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第一课时 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空气》第一课时 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05-23 20:2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空气》第一课时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节内容可以分为两个课时教授。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空气的组成;而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空气的用途和大气污染问题则可以留在下一课时讨论。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在第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捕捉空气,又能进一步合作交流,通过对实验进行探究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从三维角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主探究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设计的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程序,培养科学探究、自主学习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2.通过资料展示和实验探究,培养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资料展示以及实验探究,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空气的组成,难点是学生如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了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设计,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采用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关于本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上要求学生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通过实验探究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课前准备:让学生查阅拉瓦锡的事迹资料、查阅有哪些常见的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并且要求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预习。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空气是我们很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你对空气知道多少呢?
有的学生说:“没有空气世界将失去生机。”有的学生说:“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不易察觉。”继续追问:
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实验探究
探究一:空气的存在
给学生提供的实验器材:集气瓶、装满水的水槽
(1)空集气瓶在倒扣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向下压
——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底部。
(2)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
——有气泡冒出。
探究二: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教师创设问题:空气有没有氧气?全部都是氧气吗?你从实际生活中怎样知道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那么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呢?
多媒体资料展示:简单介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的探究资料(当然学生之前有过预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紧接着追问一句,我们能不能踏着前人的足迹自行设计实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3、设计实验:
虽然事先学生已经作好了充分的预习准备工作,学生知道了可以通过消耗氧气的方法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但是想让学生直接设计实验并且说出实验原理还很困难,所以我设计了三个递进式的讨论,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突破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这个难点。
①讨论一:消耗氧气的最佳方法
学生想到三种方法:1.用动物的呼吸消耗氧气。2.用可燃物的燃烧消耗氧气。结合生物知识和七、八年级学过的一些化学知识,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排除第一种方法,选择燃烧消耗氧气,但是空间不能无限,所以要选择密闭容器。
②讨论二:选择可燃物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想到:①蜡烛 ②木炭 ③红磷 ④白磷 ⑤硫……。通过讨论认为:蜡烛、木炭、硫燃烧后都有气体生成,这样测得的数据一定不准确。我及时点拨学生:红磷或白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是一种固体小颗粒,这个实验用红磷或白磷比较好。并在此点拨学生,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③讨论三:燃烧结束后,怎样才能证明气体少了多少
由于前面已经用多媒体介绍过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并且学生也预习了教材上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很自然地由压强知识想到减少的气体可用液体来填充。
至此,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已经不太困难了。
学生大多数能想到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
① ②
4、教师演示实验②,学生观察(让学生填写课本P27的实验现象和有关分析)
5、学生交流讨论①实验开始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②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③打开止水夹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④根据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⑤红磷为什么要过量?若红磷量不足,实验结果会怎样?⑥如果最后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不足集气瓶体积的1/5,你觉得可能有哪些原因?
通过学生分组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教师投影重点内容,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课本上。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语言描述现象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能够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识。
(一)知识联系得出结论
1、创设问题:空气中含有氧气,还含有什么气体呢?你可以推测这种气体的性质吗?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内容,教师投影空气的组成图并解释。
(二)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验装置的不足和改进方法
①由于红磷是在集气瓶外燃着后伸入集气瓶中的,而大多数学校是没有实验条件在通风厨进行实验的,所以生成的P2O5会逸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
②燃烧匙伸入集气瓶速度过慢会使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排出,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
③关于导管中的水没有进入集气瓶中而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的措施。
④本实验一直都是凭老师和学生的肉眼观察得出结论,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体积的1/5。引导学生找出办法实实在在用数据来说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到底占集气瓶体积的多少?
典型例题:
[例]某同学对教材上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
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所示),你认为
改进后的优点是:
根据以上的思考和讨论,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找到更多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并在下节课说出这些装置跟教材上的装置相比有了哪些改进。
给学生一些查阅相关的网站或进入我们的群共享里面查阅下面几篇文章。
网站:
http://www./article/sytd/sort043/sort044/info-620.html http:///czhx/jshzhx/kshmt/zhtfx/200809/t20080918_517402.htmhttp://www./xxfd/czsnj/hx/zyxt/2009-04-27/27587.html
文章:
①《“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探究》
②《“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改进》
③《“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探究》
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与反思》
⑤《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能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生动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能够使学生和老师处获得更多的信息,教师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三)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1、教师创设问题:①你知道空气的成分吗?②你掌握了哪些基本操作和仪器的使用?
2、教师投影重点内容
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课堂练习
1、空气中体积分数最高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占 ,氮气占 ,稀有气体占 二氧化碳占 ,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
3、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中,若实验后发现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请你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至少答两点)。
4、某同学对教材上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
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所示),你认为 (同上图)
改进后的优点是:
(五)作业
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空气的成分: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五、反思
优点:
1、基本上达到了课标上让学生用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要求。
2、通过交流讨论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特别是分组抢答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课外拓展的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上网的方式进行课后学习。
不足:
1、学生在选择用什么样的可燃物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问题上显得非常的吃力,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引导,原因是氧气的性质这一节的内容还没有学到。在此,我想大胆的把教材的顺序作一个微调,在学生已经有小学关于空气的预备知识的前提下,首先介绍空气中的一种重要的气体成分――氧气的性质。有了这个准备知识之后,学生课下稍加预习,然后再来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这样教学就会相对轻松。
2、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回答问题也比较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是由教师演示完成,很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上在学生有氧气的知识作铺垫之后,可以缩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这个实验的时间,课堂上应该有时间让学生通过分组,自己动手操作课本上的实验,并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多媒体展示如下图所示的各种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让学生上网找到我上述所提供的网址和文章,并让学生在下一节课分析这些装置对我们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有哪些改进。
① ② ③
④ ⑤ 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