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窦娥冤
学习目标
1、概括故事梗概,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2、了解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窦娥七岁时,父亲为进京赶考需要盘缠, 同时借有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本息四十两)无法偿还,便把窦娥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不料窦娥丈夫早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勤俭操家,奉养婆婆。蔡婆婆外出向赛卢医讨账,被骗荒郊野外害命,张驴儿和他父亲路过,救了她。张氏父子以此强迫要娶她婆媳俩。
【故事梗概】
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便在窦娥为蔡婆婆所做羊肚儿汤里下毒药,想药死蔡婆婆来作要挟,不料竟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咬一口,给窦娥安上用毒杀人的罪名,把她告上公堂。昏庸的官吏,不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她。窦娥宁死不屈,被判处斩含冤曲死,其鬼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
【整体把握】
小组合作,仿照示例概括各折内容
示例:楔子
赴京城窦父别孤女,赠盘缠蔡婆收儿媳。
第一折:
逃债务庸医起歹意,救卜儿父子生坏心。
第二折:
欲逼婚恶男误杀父,为孝亲善女屈救母。
第三折:
别婆婆窦娥赴刑场,立誓愿天地感奇冤。
【学习第三折】
第三折:别婆婆窦娥赴刑场,立誓愿
天地感奇冤。
听朗读,注意字音、停顿和人物感情。 《窦娥冤》(关汉卿)朗诵践离 视频蓑衣孤客 高清.mp4
黑白颠倒,善恶混淆;
清白如玉,天理昭昭;
含冤就死,心存不甘;
冤情感天,冤狱重现;
孝行天鉴,人神共愤。
【典故作用大家谈】
盗跖颜渊: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霜:
东海孝妇:
窦娥
绑赴刑场
婆媳诀别
临刑发誓
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
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
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
愤
悲
怒
‖ 第三折情节概括 ‖
重点研读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反抗、倔强的窦娥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善良、孝顺的窦娥
3.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不能颠倒,因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在内容上还有从“示冤”到“惩处”的递进关系。
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老天能给自己昭雪)
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愤怒、反抗的窦娥
4.你怎样理解剧作家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的“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1、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2、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3、超现实的情节使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1、善良,孝顺,安分守已。
2、有主见,刚强。
3、反抗精神。
【窦娥形象】
概括主题: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艺术特色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作品用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