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表格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表格式)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6-18 21:1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6.3密度 时间
体 验 性 要 求 目 标 经历 反应 领悟 1、以探究活动和接受式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先经历探究学习过程,再通过接受教师的讲解的同时积极参与观察、理解、猜想、检验、联想等学习过程感悟磁体的性质。 2、设置学习情境,加强对磁体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知 识 技 能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
器材准备 器材:海绵、天平、大小不等的金属块
学 与 教 的 设 计 器材准备,学生活动
一、课题引入 从生活情境到物理情境——概念的引入 师:展示两张照片。一张是所有班级的学生在操场上做早操的情景,一张是少数班级的学生在操场上上体育课的情景。比较学生分布的疏密程度。 生:发现学生的分布有疏密程度的不同。 师:出示两个物体。一个是厨房里用来清洁餐具的长方体海绵块,一个是实验室里经常用到的长方体木块。比较物质分布的疏密程度。 生:发现物质的分布也有疏密程度的不同。 师:体积都是10cm3的实心铜柱和实心铁柱,谁的物质分布更密集? 对初学者来说,在形成某个概念的初始阶段,教师应该以日常生活中能够反映概念本质的那些最为朴素的、直观的经验事实为基础,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运用原认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从物理情境到方法归纳——概念的建立 师:体积都是10cm3的实心铜柱和实心铁柱,谁的物质分布更密集?并说明理由。 生:需要比较它们的质量。 师:用已经调节好平衡的托盘天平比较铜柱和铁柱的质量大小。 生:铜柱的物质分布更密集。铜柱和铁柱体积相同,但铜柱的质量大。这就说明在相同体积内铜柱所含物质更多。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比较方法?请你归纳一下。 生:相同体积比质量,质量越大,物质分布更密集。 师:质量都是100g的水和酒精,谁的物质分布更密集?并说明理由。 生:需要比较它们的体积。 师:先用天平和烧杯称取100g的水和酒精,然后用量筒测出它们的体积。 生:水的物质分布更密集。水和酒精质量相同说明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一样的,但水的体积小。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比较方法?请你归纳一下。 生:相同质量比体积,体积越小,物质分布越密集。 师:实心物体A的体积为100cm3,质量为790g;实心物体B的体积为10cm3,质量为89g。谁的物质分布更密集?并说明比较方法。 生1:B的物质分布更密集。比较它们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相同体积质量越大,表示物质分布更密集。 生2:B的物质分布更密集。比较它们体积与质量的比值(),比值越小说明相同质量体积越小,表示物质分布更密集。 师:两位同学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求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利用除法将物体的体积变成一样,即选择同样的体积作为比较疏密程度的标准;求体积与质量的比值,就是利用除法将物体的质量变成一样,即选择同样的质量作为比较疏密程度的标准。所以说,两种方法的本质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物理上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物质分布的疏密程度。这是因为:越大,物质分布越密集;越小,物质分布越密集。也就是说,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物质分布的疏密程度更符合人们正常的思维习惯。 至此,学生已经比较清晰地知道,为什么要把质量与体积相比。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形式与密度公式“”也水到渠成地初步建立了联系。显然,学生已成功地初步建立起密度的概念。但是,到目前为止,只能说采用比值的方法可以比较物质的疏密程度,还不能说明该比值就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要得出该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一结论,还必须经历下一步的实验探究过程。 从方法归纳到实验探究——概念的确立 师:我们已经知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越大,表示物质分布越密集,那么是否存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定值的情况呢?也就是说,是否存在物质分布的疏密程度保持不变的情况呢?可以举例说明。 生1:一滴水、一杯水、一桶水。 生2:一块橡皮、两块橡皮、三块橡皮。 生3:一枚1元硬币、两枚1元硬币、三枚1元硬币。 师:橡皮和1元硬币相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吗? 生:不同吧? 师:如何证明? 生:实验验证。分组实验, 3组测橡皮,3组测1元硬币,3组测段状胡萝卜,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每组只需完成1个实验。 师:将各组数据汇总,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生: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或是一个定值);不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师: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由什么决定? 生:由物质的种类决定。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同种物质,比值()相同,物质分布的疏密程度相同;不同种物质,比值()不同,物质分布的疏密程度不同。由此可见,比值() 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是“物质分布的疏密程度”。在物理上,就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为“物质的密度”,简称“密度”,即。同学们,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有关系吗? 生: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比值()相同,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从实验探究到联系生活——概念的深化 师:澳门的总人口约为60万,地区占地面积约为30 km2;香港的总人口约为710万,地区占地面积约为1100km2。比较两个地区的人口密度的大小。 生:人口密度就是总人口与地区占地面积的比值。通过计算可以发现,澳门的人口密度更大。 比值定义法有着广泛的日常经验基础。这一环节就是要联系学生最朴素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丰满学生对比值定义法的认识,真正提升其科学素养。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了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三、巩固 拓展 提高 四、课堂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投影:图片 投影: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