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已经引导学生了解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知道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本课聚焦环节,指出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进而引出探究环节,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用白醋和水分别与白糖、小苏打、食盐混合,发现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体(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其他均没有产生新物质;二是引导学生利用收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三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白醋与哪些物质也会产生气体,通过“微课、演示实验”等方式来观察和交流。研讨环节,指向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有什么特点?和人类有什么关系?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课外调查,探索贝壳(蛋壳)等物质与白醋产生的气体,并与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比较,是否为同一物质?
二、学情分析
在第1课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且物质的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学生在三年级的溶解实验中已接触过小苏打,对醋这种物质也比较熟悉,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经验不足;学生经历系列科学课的学习后,已具备一定的探究和观察能力,对生活的物质变化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
1.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
2.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
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学态度
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
2.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利与弊。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物体与水和白醋分别混合实验,细致观察,以实验现象为依据来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五、材料准备
教师:瓶盖6个、烧杯2个、锥形瓶1个、小勺3个、滴管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课件,微课视频。
小组:瓶盖7个、烧杯2个、锥形瓶1个、小勺3个、滴管2个、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把这个气球变大?
2.请学生吹。为什么会变大?
3.演示不用嘴吹的气球变大实验。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
4.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产生气体的变化。
(二)实验活动, 观察变化
1.讲解:老师在气球中加了一种厨房中常见的白色固体,在锥形瓶中加了一种无色液体,它们都是从厨房里拿来的,可能是什么?
2.PPT出示可能的物质,提问:要确定是哪两种物质产生了气体,我们需要做几次实验?
3.出示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准备六个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在每组的三个瓶盖中,分别加入一勺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一滴管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一滴管白醋,仔细观察,记录现象。
4.学生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哪一个瓶盖中有气体产生?其他瓶盖中有什么现象?
6.让学生猜测这些变化分别是什么变化。
7.提问:产生的这种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物质?到底这种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
收集气体,寻求证据
1.提问:要研究这种气体是不是新物质,我们需要把它收集起来,想一想,你有办法收集这种气体吗?
2.提问:我们如何收集这种气体?要注意什么?
3.出示微课。
4.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现象,老师巡视指导。
5.交流:收集过程中有哪些现象?(预设:产生气泡,密封袋变得膨胀,摸上去变凉了一些,发出哧哧声音…)
6.(1)演示蜡烛熄灭实验。
(2)播放二氧化碳气体称重实验。
(3)出示多种气体资料,提问:你现在觉得这种气体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7.小结:在我们科学课上,无法确定这是什么气体。但科学家搜集更多的证据,最终确认这种气体是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这是化学变化。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设问: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和白醋产生二氧化碳呢?教师展示。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变化?
2.二氧化碳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益处和害处?学生看资料并交流。
3.总结:二氧化碳对我们人类来说有利有弊。
4.师:课后做个有心人,观察生活中其他物质产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