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充要条件
一、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个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数学课已不仅仅是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体现知识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同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积极体验和应用。
在理论方面,要让学生利用等价转化的思想来判断充要条件,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在实践与能力方面,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充要条件》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2.2节,主要内容是充要条件的概念、充要条件的证明、判断充要条件的方法,是一节概念及应用课.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充要条件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常以集合、函数、数列、向量、几何等知识为载体考查,难度适中。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四种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基础上的一次延伸。学生已经具备了数学逻辑思维的能力,和初步判断条件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至关重要。
三、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数学逻辑思维判断能力。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四种命题及其关系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与理解.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为充要条件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这部分内容常与集合、函数、数列、向量、几何等知识联系紧密,学生对这些在必修一至五教材中的知识点遗忘很多,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还是会遇到较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问题的选取上要精益求精,尽量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问题。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环环紧扣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于主动参与的地位,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正确理解充要条件的定义,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 必要不充分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定义。
(2)正确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 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数学思考
(1)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在学习中体验数学逻辑思想的意义与价值,发展学生对数学逻辑的认识,体会逻辑知识的核心作用,能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去思考.
3、问题解决
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四种命题间的关系,经历““分析”—“探究”—“总结””的过程,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严密性,学生通过解题实践,总结判定方法,形成辨别充要条件的初步能力。
4、情感态度
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数学地思维”,增加对学习逻辑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创新,克服畏惧感,激发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充要条件;正确运用“条件”的定义解题。
难点:正确区分四种条件。
六、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本节课采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概括——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上,我采取多媒体课件,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既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在学法上,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形成和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舞台.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对具体命题的正反辨析,设置一个个问题链,并以此为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解题实践,总结判定方法,形成辨别充要条件的能力。最后把学习延伸到课外,体验“在生活中数学地思维”。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学案、数学积累本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逻辑关系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比如“水滴石穿”,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改写成数学命题的形式“若有水滴则穿石”。显然这是真命题,说明水滴是穿石的充分条件。
【设计意图】感悟数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学习内容。
2、复习旧知(课件展示)
(1)复习 命题的含义 真命题与假命题的含义 命题的表达形式_
(2)复习 四种命题及其真假关系
(3)复习 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
如果已知pq,则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课学习作好准备。
(二)互动交流,探索新知,建构充要条件概念
指出下列“若p则q”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用推出符号表示。
(1)p:x>0,y>0, q:xy>0
(2)p:两三角形面积相等, q:两个三角形全等
(3)p: a>b ; q: a2>b2
(4)p:a>b, q:a+c>b+c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根据四种命题间的真假关系的学习知道,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关系不定,但是在(4)这个命题中,原命题和其逆命题都是真命题,他们反映在逻辑关系上就是命题中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铺垫新知,建构概念。
类比归纳 充要条件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既有pq ,又有qp 就记作 p q.此时,我们说,那么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概括地说,如果p q,那么p 与 q互为充要条件.
强调:(1)符号“”叫做等价符号。“p q”表示“条件p结论q 且条件p结论q”;
(2)若条件 结论为充分性;不能推出则不充分;
若结论 条件为必要性;不能推出则不必要。
结合充要条件拓展,类比定义
一般地,
若pq ,但qp,则称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若pq,但qp,则称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若pq,且qp,则称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三)例题讲解,深化认识
例题1 判断下列问题中的p是q的什么条件
(1) p:x=1, q:x2-4x+3=0
(2) p:x>3, q:x>5
(3)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例题2 若a∈R,命题p:“a=1”,命题q:“|a|=1”。则q是p的( )条件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教师和学生一起读题,确定条件和结论是谁,分析其中的关系,作出判断。注意规范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条件关系的基本方法步骤。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明确思路,为方法总结铺路。
(四)学生活动,消化理解,巩固提高
(1)总结解题方法步骤
▲四种条件关系判断的基本方法步骤:
(1)分清条件是什么和结论是什么 ;
(2)考察条件和结论间的相互推出关系;
(3)根据定义作出判断,确定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若条件结论则为充分条件,若不能则不是充分条件;
若结论条件则为必要条件;若不能则不是必要条件。
(2)学生利用数学积累本上的自选问题,以投影的方式讲解
【设计意图】强化应用,突出重点,训练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理解知识。
备选:思维提升训练
例题: │x│>1 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B )
A. x<0或 x>1 B. x>3 C. x<-1或 x>1 D. x<0
【设计意图】强化应用,突出重点,进一步深化理解。
备选练习
1. “”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2.“”是“直线(m+2)x+3my+1=0与直线(m-2)x+(m+2)y-3=0相互垂直”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3.设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 A是 B的 条件
4.设 A是 B的充要条件, C是 B的充要条件,则A为C的 条件
5.若A 是B 的充要条件,B 是C 和D 的必要条件, E 是D 的充分条件,E 是A 的充要条件,则E是B 的 条件, C 是A 的 条件,A 是D 的 条件,D 是C 的 条件.
(五)反思小结,提高认识.
教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1)充要条件定义:
(2)四种条件:
(3)四种条件的判断方法: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学案作业
十、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新授课,也是实践、总结和体验的研究课。通过“分析—探究—总结”的学习过程,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受课堂教学时间所限,例3这个教学设计不可能也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后,目的是将课堂上的数学思维延伸到了课外。
附:板书设计:
1.2.2充要条件1、充要条件定义: 3、判断充要条件的步骤: (1)分清条件和结论 (2)考察条件和结论间的相互推出关系;2、四种条件 (3) 根据定义作出判断。 若pq ,但qp若pq,但qp若pq ,且qp若pq,且qp 4、例题分析: 小结 作业:
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应用与巩固
例题变式,深化拓展
辨析应用,熟练操作
实例尝试,归纳方法
辨析讨论,明确概念
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充要条件判断方法的探究
充要条件概念的建构
结课
布置作业,独立探究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