学生交流答案
师:我这还有一棵比这个南瓜大一点的南瓜,质量是4200( )
学生交流
师:同样是南瓜,单位却不相同,我们要具体物品具体分析。
四、梳理总结,品味经典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这节课,我们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认识了不同的称,体验了1千克的、1克各有多重,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称,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其中“杆秤”被誉为“国粹”。(课件)俗话说“秤砣虽小压千斤”,小小的秤砣为什么能称出不同的重量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资料学做一副杆秤,了解一下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练习,能强化理解,活化运用,固化技能,点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