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2课时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鲁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1. 促进燃烧的方法;
2. 爆炸.
学习目标
生活中很多时候,当我们把一些物质点然后,需要它燃烧的更加猛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呢?
导入新知
新知一 促进燃烧的方法
大家来观察右边这幅漫画,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图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用一把扇子来扇风呢?
探究新知
1. 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
(1)一氧化碳的产生:在氧气供给充足时,碳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若氧气供给不足,碳燃烧的产物是一氧化碳:2C+O2(不充足)=====2CO。
在高温下,炽热的碳可使二氧化碳转化成一氧化碳:C+CO2 =====2CO。
高温
点燃
(2)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
一氧化碳随呼吸进入血液,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中毒。
拓展延伸
1.冬天生炭火盆取暖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2.若家里出现煤气泄漏时,应开窗通风,关闭阀门,不能点火,不能开灯,不能在室内拨打手机。检查管道是否泄漏时,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打火机等,可用肥皂水。
在工业上,下列增大燃料利用率的做法中,与燃料的充分燃烧无关的是( )
A. 把煤炭磨成粉状进行燃烧
B. 把柴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
C. 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的供给
D. 给锅炉的外壳装隔热层,减少热量散失
D
例1
知识拓展
做饭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其实是燃料不充分燃烧的结果,可通过调节灶具如加大进风口,增大氧气量,使其充分燃烧,或减小进气量。
[中考·株洲,新情景应用题] 株洲晚报报道:
“因厨房窗户紧闭,4 名年轻人深夜煤气中毒,幸好被及时抢救,均脱离危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CO2
B. 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C. 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应紧闭门窗
D. 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B
例2
知识拓展
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若出现CO泄漏,人们无法感知,因此煤气厂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以便帮助人们及时察觉煤气泄漏。
新知二 爆炸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火灾的现场经常伴随着爆炸的危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 爆炸的发生 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
在有限空间内遇明火剧烈燃烧引起。
2. 条件 (1)可燃性气体或粉尘;
(2)空气或氧气;
(3)有限空间;
(4)可燃物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5)明火。
3.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标识
4. 知识拓展
(1)易燃物:是指易燃烧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常见的有磷、酒精、液化石油气、氢气、沼气、石油产品等。
(2)易爆物:是指受热或受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
易错提示
1.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有些爆炸如汽车轮胎爆炸、暖水瓶爆炸等是物理变化
2. 凡是可燃性的气体、粉尘(如煤屑、面粉)等跟空气(或氧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都可能会发生爆炸。
[2021·广州] 下列物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 五氧化二磷 B. 面粉 C. 镁粉 D. 天然气
A
例3
知识链接
常见的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液化石油气、天然气;
可燃性液体:汽油、煤油、柴油、酒精等。
2021 年3 月29 日是第26 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无小事,人人需谨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天然气泄漏造成室内失火,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
B. 高层建筑物起火,可乘电梯逃生
C. 乘坐公交车时,不能携带酒精、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
D. 手机充电器不使用时应及时拔下,不能长时间插在插座上
B
例4
教你一招
易燃、易爆物使用时要注意:
存放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要经常翻动,防止自燃,不同物质隔离贮存;搬运时,轻拿轻放,勿撞、摔或砸;存放处要防火。
灭火
燃烧
爆炸
反应物:可燃物、氧气
现象:发光、发热
实质:氧化反应
归纳新知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