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18 17:4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1.1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读某湿地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湿地的支撑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 )
A.防风固沙 B.提供动物栖息地
C.调蓄洪水 D.增加海洋渔业资源
2.人们利用闲暇时间来此旅游,体现了湿地的( )
A.支撑服务 B.调节服务
C.供给服务 D.文化服务
3.由于人类活动不当,森林遭到破坏,最终影响了生物多样性,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哪种服务功能出现问题 ( )
A.供给服务功能 B.调节服务功能 C.文化服务功能 D.支撑服务功能
龙感湖与鄱阳湖古时曾连为一体,东汉时分离。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该湖区人类活动少,水质优良,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下图为龙感湖及周边地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区有众多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所以最适宜( )
A.利用调节服务发展生态旅游 B.利用支撑服务维持环境稳定
C.利用文化服务调节生存环境 D.利用供给服务获取生物资源
5.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能体现的自然环境作用是( )
A.文化服务——净化水中污染物 B.调节服务——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C.供给服务——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D.支撑服务——维持生物多样性
6.龙感湖地区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冬季温和多雨②人类活动少,环境好
③食物来源充足④水质好,无捕食动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读某时段我国因不同原因造成的耕地减少比例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生态退耕指因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7.影响建设用地用途的最主要因素是土地的( )
A.数量 B.肥力
C.区位 D.潜力
8.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①有利于保持水土②减少蒸发量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④增强地表水下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蚂蚁森林是支付宝客户端为首期“碳账户”设计的一款公益行动:用户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燃气费、网上缴交通罚单、网络挂号、网络购票等行为,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用来在支付宝里养一棵虚拟的树。这棵树长大后,公益组织、环保企业等蚂蚁生态伙伴们,可以“买走”用户在蚂蚁森林里种植的虚拟“树”,并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的树。2019年9月19日,中国“蚂蚁森林”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公益活动主要针对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全球变暖 B.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C.土地荒漠化和全球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水土流失
10.截至2019年8月,蚂蚁森林已累计种植和维护真树1.22亿棵,分别种植于内蒙古阿拉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和甘肃武威等地,这些树的主要功能是( )
A.保持水土 B.涵养水源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
11.在上述地区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可能是( )
A.橡胶树 B.椰子树
C.沙拐枣 D.桉树
七里海湿地(距天津市区30千米)芦苇丛生、鸟类众多,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下表为1987-2005年间七里海古泻湖湿地面积变化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七里海古泻湖湿地面积/平方千米
天然湿地 人工湿地
水域 养殖地
1987年 38.89 5.23 0
2000年 34.67 6.10 2.37
2005年 33.50 5.75 3.81
12.七里海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A.提供农副产品 B.提供水源 C.旅游功能 D.维持生物多样性
13.关于七里海古泻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工湿地开辟使湿地总面积增加 B.湿地面积的变化仅由人为因素造成
C.成立专门机构启动生态修复项目 D.人工湿地变化使净化水质功能增强
读东北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湿地和农田对应左侧纵坐标,建设用地对应右侧纵坐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区域用地类型面积的变化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是( )
①降水量增加②气温变化幅度增大③土壤退化明显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当地实现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最需要 ( )
A.积极进行退耕还湿 B.大力建设人工湿地
C.大幅减少建设用地 D.关停高耗水工业
拉鲁湿地,是世界上稀有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km2,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在95%以上。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6.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重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空气的湿度和温差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蓄洪能力,可减少拉萨市区北部山洪的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下列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中,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合理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独特的植物适度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广阔的市场,建立蔬菜和水果生产基地
18.长宁区苏州河岸升级改造,融合华政校园“思孟园”、“格致园”等校园景观风貌,新增河畔步道、风景廊道。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该河岸的改造主要发挥的是( )
A.文化教育功能 B.休闲观光功能 C.科技创新功能 D.金融贸易功能
读各种森林类型在不同坡度下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m /hm )统计表,回答下列各题。
坡度 马尾松林 阔叶林 混交林 灌木林 毛竹林 经济林
平坡 881.84 1063.88 952.54 724.13 1011.79 1167.11
缓坡 839.36 1190.42 834.80 677.76 1092.07 1158.72
斜坡 797.05 1140.70 857.60 716.26 852.49 1142.20
陡坡 695.22 1133.48 915.44 685.38 883.12 1164.80
急坡 675.82 1055.53 701.76 662.66 862.24 —
19.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最大的森林类型是( )
A.阔叶林 B.毛竹林 C.经济林 D.马尾松林
20.下列关于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能抬高地下水位,加速水循环
②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指森林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③能起到减缓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
④不同类型的森林由于树冠、根系的差异,其水源涵养的能力不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产水、食物供给、碳固持和土壤保持等产品与服务,需求则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生产的产品与服务的消费与使用。读兰州市行政区划示意图和兰州部分区县生态系统部分服务供需特征表。完成下面小题。
产水服务(m3/km2) 食物供给服务(t/km2) 碳固持服务(t/km2)
供给 需求 供给 需求 供给 需求
城关区 2442.38 53903.54 79.62 1946.84 5959.09 14446.41
安宁区 2459.80 3228.87 113.25 1693.93 5159.55 7901.30
西固区 2617.93 587.88 270.99 209.87 5220.65 1438.59
榆中县 2574.14 235.00 690.80 77.50 6086.43 575.06
永登县 2733.25 169.03 301.32 55.74 3649.31 413.64
皋兰县 2054.09 111.61 115.71 36.81 4609.20 273.12
21.下列兰州市各区县中,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最小的是( )A.城关区 B.安宁区 C.榆中县 D.西固区
22.下列关于兰州市部分区县发展措施的叙述,合理的是( )
A.水登县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B.榆中县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提高向城关区输入粮食的力度
C.城关区调整人口布局与工业结构,减轻环境压力
D.皋兰县大力开办造纸等企业,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现今在河南省分布较多。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再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3.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24.右上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读“森林的覆盖率和表面土流失程度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图中反映的是森林的哪种生态环境效应( )
A.防风固沙 B.保持水土 C.净化空气 D.平衡大气成分
26.与上图中森林的主要生态环境效应相同的是( )
A.城市园林 B.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带 C.长江上游的防护林带 D.热带沿海的红树林
安徽省淮北市是一个因皖北地区煤炭开采而设立的新兴工业城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采煤矿至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使得淮北市矿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了变化。下图为不同时段淮北市生态系统不同服务价值变化量示意图(图中数值从低到高代表服务价值的增加)。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7.在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中,产生价值最大的是(  )
A.气体调节 B.土壤更新
C.生物多样性 D.废物处理
28.据材料推测,1987-2000年淮北市(  )
A.农田面积增加 B.水体面积减少
C.林地面积增加 D.建设用地面积减少
29.2000-2007年,淮北市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进程加快 B.生态建设加强
C.大多煤矿被关停 D.实施退耕还林
自然环境按人类对它们的影响程度及它们所保存的结构形态、能量平衡,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人类改造原生环境,使之适应于人类的需要,促进了人类经济的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下列属于原生环境的是( )
A.热带种植园 B.南极洲冰原
C.我国东北平原 D.印度德干高原
31.一般说来,与原生环境相比,次生环境对人类提供的服务更多体现在( )
A.供给服务方面 B.支撑服务方面
C.文化服务方面 D.调节服务方面
二、综合题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油樟属常绿乔木,喜湿喜暖,抗虫性较强,耐寒性较差,三年即可郁闭成林。油樟叶经蒸馏冷凝可提取樟油,樟油在日化、医疗等产业中用途较大。
材料二:在某个季节,叙州区村民纷纷上山收集油樟落叶,并利用简易蒸馏器蒸煮樟叶,获取樟油蒸煮后的樟叶及山坡上的枯枝还可作为薪柴。其他季节村民可进城务工。
结合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简析叙州区在低山丘陵地区大量种植油樟的益处?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鄱阳湖是一个自然通江湖泊,也是白鹤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2016年7月中下旬开始,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比去年整整提前2个月进入枯水期,湖底变成了壮阔的草原,千年石岛“落星墩”也全部露出水面,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材料二:鄱阳湖地区水系分布图及相关最新统计资料。
河流 森林覆盖率 大中型水库 (个) 十万亩以上灌区(个)
赣江 63.6% 107 20
信江 54.3% 35 10
抚河 53.0% 18 2
饶河 67.8% 17 1
修河 64.4% 7 3
材料三:据大数据资料统计发现:自2000年以来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呈现枯水期逐步提前、枯水期水位连创新低、湖区面积缩减等现象,引发学者、媒体对湖区生态和周边生产生活的关注。为此,国内有很多学者建议在鄱阳湖入江通道最窄处建设水利枢纽工程,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则认为,在对鄱阳湖的生态功能进行科学研究及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得到充分论证之前,应暂缓枢纽工程的建设,并将无坝方案作为维持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的最优方案。
(1)分析2000年以来鄱阳湖枯水期逐步提前,水位连创新低、湖区面积不断缩减的可能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鄱阳湖面积缩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工染料出现之前,英国军服所用的染料是采自巴西以仙人掌为食的胭脂虫。为了获得更多的染料,英国从巴西西南部热带草原引种仙人掌及胭脂虫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培养(如下图)。仙人掌忌水涝,耐干旱,由于气候原因,仙人掌在新南威尔士州引种失败,但胭脂虫产业发展残留的仙人掌种子被动物带到了昆士兰州。多年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西部的仙人掌泛滥成灾。
(1)从引种仙人掌目的角度指出仙人掌的服务功能。
(2)分析澳大利亚引种仙人掌到新南威尔士州培养失败的原因。
(3)简述昆士兰州仙人掌过度繁殖的危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1.
自然环境支撑服务的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图中的湿地景观的支撑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作为生物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B项正确。湿地的支撑服务功能与防风固沙和增加海洋渔业资源无关,AD项错误。湿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蓄洪水,但图中的景观作为湿地公园,主要功能并不在于调蓄洪水,C项错误。故选B。
2.
人们利用闲暇时间来此旅游,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也可以陶冶情操、放松心情,体现了湿地的文化服务,D项正确。湿地的支撑服务功能体现在为动物提供栖息地,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相对稳定的状态,A项错误。该处湿地供人们闲暇时间旅游,供给服务是指自然环境提供自然资源,该湿地并不能体现湿地的调节服务和供给服务,BC项错误。故选D。
调节服务: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涵养水源;供给服务:提供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支撑服务:作为生物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增加土壤肥力等;文化服务:提供美丽的风景、也供人类旅游休憩,获得精神享受。
3.D
【详解】
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如果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出现问题,其他服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故答案选D。
4.B
5.D
6.C
4.
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有众多有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因此需要设立自然保护区,来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来维持环境稳定,B正确;发展生态旅游利用的是文化服务,A错误;调节生存环境属于调节服务,而不是文化服务,C错误;该地区是自然保护区,不适宜利用供给服务获取生物资源,D错误。故选B。
5.
结合上题分析,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环境稳定,属于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故选D。
6.
龙感湖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温和,但降水较少,①错误;龙感湖地区是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少,对环境影响小,②正确;除气候温和外,食物来源充足也是候鸟越冬的重要条件之一,③正确;该地区有以候鸟为食的其他动物,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供给服务: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如调节温度的波动幅度、净化空气、容纳和降解人类排放的废弃物等。
文化服务: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可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支撑服务: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是保障其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7.C
8.D
7.
土地的数量、肥力、潜力对农业生产影响重大,而影响建设用地用途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的区位,如靠近人口密集区适宜建设商业中心,C项正确。城市的建设用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用途和区位,与土地的数量和肥力无关,AB项错误。而土地的潜力是受到其肥力、耕作技术水平的综合影响,D项错误。故选C。
8.
生态退耕有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①③正确;植被覆盖率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地表水下渗增多,植物蒸腾作用增强,蒸发量增加,②错误,④正确。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土地生产潜力,亦称土地生产力,是指在现有耕作技术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各项措施下土地的最大生产能力。
9.C
10.C
11.C
9.
结合材料可知蚂蚁森林是为了减少碳排放量,这是针对全球变暖问题;该公益活动会在某个地域(主要是在我国西北地区)种下实体树,因此该公益活动主要针对的土地荒漠化问题。C对;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水土流失不是该公益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该公益活动无法针对解决大气污染问题,ABD错。故选C。
10.
森林的作用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森林的分布不同,其主要作用也不尽相同,内蒙古、甘肃一带土地荒漠化现象较为突出,在这些地区植树造林主要是为了防风固沙,C项正确。其他选项不是其主要功能,ABD错误。故选C。
11.
内蒙古、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早地区,经常选用梭梭、沙拐枣、柠条等耐旱植物作为优良的固沙植物,C项正确。橡胶树、椰子树是热带植物,澳大利亚,桉树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云南,ABD错误。故选C。
森林的主要功能以及破坏后的影响总结如下图:
12.D
13.C
12.
根据材料“七里海湿地距天津市区30千米,芦苇丛生、鸟类众多,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可推测其主要生态功能是维持生物多样性,D对。ABC都是属于湿地的功能,但不是生态功能。故答案选D。
13.
该题考察生态环境的保护,由材料可知,七里海古泻湖天然湿地面积在不断缩小,人工湿地面积海在不断增加。要将之前破坏的湿地进行修护,因此成立专门机构启动生态修复项目符合七里海古泻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的措施,C对;通过对比三年的湿地总面积可知,湿地总面积并没有增加,A错;湿地面积的变化也与自然因素有关,例如湖泊淤积,湿地面积会缩小,B错;养殖地增加会污染水源,D错。故答案选C。
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 (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14.B
15.A
14.
读图可知,该区域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小,再结合湿地的生态功能可推知该区域蒸发减少,降水量减少,①错误;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温变化幅度增大,②正确;加速土地退化,③正确;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正确。②③④正确,故选B。
15.
据图可知,该区域湿地的面积变化与农田、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呈负相关,说明当地湿地面积减少主要因为开垦耕地及建设用地占用,因此当地实现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必须因地制宜,积极进行退耕还湿,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A正确;大力减少人工湿地成本高,而且其生态功能较弱,B错误;不适合大幅减少减少建设用地,C错误;该地湿地减少的原因不是因为高耗水工业的发展,D错误。故选A。
不同类型湿地的保护措施
16.C
17.D
16.
由所学知识可知,湿地能调节局部气候,即减小温差、增加空气的湿度,增加拉萨市区空气的湿度,减小温差,②错误,ABD错误。由题意可知,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拉鲁湿地沼泽草甸覆盖率在95%以上,可为拉萨市提供较多氧气,①正确;湿地可以降解污染物、净化空气,所以拉鲁湿地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③正确;湿地有调蓄径流的作用,拉鲁湿地有蓄洪能力,可减少拉萨市区北部山洪的威胁,④正确;C正确。故选C。
17.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湿地建立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将使湿地面积缩小,可能造成环境问题,故不可取,D错误。其余选项均为湿地合理开发利用措施,ABC正确。依题意,选择错误的,故选D。
湿地的主要作用: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调节气候;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提供可利用的资源;航运;旅游。
18.B
【详解】
据材料可知,河岸升级改造,优化河岸的景观,所以是发挥河岸的休闲观光功能,B正确;没有体现文化教育功能、科技创新功能、金融贸易功能,ACD错误。所以选B。
19.C
20.B
该题考查森林的类型,涵养水源功能及差异。
19.根据表格数据,不考虑坡度差异,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最大的森林类型是经济林,C对。其它类型森林的水源涵养量较小,A、B、D错。
20.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能抬高地下水位,减缓水循环速度,①错。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指森林对降水的吸收、调节作用,②错。能起到减缓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③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由于树冠、根系的差异,其水源涵养的能力不同,④对。B对,A、C、D错。
21.C
22.C
21.
结合材料信息,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大小可以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对比来判断,读取表中数据可知,城关区和安宁区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均小于需求,所以两区的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城关区压力最大,A、B错误;西固区和榆中区各生态系统供给均大于需求,两区的生态环境压力较小,其中榆中区供给大于需求更多,所以榆中区生态环境压力最小,C正确,D错误。故选C。
22.
结合材料信息和表中数据,永登县生态环境压力较小,加快工业化进程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A错误;兰州各区县的食物总体供给大于需求,因而榆中县不要扩大粮食生产规模,B错误;城关区各项服务远小于需求,说明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严重,环境压力大,因而需要调整人口布局和工业结构,以减轻环境压力,C正确;皋兰县大力开办造纸等企业会造成森林资源破坏,D错误。故选C。
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和其他生产生活原料,还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形成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同时还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与美学享受。
23.A
24.B
试题考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3.“地下四合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A正确;这种建筑冬暖夏凉,不是当地环境,当地环境为冬季寒冷、夏季高温;由材料“现今在河南省分布较多”可知,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
24.由材料“现今在河南省分布较多”可知,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多暴雨,且降水强度大,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人民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B正确。
25.B
26.C
25.
图中反映的是森林覆盖率和表面土流失程度的关系,森林覆盖率越高表面土流失越少,说明森林有保持水土的功能,B正确。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和平衡大气成分从材料和图中无法体现,ACD错误。故选B。
26.
城市园林的主要作用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A错误。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B错误。长江上游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与上图中森林的主要生态环境效应相同,C正确。热带沿海的红树林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误。故选C。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气水净美物尘沙”: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尘:吸烟除尘。沙:防风固沙。
27.D
28.C
29.A
注意不同年份的不同图例,例如水源涵养1987-2000年数值变大,服务价值增大,2000-2007年数值变小,服务价值减小。
27.从示意图中能够直接读出各项生态系统服务所对应的价值,其中废物处理数值最大,其产生的价值最大,D正确。
28.据图可知,食物生产的服务价值显著减小,结合材料中“煤矿开采”可以推测,煤矿开采使得地表大面积下沉,形成大片荒地,致使农田面积减少,A错误;由图中水源涵养的服务价值增大可推测水体面积增加,B错误;图中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提供原材料、生物多样性等服务价值增大,推测是由退耕还林或人工造林使得林地面积增加而引起的,C正确;结合材料中“新兴工业城市”判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D错误。故选C。
29.据示意图判断,2000—2007年该市农田面积有所增加,但是林地和水体面积明显减少,结合材料中“新兴工业城市”等信息推断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占用了林地和水体用地,致使水源涵养、废物处理、提供原材料、生物多样性等服务价值显著减小,A正确,B、D错误,煤矿是否关停不明确,C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区域的生态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0.B
31.A
30.
根据材料可知,原生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低,比较四个选项可知,南极洲冰原符合题意,故选B。
31.
次生环境是人类改造原生环境而来的,主要体现在使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更多,从自然环境中获得更多食物、淡水、木材、矿产等各种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人类生存,A项与题意相符;支撑服务主要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文化服务主要指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精神享受、 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调节服务是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1)供给服务:是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2)调节服务: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3)文化服务:是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可以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4)支撑服务: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稳定状态。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服务。
32.就供给服务而言,种植油樟可以增加樟油产量,蒸煮后的樟叶及山坡上的枯枝还为农民提供了充足的生活能源;就调节服务而言,低山丘陵地区的油樟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油樟还可以抑制虫害;就文化服务而言,油樟林可以作为乡村旅游资源;就支撑服务而言,大量种植油樟可以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水循环、维护生物多样性。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调用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自然环境具有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延长产业链、支撑服务等方面,解答本题时需要结合森林资源的共性服务功能以及材料中体现的油樟的个性服务功能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据材料,村民纷纷上山收集油樟落叶,并利用简易蒸馏器蒸煮樟叶,获取樟油蒸煮后的樟叶及山坡上的枯枝还可作为薪柴,体现了种植油樟的供给服务功能;在低山丘陵地区种植游樟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还可以抑制病虫害,体现其调节服务功能;同时,油樟林可以作为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环进行开发,体现了文化服务功能;种植油樟可以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水循环、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体现其支撑服务功能。
33.(1)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①2000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年平均降水量持续偏少,水源补给量减少;②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导致入湖水量减少;③水利设施(水库)增加,拦蓄径流导致入湖水量减少;④流域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入湖的泥沙增多,导致湖面不断缩减;⑤无序人工采沙,加大了湖口和长江干流的落差,加快了湖水的下泄速度。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鄱阳湖萎缩,调节当地气候能力减弱;对长江干流径流调节能力下降;湖水自净能力下降、水质变差;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本大题以鄱阳湖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考查湖泊水量减少的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材料信息解读能力、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素养。
(1)
湖泊水量减少的原因主要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方面作答。根据常识性原理总结出湖泊蓄水量减少的自然原因(降水减少)、人为原因(工农业用水、水库建设、植被破坏、泥沙淤积、人工无序采沙等)等进行合理分析。自然原因方面,2000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年平均降水量持续偏少,水源补给量减少。人为原因方面:随着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导致入湖水量减少;鄱阳湖流域的河流上,水利设施的大量增建,拦蓄径流,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流域内植被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入湖的泥沙增多,导致湖面不断缩减;此外,人工采沙,不加节制,加大了湖口和长江干流的落差,加快了湖水的外泄速度。
(2)
首先明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基本内涵,然后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湖泊萎缩的不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内涵是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鄱阳湖萎缩,调节当地气候的能力减弱;对长江干流径流的调节能力下降;湖水自净能力下降,水质变差;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34.(1)供给服务功能。
(2)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丰富,仙人掌易腐烂,不能正常生长;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冬季气温较低,仙人掌易受冻害。
(3)占据草地、牧场,影响畜牧业发展;占据耕地,造成农业减产;挤占其他生物生存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生态失衡。
本题以澳大利亚仙人掌为材料,涉及自然环境功能、农业区位因素以及生态问题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根据材料信息“在人工染料出现之前……东南部培养”可知,引种仙人掌主要是为了给胭脂虫提供食物,饲养胭脂虫,体现了仙人掌的供给服务功能。
(2)
由新南威尔士州的地理位置可知,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丰富,仙人掌忌水涝,耐干旱,湿润气候使得仙人掌易腐烂,不能正常生长;仙人掌是热带作物,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纬度位置较高,冬季气温较低,仙人掌易受冻害。
(3)
仙人掌占据原有的草地、牧场等,导致当地牧草产量降低,影响畜牧业发展;占据耕地,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农业产量减产;挤占其他生物生存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环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