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1课时 灭火的原理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鲁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学习目标
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改善了人类生活的品质,促进了工业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火”也是一把双刃剑,怎样发挥他的优势,让它为人类服务,又怎样避免它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呢?
导入新知
给大家一堆木柴,再给大家一根火柴,你能将他点燃吗?
新知一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探究新知
1. 燃烧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 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 燃烧条件的常见探究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
特别提醒
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
2.着火点是使可燃物燃烧需达到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2021·广州] 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比①③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接触氧气
B. 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可燃物
C. 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 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代替白磷,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C
例1
教你一招
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进行。
1. 可燃物,像木炭、纸等是可燃物,石头、玻璃等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2. 与氧气接触;
3.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新知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当突然发生火灾时,我们应该怎样灭火呢?
1. 灭火的原理
灭火的根本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破坏燃烧的任意一个
条件就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灭火原理
满足其一
移走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隔绝氧气(或空气)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要点提示
1.灭火只需要破坏燃烧的任一个条件即可。
2.灭火原理中用到“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注意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很多火灾用水来灭火,但不是所有的火都可以用水来灭。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隔绝空气。
灭火原理 灭火方法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1. 森林着火时开辟隔离带
2. 液化气起火,关阀门
3. 仓库着火,搬走仓库内可燃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1. 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2. 盖上灯帽熄灭酒精灯
3. 实验台上酒精失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1. 消防员用水枪灭火
2. 用嘴吹灭蜡烛
2. 常见的灭火方法
3. 特殊燃料着火要用特殊方法扑灭。
如电器设备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采取灭火措施;酒精、
油类、活泼金属等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可用干粉灭火器、
四氯化碳灭火器等扑灭;一些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着火,一般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2021·东营]下列有关灭火的知识,错误的是( )
C
选项 情景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A 酒精洒在桌上起火 用湿抹布覆盖 隔绝氧气
B 炒菜时油锅着火 用锅盖盖灭 隔绝氧气
C 楼房着火 用水浇灭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森林着火 开辟隔离带 隔绝可燃物
例2
易错警示
破坏燃烧的任一个条件就可达到灭火的效果,但是采取措施时应分情况而论, 如:油、气类着火不能用水来灭火;电器、电线类的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改编·绵阳] 人们常在可燃性建筑材料中添加
阻燃剂以防止火灾发生。Mg(OH)2 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在380 ℃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Mg(OH)2 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Mg(OH)2 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 Mg(OH)2 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 MgCO3 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也可作阻燃剂
A
例3
知识拓展
着火点与可燃物的种类、状态以及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某物质在一定状态、形状或一定条件下的着火点是一定的,一般只能升高或降低温度,但不能升高或降低正在燃烧的物质的着火点。
[中考·北部湾] 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 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 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 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 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时,立即拨打119 火警电话
D. 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
A
例4
教你一招
火灾现场处理方法常有以下几种:
1. 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2. 通道出口,畅通无阻。
3. 扑灭小火,惠及他人。
4. 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
5. 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6. 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7. 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8. 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9. 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10.缓晃轻抛,寻求援助。
11.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12.火警119,牢记在心中。
[中考·北京] 用如图5 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 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
比白磷的高
C. 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 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D
例5
试题解析
①燃烧 ,说明白磷是可燃物,A正确;对比①③,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 ,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B正确;对比②③,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C正确;④未燃烧 ,不能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煤的着火点,D错误。
[中考·滨州]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 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 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 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例6
试题解析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