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二力平衡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和第八章“力”,考虑到教材各章之间的衔接,本节教材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进而引申到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接着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二力平衡时里的三要素应满足的条件。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通过实验探究,自行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
器材: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
2.演示实验:学生一根手指顶起足球。
3.师: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二力平衡概念
分析“活动9.1,观察与思考
静止的花瓶,匀速行驶的列车,黄山飞来石,匀速起吊的货物
【议一议】(1)这些物体各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
(2)他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
【点拨】师: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作平衡力。
【议一议】
以上这些物体的受力情况有什么特征?(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怎样区分平衡力与非平衡力?
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小结归纳】(板书)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二力平衡。 【提示】“平衡”应包括静平衡(静止)和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两方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猜一猜】二力平衡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家大胆的猜想
【猜想归纳】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猜想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进行分析归纲
【启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探究二件,可以从这三个要素来考虑。
[实验探究]: 渗透“控制变量法”
演示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悬挂法)
按照“活动9.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中的图9—2安装实验器材
步骤一:在线的两端分别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卡片上两个拉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改变钩码的个数,看看什么情况下卡片不能平衡。
步骤二:将处于平衡状态的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它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松手时,卡片还能保持平衡吗?
完成实验,
分析讨论:最后由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1)、使用在小卡片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
的大小相等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2)、使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3)、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
【小结归纳】(板书)(学生归纳出)
2.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 个力才能平衡,这就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3.平衡力——满足二力平衡条件的两个力叫做平衡力。
思考 :(1)若将卡片换成小车好不好,为什么?
用卡片的优点和缺点(渗透理想模型思想)
课堂巩固:
1.下列关于平衡力和物体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B 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物体一定没有受受到力的作用
C 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一定不是平衡力
D 公交车在水平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站在车上的乘客在水平方向一定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
2.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铁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几种说法中属于互相平衡的力是( )
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
B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
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10.一本物理书放在课桌上,静止时,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B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C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3.建筑工地的起重机正匀速吊起一个工件,工件的质量为100kg,则起重机的钢丝绳受到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
A 100N,方向竖直向上 B 980N,方向竖直向下
C 100N,方向竖直向下 D 980N,方向竖直向上
课后思考: 物体在平衡力(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提出问题】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在非平衡力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将怎样呢?
【交流讨论】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用二力平衡知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