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课件说明
1.课件全面可编辑,如需要修改课件,双击对应内容进入编
辑状态即可。
2.公式全面可编辑,双击公式进入编辑器即可进行修改。
3.因软件问题,放映时可能会出现压字现象,此时可关掉课件,
重新打开即可。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那么,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如何发展演变并影响中国社会的呢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1.起源:
地点 _________、长江流域、珠江流域、_____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特点 ①多元起源;②中原_______率先成为核心;③向四周辐射,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
黄河流域
辽河
华夏族
2.奠基:
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表现 ①内迁的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和_________
②孔子对西周_________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③战国时期出现“_________”的局面,_________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文化认同
礼乐文明
百家争鸣
学术思想
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秦汉至明清
1.儒学成为主流:
(1)背景: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标志:_______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汉武帝
2.主流思想的演变:
时期 概况
魏晋
时期 ①出现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②_____盛行
隋唐
时期 ①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②_____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宋元
时期 ①理学形成,_____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②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_________,但也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玄学
佛学
朱熹
理论思维
时期 概况
明清
之际 ①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②黄宗羲、顾炎武、_______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_________
康雍乾
时期 ①_________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
②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王夫之
经世致用
君主专制
三、中华文化新的发展——近代以来
1.历程:
2.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时间 主流思想
鸦片战争后 ___________,救亡图存
新文化运动时期 抨击封建思想,追求___________
五四运动后 传播___________
向西方学习
科学与民主
马克思主义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中华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情境一】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中写道:“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
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
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
目的篇章。”
【思维交互1】“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 这一“气象”对中华文化的发
展有何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百家争鸣。
影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为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情境二】观察下图
【思维交互2】图片反映了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什么现象 出现于什么时间 有何
影响 (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提示:现象:儒、佛、道交汇融通。
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影响: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
与发展,推动了理学的形成。
【情境三】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向独立富强。
【思维交互3】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历史解释)
提示:变化:学习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史论生成】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阶段 时间 地位、特征
产生
形成 春秋
战国 (1)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改进,体系更加完善,但未受到统治者重视
(2)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遭受
打击 秦朝 “焚书坑儒”,遭受沉重打击
确立
正统 西汉 (1)汉武帝时代,实行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家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趋向官方化
阶段 时间 地位、特征
走向
成熟 宋明 (1)儒学从道教、佛教中汲取有益内容,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
(2)由程朱理学发展到陆王心学,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自我
批判 明清
之际 (1)出现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
(2)批判理学,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深化点拨】儒学发展的认识:(1)思想内容随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思想意识的变化;(3)思想的变化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扶植是不可分割的。
知识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那么,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和内涵是什么呢
一、以人为本
1.内容:
周公 提出“_________”思想,建立礼乐制度
孔子 提倡“仁”,主张“_________”,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_____秩序
敬天保民
仁者爱人
伦理
2.政治伦理——民本思想:
(1)先秦思想家及主张:(请正确连线)
(2)影响:_______(填写正确序号)
①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②后世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学说,但未付诸实践
③民本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④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①③④
二、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主要人物及主张:
夏商
时期 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春秋
时期 ①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
②老子的哲学思想凸显人的存在,追求_________
战国
时期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天人合 一
2.影响:
(1)以朴素的_______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2)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
建立人与自然_________的关系。
三、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核心主张: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儒家学说的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唯物观
和谐发展
2.主要体现:
人物 主张
孟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_____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_______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 _________________
张载
范仲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1.主要思想:
(1)兴起: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_____”。
(2)发展:(请正确连线)
(3)《_____》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敬德
礼记
2.影响:
(1)推动了_________时期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2)对历史上德才兼备、_________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体现:
(1)《_____》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_____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3)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_。
春秋战国
以德为先
周易
孟子
精神境界
六、和而不同
1.概况:
2.影响: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和”的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思想家 主张
太史伯 “_________,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孔子、
孟子 ①视其为_____中应有的美德
②提出“_______”“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
和实生物
人性
和为贵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一 儒家民本思想
【情境一】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思维交互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重点:重民;仁政;富民。
原因:①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②经济方面,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③思想上,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家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民本思想。
【情境二】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的局面。大凡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时候,便是政治黑暗、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如火如荼的时候。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轻则是虚幻缥缈的。
【思维交互2】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些重要主张,并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主张: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仁义、君舟民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等。
评价: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从道德上约束君权。局限性:民本思想是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是实,民贵君轻是虚。
探究二 “天人合一”和“天下为公”的思想
【情境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
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
【思维交互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何特点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
传统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特点:注重人的价值和自我修养;政治实践性强;追求和谐。
影响: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系统、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人
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发展的关系。
【情境二】《礼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思维交互2】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怎样的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各得其所;各尽其用;社会安定。
【史论生成】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倡导、施行的治国理政的核心价
值理念之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1.基本含义:
(1)重民爱民。民众、庶黎在国家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国之根本,本固方能邦宁,治
理国家要以人民为主导。
(2)利民富民。统治者只有采取有利于民生的措施,使人民生活富裕而安居乐业,
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安宁。
(3)忧民恤民。执政者要考虑人民的忧与乐。与民同乐,与民同忧,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与响应。
2.现实价值:
(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文化渊源。
(2)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历史依据。
(3)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建设清廉俭朴、务实担当的干部队伍提供了历史“龟镜”。
【深化点拨】“民本”就是“以民为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维护好这个根本,国家才能昌盛富强稳固。民本思想对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知识点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 中华大地,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和观念。那么,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历史价值呢
1.特点:
本土性 起源与发展于中华大地
_______ 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_______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是中华民族共同_________的体现
连续性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_______顽强
多样性
包容性
文化特质
生命力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_________。
(2)中华文化蕴含的道德伦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_________。
(3)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_________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中华文化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_________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
鉴。
精神动力
行为方式
团结统一
治国理政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情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维交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提示: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史论生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能从中华民族的传统出发,在尊重和肯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寻现代化可行之路。(2)事实上,传统文化中的丰厚思想遗产,比如以德治国、民惟邦本、和而不同、重德重教、天下为公、革故鼎新等,正在经过创新转型成为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资源,成为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2.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
中华传统文化在历久弥新中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1)这种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获取自尊和
坚定自信的力量源泉;(2)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3)是实现民族伟
大复兴的最大价值共识,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国家统一、维系民族团结、寻求
价值和谐的终极文化基因。
3.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既要保持民族
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阵地,又要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
应有贡献。(2)传统文化所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所
追求的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为解决当代人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困惑提供智慧。
【深化点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与精神之源,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治国理政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素养达标
1.(2021·天津高二检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距今5 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 ( )
A.“漫天星斗” B.“多元一体”
C.“本土多元” D.“兼容并蓄”
【解析】选C。材料“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本土多个地区,体现了“本土多元”的特征,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漫天星斗”的特征,故排除A;材料也未涉及“多元一体”的信息,故排除B;“兼容并蓄”表现为吸收其他文明,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D。
2.百家争鸣中各学派虽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此即百家合流。最能体现百家合流现象的是 ( )
A.福祸相依 B.选贤举能
C.礼法并用 D.道法自然
【解析】选C。礼法并用是将儒家礼的思想和法家法的思想结合起来,体现了百家合流的现象,故选C;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道家思想还包含朴素的辩证法,认为福祸相依,故A、D不符合题意;选贤举能是墨家学派的观点,故B不符合题意。
3.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材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 ( )
A.包容性和连续性结合
B.本土性和包容性结合
C.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
D.连续性和创新性结合
【解析】选C。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主要指的是思想上的统一,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故C正确。
4.(2020·山东等级考)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解析】选D。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都涉及“义”的问题,是讲上下之间、君臣之间要讲求礼、义等,实质是要维护等级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D正确;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材料未涉及,排除A;材料主要意思是君臣上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等之间的关系,不是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排除B;材料中“礼义”涉及的范围并不仅限于统治阶层,排除C。
5.(2021·日照高二检测)2022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徽“潮涌”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6个元素组成,将杭州的人文底蕴和城市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会徽“潮涌”的设计体现了 ( )
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质
B.文化在交流中得以创新与融合
C.中华各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D.中华文化就是本土文化的组合
【解析】选A。会徽融合各种不同性质的要素,“将杭州的人文底蕴和城市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质,故选A。文化创新、多样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错误;会徽还含有外来因素,D错误。
【备选习题】
1.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解析】选A。从孔子“德治”,孟子“仁政”,董仲舒“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正君心”可知,儒学家都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行“仁政”和“德治”,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故选A。B是道家主张,排除;C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要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错误,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是理学主张。
2.先秦时期,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恩惠于民”,其共同点是 ( )
A.主张实行家天下 B.极力维护自然经济
C.具有朴素民本主义色彩 D.体现外儒内法
【解析】选C。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继承者,材料都体现了其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具有朴素民本主义色彩,C正确;材料信息与“家天下”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维护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B;孔子、孟子的思想没有体现法家思想,荀子主张礼法并用,D不是三人的共同点,排除。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
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回答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出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
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
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知孔
子认为仁人君子应具备的理想人格。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礼”“仁”、德治等方
面来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意思
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
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答案:(1)理想人格:具备个人美德;怀抱经世济民情怀。政治主张:恢复周礼和等级秩序;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
(2)理解: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主张:“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距今约5 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2021·抚顺高二检测)“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孟子的话表明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是 ( )
A.井田制瓦解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B.诸侯王需随从周王作战和纳税
C.分封制崩溃使得良臣变为民贼
D.各国以开垦荒地来充实府库
3.(2021·全国甲卷·T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4.(2021·辽阳高二检测)顾炎武说:“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这说明他 ( )
A.反对封建专制
B.主张学以致用
C.主张男女平等
D.对宋明理学深恶痛绝
5.下表为先秦思想家的相关论述。
思想家 名句 出处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
管仲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孟子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 )
A.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B.儒学逐渐占据正统地位
C.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D.社会崇尚人文理性精神
6.(2021·天津高二检测)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因定居今陕西眉县横渠镇而被称为“横渠先生”)说:“(人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一直为人们传颂,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旨在说明 ( )
A.圣贤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B.心学的内容和地位作用
C.人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D.读书求学应该谦虚谨慎
7.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9.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凝聚性
10.(2021·营口高二检测)右图是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与某公司独家联合打造的首款官方周边“团圆春碗”,寓意着中华儿女心连心,天涯海角若比邻,春节团圆一家亲。“团圆春碗”的寓意主要反映了 ( )
A.儒家家国同构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成为春晚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D.古代精湛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习近平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来表明自己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他执政思想的影响。……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大量引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经典名句,也是在向国内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非凡魅力,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
——选自《理论参考》2014年第12期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从传统文化中提取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并加以阐释。(15分)
【备选习题】
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
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2.(2021·宝山高二检测)“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作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自亨廷顿的《文明的
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8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有关“软实力论述”的认识。(8分)
PAGE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距今约5 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结论,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的结论,C错误;“精美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D错误。
2.(2021·抚顺高二检测)“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孟子的话表明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是 ( )
A.井田制瓦解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B.诸侯王需随从周王作战和纳税
C.分封制崩溃使得良臣变为民贼
D.各国以开垦荒地来充实府库
【解析】选A。材料“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体现的是井田制走向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材料“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体现的是礼崩乐坏,因此表明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是井田制瓦解导致社会动荡不安,A正确;B是分封制下诸侯需要履行的义务,排除;C说法错误,良臣与民贼是一类人,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变了称呼,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3.(2021·全国甲卷·T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解析】选A。据材料“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可知,老子主张在道德仁义缺失的情况下,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知,孔子主张学习西周礼乐规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老子与孔子针对社会变革提倡礼乐规范,反思西周礼乐文化,故A正确;依所学可知,老子与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故B错误;依所学可知,西周时期推行礼乐制度,故C错误;依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儒家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故D错误。
4.(2021·辽阳高二检测)顾炎武说:“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这说明他 ( )
A.反对封建专制
B.主张学以致用
C.主张男女平等
D.对宋明理学深恶痛绝
【解析】选B。根据题干“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可知,顾炎武认为从个人的事,到天下国家的事,都是该学习的事情,凡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东西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去探究,这体现了其倡导博学多识、经世致用的实学,故B正确;题干未体现反对封建专制的主张,排除A;题干未体现男女平等的主张,排除C;材料未体现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的态度,排除D。
5.下表为先秦思想家的相关论述。
思想家 名句 出处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
管仲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孟子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 )
A.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
B.儒学逐渐占据正统地位
C.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D.社会崇尚人文理性精神
【解析】选C。依据材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来看,先秦时期思想里已经包含民本思想,说明我国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故答案为C。材料未涉及民众政治权利的问题,排除A;儒学在汉代开始占据正统地位,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
6.(2021·天津高二检测)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因定居今陕西眉县横渠镇而被称为“横渠先生”)说:“(人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一直为人们传颂,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旨在说明 ( )
A.圣贤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B.心学的内容和地位作用
C.人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D.读书求学应该谦虚谨慎
【解析】选C。“横渠四句”意思是读书人其心当为天下而立,其命当为万民而立,当继承发扬往圣之绝学,当为万世开创太平基业。说出了读书人应当有的志向和追求,体现了人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故选C;A不符合“横渠四句”的主旨,排除;张载是北宋理学思想家,南宋出现心学,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谦虚谨慎”,排除D。
7.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故本题答案选C。A、B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且不符合本题宗旨,排除;“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与题干“荀子”不相关,排除D。
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B。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①④正确,故选B。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奖励生产,减轻刑法,提倡节俭,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排除②;兼爱尚贤是墨家观点,和生态文明无关,排除③。
9.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凝聚性
【解析】选D。题干强调的是汉字的作用而不是特点,也与语言的多样性无关,排除A、C;B“完全”说法太绝对;根据“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凝聚性,D正确。
10.(2021·营口高二检测)右图是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与某公司独家联合打造的首款官方周边“团圆春碗”,寓意着中华儿女心连心,天涯海角若比邻,春节团圆一家亲。“团圆春碗”的寓意主要反映了 ( )
A.儒家家国同构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成为春晚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D.古代精湛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
【解析】选C。根据“寓意着中华儿女心连心,天涯海角若比邻,春节团圆一家亲”可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故C符合题意;家国同构指的是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与题意不符,排除A;B说法明显错误,排除;这个碗是现代工艺制造的,不能反映古代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习近平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来表明自己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他执政思想的影响。……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大量引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经典名句,也是在向国内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非凡魅力,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
——选自《理论参考》2014年第12期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从传统文化中提取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并加以阐释。(15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首先可以提取诸子百家思想中治国理政的一种思想,如民本思想、依法治国思想等。然后,梳理此种思想观点的历史发展脉络,加以概括,如民本思想在先秦提出,具体为:孔子“仁”、孟子“仁政”、荀子“君舟民水”。唐朝初期,唐太宗“存百姓”思想、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继承和发展等,概括思想发展的具体内容。评价要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结合当时背景,史论结合。
答案: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萌发于先秦,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孔子“仁”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和“君舟民水”的思想并做了系统阐述。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不断强化的君主集权体制。民本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但并未被统治者重视;在封建时代,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约束君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阻碍了近代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近代中国,民本思想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思想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
【备选习题】
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
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解析】选B。“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排除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
2.(2021·宝山高二检测)“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
【解析】选D。材料中的“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说明探讨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对于融入世界的重要性,即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故选D。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作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自亨廷顿的《文明的
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8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有关“软实力论述”的认识。(8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人之性恶”“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礼义生而制法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中可以概括出荀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荀子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第(2)题从材料二“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软实力”是指除经济军事之外、以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一种力量。这一力量在当今世界更具有优越性。从提升软实力的原因和认识两个方面来总结答案。
答案:(1)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人可以认识它,并用它造福社会。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2)原因: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其内容本身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即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薄弱);内涵中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容易被认同。
(3)“软实力”是指除经济军事之外、以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一种力量。这一力量在当今世界更具有优越性。
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是能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利于软实力提升;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用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把儒家思想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