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
*
导入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梁衡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 贾人 妇。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定风波》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猜疑排挤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知 人 论 世
知人论世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小序写作
*
淳熙元年秋,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南渡十余年,未尝北伐抗敌,吾意久怀忿。今登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见物感怀,故作此。
——张海峰
*
朗诵词作——让我慢慢地靠近你
1、学生朗诵
2、教师朗诵
3、自由朗诵
*
文本赏析——发现最好的你
本词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动作传情
用典明志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动作传情
用典明志
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抒了什么情?
断鸿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
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楚天
秋水
山景
思考
落日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动作传情
用典明志
*
赏析词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动作一:“看”。: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动作二:“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动作传情
用典明志
*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2、你知道吗? 我宫里一共有三百二十六块砖石 ,可是这每一块,我都抚摸过无数遍了。其中还有三十一块,已经出现了细碎的裂纹,否则我将如何度过这漫漫长夜呢 。
——敬妃《甄嬛传》
1、宝玉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红楼梦》
*
完成课前布置的两个表格。
典故 人物 情感
标点符号 思想情感
?
。
!
?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动作传情
用典明志
*
“休说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鲈鱼,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张季鹰预见到了齐王的危局,以想吃家乡名菜为由,弃官归家,避过了劫难。
典故 人物 标点 思想情感
“休说鲈鱼堪脍”
三句
张翰 ?
反问自己
不愿归隐
*
“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典故 人物 标点 思想情感
“求田问舍”
三句
许汜
刘备 。
推测自己
不屑营私
追慕英雄
*
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典故 人物 标点 思想情感
“树犹如此”
三句 桓温 !
感叹自己 不甘蹉跎
*
标点符号 思想情感
?
。
!
?
合作探究——掀起你的盖头来
*
你如何理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红巾翠袖”理解为“红颜知己”。
课文注释“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潘碧华《辛弃疾词的女性书写》认为:对失意英雄充溢着理解和同情的“红巾翠袖”,这种女性,是作者理想中的“拟女性”,是与男性有着相当的“知心”程度的女性。其实也就是红颜知己。
*
2、“红巾翠袖”理解成“歌伎”。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词人最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明知音难求,词人的痛苦无人来安慰,因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来搵泪了”。在这里就把。感觉好像是既然得不到知己,那就退而求其次,让歌女来搵泪吧。
夏承焘在《诸君尚守和戒策,志士虚捐少壮年》中的解释是:“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伎在旁唱歌侑酒,所以‘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是当时一般生活现象在这首词中留下的痕迹”。
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注意到这句诗结尾的问号,所以这是词人愤怒的诘责,其“潜台词”应是:你们这些贪图苟安不顾国家危难的权贵们,终日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而我一片赤子之心却无人理解,悲愤的控诉夹带着嘲讽和斥责。
陶行传先生的《抑郁悲愤心情的艺术表现——<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简析》一文中将其解说为:“请歌伎拭泪,一方面暗含着悲愤无处说,只能嗜歌伎侑酒、填词吟唱来聊作慰藉之意,另一方面也寄托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
3、还有一些人认为“红巾”未必就是女子。
比如起义军不就着过“红巾”吗?
再如《宋诗抄 屏山集钞》“东家红巾郎,长大好身手。荒荒死战场,头白骨先朽”。这里的“红巾”是指战死疆场的儿郎,也并非女子。
4、还有人认为“红巾翠袖”,是指“贤明的君主”。
《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并将美人比喻成贤明的君主。
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所以把“红巾翠袖”理解为贤明的君主,他们能够求贤若渴,让贤才有用武之地。只有圣主贤君才能真正惜才爱才,揩拭英雄心底的泪。
*
1、我认为文章最后一句的断句也不好。应是“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样“倩何人”与上片“无人会”正好是对应的。
2、我认为这里的“红巾翠袖”,不能简单理解为女子,更不能说一定是“歌伎”,在这里“红巾翠袖”其实就是“知己”的代名词,结合词人一贯的作品风格,加上整首词里传达的意境,也不可将“红巾翠袖”理解为一位女子,这一腔热血,这满心的悲愤,又怎是一介女子可以体会的?又岂是一般的歌伎能揩拭得了的?
所以,我认为此处意思就是表达没有知己的苦闷,无人理解自己的惆怅。至于知己,未必就是女子吧。
个人见解
*
写作训练
请你根据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为本词写一副对联。
赤胆忠心
报 栏
国 杆
欲 拍
死 遍
无 悲
战 断
场 肠
*
拓展延伸——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辛弃疾被朝廷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北湖南转运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能尽情地施展,于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
*
布置作业
推荐文章
1、梁衡《把栏杆拍遍》
2、于丹《落日楼头 栏杆拍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