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3.2 八颗行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3.2 八颗行星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6-19 23:4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下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八颗行星》
《八颗行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2课。它是在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学习后,已知太阳系中的天体名称和部分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将八颗行星提出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相比于教科书探索版块安排的三个活动(1.阅读数据表;2.根据数据排序;3.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我进行了部分改动,探索环节为两大块:1.根据数据进行排序,这是对导入环节前概念的纠正,也是对行星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初步感知;2.以数据为依托,通过建模直观感受,解惑答疑。其中建模过程又分为三个主体任务:1.建立行星大小关系模型(全班);2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小组);2.对行星等比例模型建构的分析。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学生最终能解释八颗行星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以及初步形成真正的宇宙观,用宏观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宇宙,感受宇宙的浩大。
【学情分析】
兴趣方面:宇宙本身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有的看得见、摸不着,有的只有听说,但从未见到,有的即使摸得到,但也无法看见全貌......介于宇宙带给学生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自然而然会有探索的欲望。
建模方面:学生在六上初步接触过模型的建构,但主要是单一结构模型,能体现关系的模型初步尝试,有新鲜感但也要细致指导。另外建模中的数据处理也是一大难题,数学比例教学基本与本课同步进行,还在学习阶段,学生无法进行较有难度的数据处理。
空间方面:该年龄段学生空间感知意识不强,简单地用很大、很小、很近、很远这类语言进行表述,无法感受到之间的差异,即使有数据的呈现,也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直观的模型呈现更利于他们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2.知道八颗行星排列顺序,对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有直观认识。
科学探究:能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材料建立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数据意识和实证意识,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有一定距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用宏观的视野去看待宇宙,对宇宙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按一定比例对八颗行星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建立相关模型。
教学难点:建模前的数据处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带有50cm刻度的长纸带、8个直径为4mm圆贴片、助力单1、2
(教师准备)八个大小不同的圆片(模拟大小等比例缩小的八颗行星)、5m长的卷尺、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聚焦中心(2min)
1.引入:(观看图片)这是关于太阳系的一张图片,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分别叫什么?它们由近到远怎么排?由小到大呢?
2.揭题:同学排序是否正确?行星间的大小和距离关系到底如何?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探讨太阳系大家庭的八颗行星。(板书八颗行星)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由简到难,暴露学生的元认知,引发学生对天体相对大小和距离的深入思考,同时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
二、数据处理,模型建构
探索一:了解八颗行星基本数据并排序(4min)
1.谈话: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数据来了解。(教学提示:出示数据表,引导阅读表格)
行星 与太阳平均距离(千米) 赤道直径(千米)
水星 58 000 000 4878
金星 108 000 000 12104
地球 150 000 000 12756
火星 228 000 000 6787
木星 778 000 000 142800
土星 1427 000 000 120000
天王星 2870 000 000 51200
海王星 4496 000 000 48600
2.任务:比较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3min)(学生根据在资料单上进行排序)
3.分享:现在再来看,两位同学的排序是否正确吗?怎么排?你的依据?现在对了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对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关系和自身大小关系有进一步认识,同时能和前概念形成冲突,纠正错误信息。排序也能更直观地认识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规律,为后面建模奠定基础。另外,与书本给出的表格不同,与太阳平均距离单位改为了千米,与赤道直径单位一致,虽然数据看起来更复杂,但对后面建模数据处理有一定的作用。
探索二:建构模型,解决问题(32min)
1.提问:我们对八颗行星有了进一步了解,(PPT展示图片)再来看这张图片?熟悉吗?图下方有这么一句话,本图不代表天体大小和距离的实际比例关系。
2.过渡:那他们大小和距离实际比例关系到底如何呢?我们就用书本上的数据来建立行星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八颗行星。
任务一:建立八颗行星大小关系模型(10min)
1.提问:在有限的空间内,我们能利用这组数据建模吗?(预设:不能)怎么处理?(预设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一起等比例缩小)
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赤道直径(千米) 4878 12104 12756 6787 142800 120000 51200 48600
2.提示:由于数字较大,我们时间和计算能力有限,老师教大家一个简单方法,可以通过移动小数点来快速地确定合适的大小。现在我们要在这个桌面上(2m*2m)进行建模,缩小到多少比较合适呢?(预设:移动8个小数点)着重关注哪两个数据就可以快速地确定这个比例是否可行?(最小和最大)
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赤道直径(千米) 4878 12104 12756 6787 142800 120000 51200 48600
数据处理 4.8cm 12.1 12.56 6.7 142.8 120 51.2 48.6
3.展示:八颗行星大小按等比例缩小,学生一一展示。
4.提问:同学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将行星大小等比例缩小后的模型,对比它们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大小差异大)。
【设计意图】1.引导数据处理,教授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利于后面自行建模的数据处理。相当于现学现用,对八颗行星建模需要一定的数据以及对数据处理有更深刻的认识。2.模型展示,形成较大的视觉冲突,让学生对于大小差异有更深刻的理解。
任务二:建立八颗行星位置关系模型(10min)
1.过渡:我们已经建了一个大小模型,再来做一个距离模型。
2.材料说明:老师给每组准备了50CM有刻度的纸带和圆贴片,圆贴片代表什么?(预设:行星)因为只研究距离,大小关系忽略不计。具体怎么做,我们看一段视频。
3.提醒:每个小组有一张活动助力单
4.研讨:这是我们全班的模型,老师看了下,大家都差不多,恭喜同学们顺利完成了位置关系模型。(1)那你们数据是怎么处理的?(确保海王星在有限范围内,所以缩小到44.9cm)(2)建模过程中,对于行星间的位置关系,你有什么感受?(前四颗行星很近。距离差距也很大,间距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能在已有基础上,自行完成整个建模过程,是对数据处理环节的强化训练,也是对建模的体验。学生会发现,实际上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是在差异太大,根据数据建模,学生体会到建模过程的客观性。
任务三:按相同比例缩小距离和直径建模?(12min)
1.提问:刚才我们建的模型只有50cm,我们现在建个更大的,5米。(1)你认为数据如何处理?(预设:海王星缩小到449cm)(2)移动几个小数点?(预设12位)
2.展示:距离处理好了,接下来就是行星上场了。还是邀请刚才八位同学,拿好刚才的行星去寻找你的位置吧!
3.提问:看下这个模型,你们认为有什么问题吗?(预设:木星和土星撞到一起了)撞到的原因是什么?(预设:缩小比例不一样)。
4.谈话:那现在我们按同比例缩小试试。
(1)按距离比例缩小
按大小比例缩小
2.提问:等比例的完美模型能在教室中建构吗?(不能)
3.展示:这样完美的模型能不能建成?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播放)
4.总结: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预设:太阳系很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八颗行星等比例模型分析,对单一问题的模型建构转向多问题模型建构,让模型更贴近事实,利于学生建立八颗行星差异的整体观。
课后小结,主题升华(2min)
1.小结:正在的太阳系非常浩瀚,八大行星大小差异悬殊、距离远近不同。(图片)书本上的这张图其实只是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和研究,
2.展望:同学们,对太阳系的研究我们还在不断得深入和挖掘,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带着好奇和思考去探索浩瀚的宇宙世界。
【设计意图】回归到最真实的宇宙世界,引导继续探索,感受宇宙之浩大。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