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课后测评
1.(2012·聊城)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6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暮。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2分)
2.(2012·重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16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堕望垒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一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连月不开:
③薄暮冥冥:——
④至若春和景明:——一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占仁人的情各是什么 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4分)
(4)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 为什么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4分)
3.(2012·温州)阅读下文,完成(1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黼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不见曦月:
②沿溯阻绝:
③或王命急宣:
④每午晴初霜旦:
(2)刚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3)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调沾裳”有什么作用?
4.(2012·天津)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飘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水尤清冽 冽:凉。
B.卷石底以出 卷:弯曲。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可以。
D.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
(2)下面旬中的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俏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5.(2012·株洲)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6分)
记承天寺夜游①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互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魔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备两人者耳。
注释: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2)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译文:
(3)清谈—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6.(2012·南宁)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0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C.曾益其所不能/荡胸生曾云
D.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必先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不知而不愠
D.管夷吾举于士/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C.论证严密,首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7.(2012·黄冈)文言文阅读。(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秉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 ”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若见而不收养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2分)
村 陌 有 犬 为 人 所 弃 者 张 元 见 之 即 收 而 养 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4分)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译文:
(5)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①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② 的主旨。(2分)
8.(2012·福州)阅读《曹刿论战》中的文段,完成(1)~(5)题。(13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肉 食 者 谋 之 ②弗 敢 加 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小惠未徧:
②小信未孚:
③公将鼓之:
④再而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9.(2012·桂林)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5)题。(12分)
《出师表》选段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巨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粹、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蚋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臣本布衣:
②由是感激:
③深入不毛:
④夙夜忧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2分)
①躬耕于南阳:
②还于旧都:
③以告先帝之灵:
④咨臣以当世之事:
(3)翻译句子。(4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哪两件事 (2分)
(5)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 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2分)
10.(2011·重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忌不自信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①朝服衣冠 ②有时朝发白帝
C.①闻寡人之耳者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参
考示例,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写批注。(4分)
示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批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邹忌进谏的结果。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有善于劝谏的忠臣,有广开言路的君主,何愁不能“战胜于朝廷”
①暮寝而思之。 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我选第 句,批注:
(4)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这对我们与人交流有何启示 (4分)
11.(2012·襄阳)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0分)
【甲】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敌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缰袍敝衣处其间,略无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2分)
①蒙乃始就学:
②不敢稍逾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文:
(4)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 ,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 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分)
(5)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2分)
12.(2011·北京)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1)~(3)题。(8分)
一簟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芙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
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2分)
①蹴尔而与之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4分)
13.(2012·北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9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荚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挟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2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未果,寻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4.(2012·山西)阅读《论语》(节选),完成(1)~(5)题。(10分)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2分)
学而不思则罔( ) 恩而不学则殆( )
(2)解释下面加点词。(2分)
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3)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2分)
15.(2011·襄阳)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2分)
①谈笑有鸿儒:
②花之隐逸者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4)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 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5)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16.(2012·成都)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15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名之者谁 名:命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寄托。
C.佳木秀而繁阴 秀:繁茂。
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快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之景不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行者休于树其一犬坐于前
C.而不知人之乐温故而知新
D.醉能同其乐安陵君其许寡人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课后测评答案
1.(1)①洗涤。 ②生枝蔓。
考查点: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题思路:注意词类活用的辨别。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考查点:翻译句子。
解题思路:字字落实,注意句式。
(3)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考查点: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解题思路:用对比衬托来托物言志,表达主旨。需要考生对课文内容十分熟悉。
2.(1)①详尽。 ②放晴。 ③迫近。 ④日光。
考查点: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题思路:注重平日积累,结合语境,准确写出常见文言字词的含义。注意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辨析。
(2)①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安居乐业),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考查点:翻译句子。
解题思路:翻译时,应当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注意关键词语和一些特殊句式。
(3)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通过两种感情的对比(1分),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1分)。
考查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第一问抓住课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第二问在写作方法上属于对比,结合文章中心即可。
(4)表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示
例2: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判断,1分;理由,2分;联系实际,1分。辩证的思考,答“有时能、有时不能”,只要理由恰当,就可得分)
考查点:考查实际感悟能力。
解题思路:此题注重语文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喜”和“忧”。回答时,必须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讲理由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切忌泛泛而谈。
3.(1)①日光,这里指太阳。 ②逆流而上。 ③有时。 ④早晨。
考查点: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题思路:注重平时积累,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辨别。
(2)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考查点:翻译句子。
解题思路: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漏译,不增译,不随意改变句子结构特点;做到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和习惯。在翻译这个句子时“虽”、“奔”、“疾”这几个词要准确到位地翻译。
(3)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考查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结合全文来看,这是一个侧面烘托,表现了三峡的凄婉美。
4.(1) C考查点: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题思路:C项中的“可”表示概数,是“大约”的意思。做这类的题目应注重平日的积累。分清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词语。
(2)A考查点:考查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
解题思路:B、C、D三项中加点词都是名词用作状语,只有A项没有活用现象,依然用作名词,翻译为“(鱼)的影子”。
(3)D考查点: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本文作者因为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因此内心孤寂、凄怆,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只有“忧伤”没有“怨愤”。
5.(1)A高兴的样子。 B考虑、想到。
考查点: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题思路:注重平时积累,不可望文生义。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
考查点:翻译句子。
解题思路:忠于原文,字字落实,不误解,不漏译,不增译,不随意改变句子结构特点;做到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和习惯。在翻译这个句子时“但”、“闲人”、“耳”这几个词要准确到位地翻译。
(3)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任选两点即可,2分)
考查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解题思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在这里面,表达了作者豁达的情怀。
6.(I)B考查点: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题思路:“劳”,使……劳累。A项:被选拔;发动。C项:念‘‘z百ng”,通“增”;念“c6ng”,通“层”。D项:集市;买。
(2)A考查点:一词多义的理解与辨析。
解题思路:A项中“故”都是连词,意为“所以”。B项:代词,他的;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D项: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从;介词,表比较,比。
(3)D考查点: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解题思路:“通篇设喻说理”错误。
(4)①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考查点:句子的翻译。
解题思路:(1)得分点“恒”、“过”的准确翻译。(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准确翻译。
7.(1)C考查点:一词多义的辨析。
解题思路:C均为转折连词,意为“但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n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A考查点:词类活用的辨析。
解题思路: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D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
(3)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考查点:停顿的划分。
解题思路:根据词义语义停顿,不可破句。
(4)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考查点:翻译句子。
解题思路:字字落实,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漏译,不增译,不随意改变句子结构特点;做到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和习惯。
(5)①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②关爱动物,善有善报
考查点: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旨。
解题思路:结合文章内容予以分析,难度不大。
8.(1)①肉食者/谋之②弗敢/加也
考查点:停顿的划分。
解题思路: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可以停顿。(2)①通“遍”,遍及,普遍。 ②为人所信服。
③击鼓进军。 ④第二次。
考查点:词语的理解。
解题思路:注重平日的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字都是考查的重点。
(3)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考查点:翻译句子。
解题思路:字字落实,注意重点把词语“辙”、“靡”、“逐”翻译到位。
(4)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双方交战的过程
考查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
解题思路:复习时,对课文内容要有熟悉的了解。
(5)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3分,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
考查点:拓展延伸,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看问题。
解题思路:只要仔细思考,文中表现鲁庄公优点的地方还是非常多的,需要考生细心阅读、辨别,言之有理即可。
9.(1)①平民,百姓。 ②感动,感慨。 ③草木。
④早晚。
考查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题思路:重视平日的积累。注意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
(2)①在。 ②到。 ③来。 ④拿。
考查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
解题思路:结合具体的语境,调动平日的积累,理解并不难。
(3)①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②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文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
考查点:翻译句子。
解题思路:字字落实,注意重点词语“驱驰”、“涕零”的准确翻译。
(4)①五月渡泸,平定南方;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考查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结合上下文,找出“此”所指代的内容,可以归纳出来。
(5)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来回答即可。(概括诸葛亮精神1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得1分)
考查点: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主题的拓展延伸。
解题思路:结合文中内容,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忠诚”、“知恩图报”这些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联系生活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谈,语句连贯通顺就行。
10.(1)B考查点: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
解题思路:注重课本及文言实词的积累,A选项“信”前者是“相信”的意思,后者意思是“信用”;B选项“朝”都读作"ZtIdO'’,意思就是“早晨”;C选项“闻”前者是“使……听到”(使动用法),后者意思是“听见、听到”;D选项“间”都读作“ji6 r1”,前者意思是“偶然、间或”,后者意思是“参与”。
(2)①由此看来,大王你受蒙蔽很深了。
②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考查点: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解题思路:①句中注意重点词语“观”是“看”的意思,“蔽”是“受到蒙蔽”。②句中的“面刺”是“当面指出”或“当面指责”的意思;“过”是名词,“过错”的意思。再组织好语句大意,使之通顺流畅即可。
(3)①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真是一个善于自省的君子。
考查点: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品析——批注。
解题思路:从例句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一是句意的理解,并有效果的表现;二是旬式的要求,先作简单判断、结合内容举例、反问强调等。第一句从句子的表现内容上看,重点是“思”字的表达效果;第二句有深层表现力的是“群臣”或“进谏”。
所以抓住关键词的表现力来分析,事半功倍。
(4)邹忌采用了以事设喻、委婉规劝的方法,诸葛亮采用了直言劝谏的方法。 启示:①说话时要看对象;②要讲究说话的方式。
考查点:考查文章信息的判断及理解。
解题思路:从文章看邹忌是使用举例子引人思考的方式;而诸葛亮是直接建议且鲜明具体。
11.(1)①于是,就。 ②超过约定的期限。
考查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
解题思路:重视平日积累。
(2)C考查点:一词多义的辨析。
解题思路:结合具体语境,联系平日积累。A中第一个是表顺接,第二个表转接;B中第一个是“益处、好处”,第二个是“更加”;C都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舒缓语气;D第一个是“推辞”,第二个是“言辞”。
(3)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②因此,人们都(或“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考查点:翻译句子。
解题思路:字字落实,语句通顺。注意古今异义词“博士”、“假”的准确理解及翻译。
(4)学(学习、读书)的必要(重要)性 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
考查点: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
解题思路:熟悉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调动平日积累,这类题目不难。
(5)示例1:学习勤奋刻苦,博览群书,求师诚心的精神。示例2:求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终将才能取得成功。(只要答出一点即可)
考查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拓展。
解题思路:抓住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展开论述,语句通顺即可。
12.(1)①践踏(用脚踢;踢)。 ②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考查点:第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题思路:第一个词语,是动词;第二个词语,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词语,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已”,也是“停止”的意思。
(2)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
考查点: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解题思路:要注意,抓住文旬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呼”是表示没有礼貌地呼喊、吆喝;“尔”是“你”的意思;“与”是“给”的意思。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考查点:考查考生对短文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要明白“此”是“这”的意思,一般而言,“这”指代的内容是指其前面的内容(也有少数可能指后面的内容)。然后让该旬回归到文本中,看看前面的思考是否恰当准确。
13.(1)①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不久。
考查点: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题思路:所给两个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需要平
时认真积累,加强识记。
(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②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考查点:翻译句子。
解题思路:翻译句子的基本要求是忠于原文,不误解,不漏译或增译,不随意改变原句的句式特点,做到语句通顺,没有语病。
(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考查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需读懂文章内容,围绕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体现,进行归纳概括。题目分值设定为三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归纳概括。
14.(1)w6ng d6i
考查点:对古文中生字读音的识记情况。
解题思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名句中的生字。
(2)愉快。 学过(旧)的知识。
考查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题思路:复习时要注意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特殊词语。
(3)B考查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掌握。
解题思路:(1)例句“以”的意思是“凭借”。A是“因为”的意思。B是“凭借”的意思。C中“以”与“可”组成词语“可以”,与现在的“可py,意思相同。D是“以为”的意思。
(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考查点:语句的翻译。
解题思路:翻译句子的基本要求是忠于原文,不误解,不漏译或增译,不随意改变原句的句式特点,做到语句通顺,没有语病。
(5)正确默写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成语或格言警句即可
考查点:古诗文默写。
解题思路:对于《论语》中的名句,学生都会记得很熟练,注意不要写错字。
15.(1)①博学的人。 ②指隐居的人。
考查点: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识记。
解题思路:“鸿”有“大”的意思。因为陶渊明爱菊,在庭院周围遍植菊花,菊花后来成为隐居者的象征。
(2)c考查点:此题考查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判断能力:
解题思路:A项前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后一个“之”是助词“的”;B项第一个“名”是“出名,著名”,后一个“名”是“起名,命名”;C项两个“而”都表转折;D项第一个“鲜”是“少、稀少”,后一个“鲜”是“鲜艳”。
(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考查点: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解题思路:“丝竹”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这里代指各种乐器的声音;“案牍”代指官府的公文;“乱”、“劳”都是使动用法,“使……扰乱”、“使……劳累”;“形”,指身体;两个“之”字都是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
(4)托物言志赞美莲的形象
考查点: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方法的理解。
解题思路:“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陋室铭》和《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5)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
考查点: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解题思路:甲文作者安于陋室,自比孔明、扬雄,自得其乐,不为身居陋室而戚戚不已;乙文作者通过对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称颂,以及同菊、牡丹的对比,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和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厌弃之情。
16.(1)D考查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
解题思路:“乐”应解释为“以……为乐”。
(2)B考查点:文言虚词的理解。
解题思路:B均译为“在”。A项中的前“之”译为“的”,后“之”译为“这”;C项的前“而”表转接,译为“却”,后“而”表顺接,译为“就”;D项的前“其”译为“他们”,后“其”表加强语气,译为“可要”。
(3)C考查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错,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4)像那(要说那)太阳出来后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后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是山中早晨和晚上(的景象)。(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开”、“归”、“暝”、“晦”的意义各计O.5分)
考查点:翻译句子。
解题思路:翻译句子的基本要求是忠于原文,不误解,不漏译或增译,不随意改变原句的句式特点;做到语句通顺,没有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