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设计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注重课前的复习铺垫,为学生探究新知准备条件。 有效地复习能使学生通过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本教学设计安排了两项复习内容:一是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再加两位数;二是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通过复习,再现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过程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规律,为学生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准备了条件。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谓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教学设计在各个环节让学生先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自主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然后在合作交流中生成对算理的理解和对计算方法的掌握,这样的设计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课件出示口算题。 12×10+18= 21×20+25= 32×10+24= 14×10+31= 2.课件出示笔算题。 35×9= 47×8= 26×7= 58×4= 引导学生回顾,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1.明确运算顺序,交流口算题的得数。 2.在练习本上进行笔算,回顾乘的顺序和算理,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算一算。 23×10= 45×20= 36×20= 16×30= 28×40= 62×40= 74×10= 44×20=
二、迁移类推,探究新知。(20分钟) 1.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列出算式。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算法算出得数。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汇报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 4.组织学生对黑板上的算法进行讨论。 (1)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计算过程是否合理? (3)哪种算法更简便实用? 5.组织学生探究用竖式进行计算。 6.展示学生的竖式,组织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并明确竖式的书写方法。 7.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1.读题,理解题意,列出正确的算式:14×12或12×14。 2.独立思考,尝试自己算出得数,把自己的算法写在练习本上。 3.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计算方法: (1)加法:=168 =168 (2)连乘:12×2×7=168 14×2×6=168 14×3×4=168 (3)拆数:14×10+14×2=168 12×10+12×4=168 4.对黑板上的算法进行观察、对比,通过比较发现:因为出现了整十数,所以拆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5.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进行竖式计算,并尝试自己在练习本上进行笔算。 6.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及其算理。 7.归纳总结算法: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估一估。 (1)小李平均每分钟打61个字,他18分钟能打( )个字。 (2)明明走一步的距离是47厘米,他走21步的距离大约是( )厘米。 3.填一填。 (1)聪聪文化用品商店今天卖出32个笔袋,每个笔袋的价钱是13元。 一共卖了( )元。 (2)笔算42×13时,应先用( )个位上的数去乘( )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 )的( )位对齐;再用( )十位上的数去乘( )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 )的( )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
三、巩固应用,检验学习效果。(1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46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2.这道题做得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正? 1.独立用竖式算出得数。 2.全班讨论,交流算式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算法。 4.选一选。 (1)用竖式计算21×23时,乘数23十位上的2乘21得( )。 A.42 B.420 C.63 (2)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乘积是( )。 A.990 B.1089 C.189
四、全课总结。(5分钟) 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的算法。 2.布置课后作业。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