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1 《师说》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1 《师说》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9 00:0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韩 愈
三个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唐宋八大家
韩 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 洵 苏 轼 苏 辙 王安石 曾 巩
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这类文体。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抗颜:端正容颜。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
指点使眼色,拉扯示意,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他。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
——《师说》
掌握下列红色字读音
句读 ( ) 或不焉 ( )
经传( ) 近谀( )
老聃( ) 传道( )
李蟠( ) 苌弘 ( )
无长( ) 择师而教之( )
不耻相师( )
dòu
fǒu
zhuàn

dān
chuán
pán
cháng
zhǎng
jiāo
xiāng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通假字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字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学校教育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普通人 今:很多人
4.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合成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
不拘于时
4.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1.名词,老师
2.动词,学习
3.意动用法,以……为师
4.动词,从师
5.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现象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师道也
3.道相似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1.吾从而师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填然鼓之
6.蚓无爪牙之利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代词,他
2.指示代词,这些,这类
3.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4.宾语前置标志。
5.音节衬字
6.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动词,到、往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其皆出于此乎
4.其可怪也欤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1.指示代词,那些
2.代词,他们的
3.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4.加重语气
5.自己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不拘于时,学于余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对于

被;向
问题
探究
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赠给自己的学生李蟠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作《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三、古人的从师之道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圣人无常师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择师的原则是什么?(用原文话回答)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贤于弟子
五、当时的社会从师风气怎么样?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正反对比论证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2
3
今众人
古圣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愚益愚”
“圣益圣”
择师而教之
耻师
小 学
大 遗
不耻相师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批判
小结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道理论证)
第二段:论证中心论点(对比论证)
第三段:论证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和目的。
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为何从师(“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态度(“生乎吾前”)——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从师,今之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缘由。
归纳小结
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
◆ 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 。
◆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
拓展延伸
除李蟠外,韩愈此文还送给哪些人的?
耻学于师的士大夫阶层
不尊重老师的现代人
作业
1.背诵全文。
2.这篇文章,作者批判的锋芒直指那些以“士大夫”为代表的耻学于师的人。但通篇文章并没有出现“批判”等这样的字眼,我们怎样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疾心痛首、批判之情呢?
3.欣赏视频资料:品读韩愈《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