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学科:语文
章节:必修三 第二单元
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涵义解说】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高望远、凭吊古迹,咏叹史实,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达到感慨兴衰,借古讽今等目的。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内容情感】
(1)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3)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4)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5)忧国伤时,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鉴赏咏史怀古诗三步骤
(一)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领悟感情:
(1)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4)忧国伤时,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三)分析技巧:为表达此种情感,诗人用了什么方法?
马 嵬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之变
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下令缢死杨贵妃,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一、弄清史实
弄清史实,是指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
二、体悟感情
主旨探究:
对杨贵妃马嵬之死,当时的文人交口称颂。把唐明皇说成爱江山舍美人的“圣明天子”,把倾国之罪归于“女祸”杨贵妃。李商隐针对这一片荒谬鼓噪,据实评论,将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把唐明皇迷恋女色、荒废朝政、贪图享受的历史事实和虚伪自私的面目,向世人毫发毕露地揭示出来。
颔 联:对比今昔之闻
颈 联:对比今昔之情
尾 联:对比帝民之果
对比的作用: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修辞格, 通过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突出被表现事 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写作 (一)对比
手法
本诗特点
讽意至深:
1、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
2、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3、结尾通过反问深化议题。
用笔至细:
1、倒叙的方法
2、措辞的委婉
3、立意的含蓄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直击高考 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