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白醋和小苏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
会辨别,能根据物质变化中产生气体的特殊现象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会观察,能对气体的特点(如是否支持燃烧、质量等)进行观察与研究。
会推理,能将资料、观察中所获得信息转化为证据推测产生的气体。
科学态度目标:
刨根问底,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物极必反,需要控制碳排放;物尽其用,也可以造福人类。
【教学重难点】
观察产生气体的变化。收集气体,研究气体(资料法与实验法),以获取的特点为证据推测气体是什么,实事求是,不断证实。感受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紧密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活动一:6只试管、盐、白糖、小苏打、水、白醋、滴管、记录单1
活动二:带导管的塑料袋、药匙、蜡烛(放于烧杯中)、点火枪、记录单2
教师材料
1套活动材料、PPT、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会哪些拿手好菜?
一、聚焦:不同物质混合,会有什么现象?
1.厨房里的物质。
白醋有什么特点?
2.出示小苏打。知道它是什么吗?为什么不确定?
3.聚焦问题: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物质进行混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探究:产生气体的变化
(一)探索活动一:不同的物质混合,会有什么现象?
1.这三种固体物质与水、白醋分别混合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现象?
(1)向装有小苏打、白糖、食盐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水和白醋,振荡,观察现象。
(2)简要地描述并记录现象。
2.学生观察
3.交流研讨
(1)两种物质混合后,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2)它们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二)探索活动二: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1.提问过渡:关于这种气体,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它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2.追问:你觉得它是什么气体?
阅读资料卡,你觉得气体可能是什么?不可能是什么?
3.学生推测
4.交流研讨
预设:可能是……,不可能是氯气、二氧化氮,因为我们刚才看到的气体没有颜色。
5.实验指导(收集气体+检测气体的特点)
6.交流研讨
(1)你们有什么新发现?这种气体有什么特点?
预设1:不支持燃烧。
现象:放进去,蜡烛马上熄灭了。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预设2:比空气重。(弹性发现)
现象:蜡烛在下面,如果比空气轻,就飘走了。
(2)追问:是这样吗?现在,你觉得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不是什么?
(3)能确认是什么气体吗?要怎么办?
科学家们,用了更多方法研究这种气体的特点,作为证据,最终确定了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三、拓展延伸
1.对二氧化碳,你还有哪些了解?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2.视频拓展:植物的光合作用、冬奥会二氧化碳制冰、碳排放的影响。
3.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之后,产生了气体的变化。课后,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材料继续研究更多产生气体的变化。
四、板书设计
产生气体的变化
五、素养作业单
化学变化
小苏打+白醋
小苏打+水
白糖+白醋
食盐+白醋
物理变化
白糖+水
食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