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18 17:4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选题
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的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樟树对干旱环境反映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
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②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④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径流
4.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5.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
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
7.生物土壤结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增加大气降水 B.增强地面蒸发 C.减小昼夜温差 D.减少风蚀水蚀
2015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15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这是由强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共同造成的。下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过程中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小面小题。
8.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过程中,太平洋东部水圈的显著变化是( )
A.秘鲁沿岸表层海水流向受到影响 B.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C.冷海水上泛增强 D.营养物质增多
9.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反映了( )
A.水圈的变化导致大气圈的变化 B.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C.南半球赤道附近东南信风增强 D.厄尔尼诺现象直接导致全球变暖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为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4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覆盖率上升 B.年降水量增加
C.河流流量增加 D.河流含沙量增加
11.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不属于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是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B.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C.陆地上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D.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特征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万多公顷盐碱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水分蒸发 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 ③实现自流引水 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
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湾及河口泥滩上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滨海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具有发达的根系和强耐盐性。涨潮时,大片红树林会被海水淹没,成为鱼、虾、蟹、贝类等生长繁殖的庇护所;等到海水退去,红树林又会成为各种鸟类觅食的天堂。目前红树林正在遭受人类的破坏。下图示意红树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目前,全球红树林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有( )
①填海造陆②海水养殖③旱情严重④降水增多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16.保护红树林可维护生态安全,主要是因为红树林具有( )
A.防风固沙,防御风灾、旱灾的功能 B.进行光合作用,固碳储碳的功能
C.繁育生命,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D.依靠根系,保护海岸的功能
湖南省张家界砂岩峰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读“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7.塑造图中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冰川沉积 C.流水侵蚀 D.风力沉积
18.若图中山体的岩石转化为岩浆,最终经过的地质作用是( )
A.外力作用 B.冷却凝固 C.地壳运动 D.重熔再生
19.图示景观是气候、水文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单一性 D.区域性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1.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浙江的长兴十里古银杏长廊,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游玩的好时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银杏林属于(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3.影响银杏树叶由绿变黄的时间往南推迟的因素可能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24.福建省福州市别称“榕城”,“独木成林”而闻名的榕树在福州种植普遍,然而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所吹倒。据此推测榕树树冠和树根的特点是( )
A.树冠广展,树根深 B.树冠广展、树根浅 C.树冠扁窄、树根浅 D.树冠扁窄、树根深
长白山的山地苔原带是北极苔原的“残留片段”,位于海拔2000~2500m之间,主要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容易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 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 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26.草本植被入侵后导致当地( )
A.生物量增加 B.生物耗水量增加 C.土壤水分降低 D.土壤肥力降低
27.从苔原物种相似性来看,我国下列哪个地区和长白山有较大的相似性( )
A.冈底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泰山 D.横断山
额尔古纳河在呼伦湖下游,达兰鄂罗木河(下图中P河段)把二者连接起来,且达兰鄂罗木河是呼伦湖唯一的外泄通道,在枯水时期额尔古纳河会倒灌入呼伦湖。额尔古纳河流域年降水量约300m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额尔古纳河( )
A.为咸水河 B.一年有两个汛期 C.无结冰期 D.水量春季大于夏季
29.导致额尔古纳河河水倒灌入呼伦湖的主要原因是( )
A.额尔古纳河下游支流众多 B.呼伦湖周边沼泽蓄水量小
C.额尔古纳河河床北高南低 D.呼伦湖地势低于额尔古纳河
30.呼伦湖湖水( )
A.始终是淡水 B.盐度处于变化之中 C.始终是咸水 D.处于不断变咸过程中
索科特拉岛在过去的600或700万年间,一直被非洲大陆孤立在外。岛上生活着700多种极其罕见的动植物,其中右图植物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株高2米,茎直立,肉质,较粗,表皮光滑褐绿色,茎基部膨大呈近球形,表皮灰色。叶互生,着生于分枝顶端,叶柄短,革质。下左图为索科特拉岛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植物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31.据右图推断,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旱雨季分明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32.该岛稀有生物品种多的地理条件是(  )
A.纬度低地形复杂 B.构造运动强烈
C.与大陆隔绝时间长 D.气候复杂多样
植被覆盖度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华北地区生态区可划分为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图a示意华北地区的三类生态区分布,图b示意植被生长期内华北地区三类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3.图a中代表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的分别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乙、丙、甲 D.丙、乙、甲
34.与其他生态区相比,图b中Ⅰ曲线代表的生态区突出的气候特征有( )
A.年太阳辐射量多 B.年降水量多
C.年平均风力小 D.积温高
35.与Ⅰ、Ⅲ曲线相比,Ⅱ曲线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
A.草场过度放牧 B.作物成熟收割
C.副高逐渐北移 D.夏季降水增加
二、综合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洪水调蓄湖泊之一,也是悬移质泥沙的的集散地。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影响鄱阳湖泥沙和水量的吞吐平衡。图左为鄱阳湖及周边区域简图,图右为1955年以来鄱阳湖出湖泥沙的时间变化特征。
(1)说出鄱阳湖泥沙的主要来源。
(2)三峡水库修建后,7-9月鄱阳湖出湖泥沙量发生明显变化,请分析原因。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泥沙淤积对鄱阳湖自然环境的影响。
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指出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并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该地形特征的成因。
(2)分析图示区域西北部地形对该段金沙江的影响。
(3)说明地形对图示金沙江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如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试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
1.从图中看樟树液流量白天高,晴天流量大于阴天,阴天大于雨天,可知液流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夏季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的生长速度快,输送较快,因此液流量最大的为夏季,B正确。
2.由材料可知樟树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水分蒸发主要通过叶子,树干脱皮不会抑制水分,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根系向下生长,以增加地下水吸收,C正确。
3.C
4.B
5.B
3.由图分析可知,①圈层是水圈,②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进入大气圈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故C项正确。
4.由图分析可知,④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进入河流或其他水域,故B项正确;矿物质进入水圈与沉积作用无关,故A项错误;风化、侵蚀的产物需经过搬运才能进入水圈,故C项错误;变质作用与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水圈无关,故D项错误。
5.地球四大圈层中,岩石圈分布于最底部,大气圈分布于最上层,水圈分布于两者之间,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四大圈层相互渗透,故B项正确,A项错误;③圈层是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故C项错误;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故D项错误。
6.D
7.D
6.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真菌等生物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D对。有机质增加,生物多样性会变化,A错。放牧、旅游和火烧等高强度的活动会导致结皮减少甚至消失,故演化过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错。形成过程会改变周围的微环境,不是破坏原生生态环境,C错。
7.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提高生态系统抵御风水侵蚀的能力, 显著降低风和水等对土壤的侵蚀,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减少风蚀水蚀,D对。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主要是对土壤的影响,对大气降水、地面蒸发、昼夜温差作用不大,A、B、C错。
8.A
9.B
8.
根据图文材料及相关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东部水圈的主要变化为秘鲁沿岸表层海水流向受到影响,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A正确;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沿岸表层海水流向受到影响,海水明显变暖,表层海水的温度升高,B错;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冷海水上泛减弱,C错;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圈的表层海水的温度升高,冷海水上泛减弱,营养物质减少,D错。故本题选A项。
9.
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圈的变化导致水圈的变化,水圈的变化导致生物圈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的各个圈层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故A项错误、B项正确;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半球赤道附近东南信风减弱,C项错误;全球变暖不是由厄尔尼诺现象直接导致的,D项错误。故选B项。
厄尔尼诺的形成及其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太平洋赤道两侧盛行稳定强劲的东南信风,它将温暖的表层海水吹离南美沿岸,在南美西沿岸形成秘鲁寒流。但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东部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西太平洋沿岸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造成南美西部太平洋海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升高,使得当地冷水鱼类因不适应温暖海域的环境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10.A
11.B
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10.读图可知,近十几年来,该河流的含沙量下降,洪峰减小且出现时间推迟,可能是由于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A正确,D错;年降水量变化不大,B错;河流的流量变化不大,C错。所以选A。
11.该河流的含沙量下降,洪峰减小且出现时间推迟,可能是由于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或者流域水库面积增加,使得土壤侵蚀减少或泥沙在库区沉积,同时植被或水库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加强使得洪峰下降且出现时间滞后,B正确;耕地面积增加或灌溉面积增加,会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增大,①④错误。所以选B。
1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表述的内容都属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知ABD不符合题意。陆地上是不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的且这是差异性的表现,可知C项的内容不属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C符合题意。故选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13.D
14.C
本题旨在考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3.该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结合图示引水渠道穿越山区,采用隧洞的形式可分段施工,减小工程量,且利于保持工程从高处向低处引水,可自流,D对。而该地区位于我国半湿润地区,故减少蒸发和增加雨水补给不是主要目的,其余选项排除。
14.结合渭河的地理位置判断,该山脉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故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故D项正确。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题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C,其余选项排除。
15.C
16.C
15.
根据材料“目前红树林正遭受人类破坏”可知,全球红树林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选项中,填海造陆、海水养殖都是人为原因,旱情严重、降水增多是自然原因,所以①②正确,选择C。排除A、B、D选项。
16.
根据材料“涨潮时···各种鸟类觅食的天堂”可知,保护红树林可维护生态安全,主要是因为红树林具有繁育生命、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选项C正确。排除A、B、D选项。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7.C
18.D
19.A
17.
由图文可知,该地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塑造图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C正确。海浪侵蚀作用一般在石质海岸分布明显,A错误。冰川沉积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B正确。风力沉积一般形成沙丘,D错误。故选C。
18.
岩石要转化为岩浆最终经过重熔再生才能形成,D正确。外力作用一般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使地表趋于平缓,但不会使岩石转化为岩浆,A错误。冷却凝固作用会形成岩浆岩,B错误。地壳运动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体现,使地球表面变的高低不平,也不会使岩石转化为岩浆,C错误。故选D。
19.
图示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具有温暖湿润,夏季降水丰富等特点,以及受其影响的其他地理要素,正是由于这些条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会形成峰林地貌景观,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正确。差异性是指全球陆地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它的不同地区,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性,与题目描述不符合,B错误。自然地理环境的单一性无此种说法,C错误。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通过区域之间的对比才能体现出来,D错误。故选A。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四、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0.B
21.B
20.
读图可知,地面蒸发的水汽多,空气湿度才增大,①是地面蒸发的水汽增多。最高温度降低,气温变幅减小,根据箭头方向对应②。蒸腾作用加强,降水增加,封湿度增大,对应③。故选B。
21.
在灌溉影响下,该系统各个要素统一演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特征,B正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组合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该图体现不出地理环境差异性,A错误。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功能的特征,即在人类活动作用下,若环境结构所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的限度,环境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该图体现不出相对稳定性,C错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不是无穷的,且该图体现不出,D错误。故选B。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2.C
23.A
24.B
22.
从材料和银杏叶的叶片图可知,银杏叶属于阔叶林。“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且从图片中可以观察出有大量落叶,颜色变化明显,所以银杏林属于落叶阔叶林,C正确;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有热带气候分布的云南等地,北京,浙江等地都没有热带雨林的分布,与题意不符,且热带雨林叶片不会出现颜色的明显变化,A错误;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典型植被,树叶更替颜色变化不明显,B错误;针叶林是亚寒带气候区的植被,一般分布在气候较为寒冷地区,树叶多为针状,D错误。故本题选C。
23.
由材料可知,北京、浙江、云南纬度依次变低,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充足,气温越高,银杏叶变黄的时间越晚,所以影响因素为热量,A正确;影响银杏树叶变黄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地形、水分、光照没有必然关系,BCD错误。故本题选A。
24.
根据材料可知榕树“独木成林”,说明榕树的树冠广展;“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所吹倒”,说明榕树树根比较浅,容易被大风吹倒,B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
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如影响落叶阔叶林树叶变黄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当秋季温度降低,落叶林的树叶变黄并发生下落现象。植株的形态和根系与风和土壤等因素有关系。
25.B
26.D
27.C
该题组以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5.
根据材料信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重度入侵在海拔较低处,坡度在30-35 处草本植物重度入侵,故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选B。
26.
结合材料信息,无入侵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随入侵增多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降低,故草本植被入侵后导致当地土壤肥力降低,D正确;草本植被入侵后,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生物量没有增加,故生物耗水量没有增加,土壤水分不会降低,A、B、C错误。选D。
27.
据材料中可知长白山的山地苔原带是北极苔原的“残留片段”,所以应该是第四纪冰川南迁的北极苔原,根据其所处纬度,可知阿尔泰山应该有相似的物种,故答案选C。
28.B
29.D
30.B
28.
大兴安岭西坡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降雪较多,积雪多,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该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形成夏汛。故B选项正确。额尔古纳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为积雪融水及降水补给,为淡水河,A错误;额尔古纳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有结冰期,C错误;河流的水量夏季大于春季,D错误。故选B。
29.
下游支流多是客观现实,但不是造成洪水倒灌入湖的主要原因,A错误;沼泽蓄水能力的高低不是影响洪水倒灌的因素,B错误;由于呼伦湖地势低﹐枯水期水位低,水面低于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水便倒灌入呼伦湖,而不是由于河床的原因,C错误,D正确。故选D。
30.
由图可知,呼伦湖是可以外流的,因此断定为咸水湖是错误的;由该地区会遭遇河水倒灌入湖可知,该湖流出的河口地势十分低洼,在某些年份会出现湖口水位低,湖水难以流出,湖水变咸;某些年份当湖区汇水多时,出湖口水位高,将湖内盐分带出,盐度降低。综上分析,B选项正确。
东北河流的汛期一年有两次:春汛和夏汛,春季由于上年冬季的积雪融水,常常会引起春汛;夏季,有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降水,但由于东北纬度较高,大陆性显著,虽然降水量不大,但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会引发洪灾。
31.D
32.C
31.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岛上植物有瓶状茎、叶柄短、革质等特点,这些特征是植物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气候进化的结果,反映了该岛气候干旱,高温干燥。所以选D。
32.读材料可知:“索科特拉岛在过去的600或700万年间,一直被非洲大陆孤立在外。” 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其拥有很多特有动植物,其余选项不是物种独特的原因。所以选C。
33.C
34.A
35.B
33.图a中甲类生态区位于华北地区的平原地区,开发利用率高,以耕地为主,甲应为农业生态区;图a中乙类生态区位于华北地区西部,北部和山东半岛,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森林分布广,应代表森林生态区;图a中丙类生态区分布在华北地区西北角,临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由森林生态区过渡到草原生态区,丙为对应丙草原生态区。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34.读图b可知,曲线Ⅱ在6月份形成次低值区,按照植被生长的规律,夏季应该是植被茂盛时期,因此曲线Ⅱ不应表示森林生态区和草原生态区,6月份是华北地区农作物(小麦)收获季节,此时农田中植被覆盖度较低,因此曲线Ⅱ是农业生态区;在冬春季节中,草类植被凋枯,草原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低,而森林植被落叶后还有树枝存在,其植被覆盖度相对较大,图中显示,曲线Ⅰ代表的生态区的植被覆盖度在冬春季节低于曲线Ⅲ代表的生态区,所以曲线Ⅰ代表草原生态区、曲线Ⅲ代表森林生态区。而草原生态区因为地处半干旱区,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年太阳辐射量多,A符合题意、排除B;图中显示,草原生态区处于华北地区西北部,距冬季风的源头近,年平均风力较大,排除C;与华北地区农业生态区和大部分森林生态区相比,草原生态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即≥10℃的积温低,排除D。故选A。
35.读图可知,与图中Ⅰ、Ⅲ曲线相比,Ⅱ曲线变化趋势明显不同是6月份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形成低值区。上题判断可知,曲线Ⅱ代表农业生态区,6月份是华北地区农作物(小麦)收获季节,此时农田中植被覆盖度较低,因此作物成熟收割是导致Ⅱ曲线变化趋势与Ⅰ、Ⅲ曲线明显不同的原因,B符合题意;曲线Ⅱ代表农业生态区,草场过度放牧不会影响Ⅱ曲线变化趋势,排除A;6月份,副高逐渐北移,雨季仍在南方地区,没有明显改变华北地区降水量,不会造成农业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出现低值区,排除C;如果夏季降水增加,当地水分条件改善,农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和森林生态区的植被或作物生长都会更加茂盛,不会导致变化趋势不同,排除D。故选B。
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物(包括叶、茎、枝等)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植被覆盖度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它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也随着环境的变迁而变化。植被覆盖度常用于研究植被变化 、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等领域。
36.(1)入湖河流携带泥沙、长江倒灌挟带泥沙、湖岸侵蚀崩塌。
(2)三峡水库运行后,由于泥沙在库区淤积,导致下游河道含沙量减小,每年7—9月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导致长江中下游水位下降;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倒灌消弱,长江进入鄱阳湖水量减少,入湖泥沙量减少,出湖泥沙增多。
(3)鄱阳湖泥沙淤积降低湖区调蓄能力,汛期抬高洪水水位,洪水威胁增大;枯水期形成湖滨沙丘,出现风沙危害,影响局地小气候;湖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育受影响,生物多样性下降;湖床淤积抬高,湖泊水域面积减小,环境调节能力下降;增加湖区周边土地面积。
本大题以鄱阳湖为背景材料,涉及鄱阳湖泥沙的主要来源、三峡水库修建后7-9月鄱阳湖出湖泥沙量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泥沙淤积对鄱阳湖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众多河流注入鄱阳湖,河流携带泥沙入湖;长江处于丰水期时,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长江水携带泥沙倒灌入湖;受流水的侵蚀作用,湖岸崩塌,泥沙入湖。
(2)
读图可知,2001—2010年鄱阳湖出湖泥沙量总体小于1955—1970年,出湖泥沙量年内变化减少。由材料可知,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三峡水库的运行,截留住部分长江水量和泥沙,泥沙在库区淤积,导致下游输沙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小,每年7—9月由于上游三峡水库蓄水,导致长江中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水位高差减小,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倒灌作用消弱,长江进入鄱阳湖水量减少,入湖泥沙量减少,出湖泥沙增多。
(3)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联系。鄱阳湖泥沙淤积,会增加湖区周边土地面积;鄱阳湖泥沙淤积,湖床抬高,湖泊水域面积减小,对环境的调节能力下降;泥沙淤积会使湖区调蓄能力降低,汛期时洪水水位会被抬高,洪水威胁增大;由于泥沙淤积,枯水期湖水水位降低,形成湖滨沙丘,出现风沙危害,影响局地小气候;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湖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育,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7.(1)地形特征:山高谷深,南北纵列分布。
成因: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该地区构造运动活跃;地壳隆起抬升,或断裂上升,形成高山;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速度快,流水侵蚀强,沟谷发育。
(2)此段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此段地势北高南低,河流自北向南流;此段高山峡谷,流域面积较小。
(3)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谷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并在山谷的上空积聚下沉,加剧了河谷底部的干热环境的形成。
本题以金沙江云南段区域图为背景设置问题,涉及地貌的成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知识点,综合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
根据经纬度位置、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数值的分布可以确定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及其形成原因。该地位于横断山区,其特征是山高谷深,落差大;据图可知,该地的河流总体自北向南流,且山河相间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呈南北走向。形成原因是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构造运动活跃;岩层受挤压发生褶皱隆起,形成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快,流水下切侵蚀能力强,形成深切的河谷。
(2)
读图分析,图示区域西北部地势北高南低,金沙江自北向南流;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山高谷深,不利于两岸支流发育,支流较少,流域面积小。
(3)
读图分析,该区域位于横断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但当地因山高谷深,盛行风越过山岭,在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谷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导致河谷气温高,蒸发旺盛;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导致河谷降水少;由山谷风的形成原理可知,白天山坡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在山谷的上空积聚下沉,进一步加剧了河谷底部的干热程度。
38.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本题考查了地形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
这些特征的变化都是“山脉隆起”导致的,因此要抓住“山脉隆起”分析对里海的影响,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隔断了里海与地中海,使里海变为湖泊;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隆起使流域面积减小,水量较少,无法与地中海进行水体交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山脉阻挡西风,使得处于背风坡的里海降水减少,变得更加干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