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
1.A
B选项原文为“黄帝用日、月、星辰、山、龙等十二章纹来表示最崇高的等级”,只提到黄帝时期图案表示最崇高的等级,并未提到服饰的色彩。C选项原文为“汉唐之际丝绸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所有的大宗交易、大笔借贷,甚至政府的军费开支等,都以丝绸作为单位”,是汉唐之际而非先秦时期,丝绸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D选项“中国的四大发明中也都能发现丝绸的影子”错误。文中提到“也可以看到丝绸的影子——纸最初的含义是指制丝绵过程中茸丝的积淀物,印刷术的发明也与丝绸上的凸版印花术有关”可见四大发明不是都能发现丝绸的影子,只是其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与丝绸有关。
2、D“文章使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理解有误。文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3、B因果倒置。原文为“随着礼乐文明的发展,锦绣服饰以其丰富的装饰性和鲜明的辩识度……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应是随着礼乐文明的发展服饰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4.B 解析 B项,“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及对老师的感恩”错,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教师节寓含对教师的感恩。
5.D 解析 D项,“材料三还阐述了……形成原因”无中生有,材料三没有阐述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
6. ①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传统节日和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②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课堂教学广为宣传,让人们充分了解传统节日文化。③要有创新意识,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内涵,如七夕节上叠加中华情侣节、重阳节上叠加父亲节。④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人人倡导和参与,形成良好氛围。
解析 应该如何加强传统节日建设,可以结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表格显示的信息”“这些节日除了有计时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以特殊的情感内涵和需求”分析得出。
7.D;
8.①作者喜欢夜的安静,夜是作者的情感与精神寄托; ②作者在夜里思路清晰思维敏捷;③夜里能静思遐想心灵自由;④夜里能感受到散淡自在的情趣。
9.①要有颗爱心。如“它无所不至无所不亲无所不爱,洁净的波流漫溢了整个土地”。②要宠辱不惊。如它“有时甚至完全被遮掩和窒息但它宠辱不惊”。③要历经沧桑(要平静从容)。如“它像一个生命一样经历着沧桑的过程,不论是满月新月还是残月甚至逝月,它都像-个生命-样承受得平静和从容”。④要真实表达感情。即使在没有人注视的夜里月仍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对于人类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10.A。陛下践阼初,意思是陛下即位之初,是后面句子的时间状语,因此“初”后面要断开; “谒”和“哭泣”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因此“哭泣 前要断开; “道路”是所在句子的主语,意思是道路之人。因此前面要断开;“若躬谒”和“亲见”动词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陛下,前面分别断开;“蒿莱满目”“鸡犬无声”结构对称,因此中间要断开;“当益悲愤”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陛下,所以,前面也要断开: “愿”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说话者史可法。前面断开。故选A。
11.C。服阙是指古代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这里是指史可法为父亲守丧结束。
12.B。“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计议”有误,原文是“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
13.(1)军队出行,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将士)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行”“御”“死力”每处1分,大意2分)
(2)史可法说:“大王应该穿上白色的衣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 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次”“发”“示”每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一定昌盛。”史从质的要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他的屋舍,生史可法。(史可法)以孝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身材短小精悍,脸累,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军队出行,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将士)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崇祯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救皇上。(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钺计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内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不要躲避,应该正式接受。”朝拜之后,商议战守之事。史可法说:“大王应该穿上白色的衣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 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福王连声答应。史可法祭告(风、泗)二陵完毕,上奏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之人为之感动。如果亲自拜谒(风、泗)二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福王嘉许而回答他。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鹜不训。史可法开诚布公,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非常感动(因而)醒悟,承泰指挥。高杰率师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部下士兵非常混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几乎被杀光。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跺脚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久报告说盱眙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跑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城于是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参将抱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我是史督师。”于是杀死了他。史可法年龄四十多,没有儿子,其要想为他置妾。他长声叹忽说:“朝延的事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吗!”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拿着他的衣袍和笏板招魂,埋葬在扬州城郭外的梅花岭。
14.B (“到处都是废墟”表述错误。“墟曲”是乡野,“曲”是隐辟的地方,不能理解成废墟;“生活艰辛”表述错误,于文无据。)
15. ①喜悦之情。所种的庄稼一天天生长,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令人感受高兴。②担忧之情。庄稼长势很好,反而更担心风霜雨雪到来,使庄稼受到摧残,如野草般零落,心怀恐惧③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里一喜一惧,反映了诗人经过乡居劳作的洗涤,心灵更加明澈,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每点2分)
解析:“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两句是说,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表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16.(1)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C 【解析】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句中用来赞叹这部电视剧好到了极点,故选“叹为观止”。接踵而至: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侧重于指人)。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泛指一切事物)。句中主语是“电视剧”,故选“纷至沓来”。一副:一是用于成组成套的东西,二是用于面部表情、态度等。一幅:作量词用时,主要用于布帛、纸张、图画等有一定面积的东西。这里所说的是人的态度、状态,故选“一副”。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于其萃,形容超出同类。句中是说这几部电视剧在众多电视剧中比较突出,故选“出类拔萃”。
18.C 【解析】A项,“成为市场主流,表达主流价值”语序不当;“主旋律电视剧于是便产生……说法”搭配不当。B项,“成为市场主流,表达主流价值”语序不当。D项,“主旋律电视剧于是便产生……说法”搭配不当。
19.D 【解析】从前文对《觉醒年代》《山海情》的举例可知,优秀的影视作品兼具“刻画时代人物”和“彰显时代精神”两大方
面,这两方面无主次之分。A选项说人物身上彰显着时代精神,强调的是“时代精神”这一方面,B选项说时代精神体现在人物身上,强调的是“时代人物”这一方面,故同时排除。C项中“既……更……”无此关联搭配,且上下文没有明显的递进关系,故排除,选D。
20.①没有网络也可使用
②在任何地方都可使用
③带上装有数字货币钱包的手机
21.数字货币,生活因你更美好/携手数字货币,开启便捷生活
理由:这两个宣传语都整合两段文字的内容要点——数字货币给生活带来了方便(没有网络也可使用;在任何地方都可使用;带上装有数字货币钱包的手机就可以使用),第一则宣传语运用比拟修辞,将“数字货币”当做人来写,仿佛在与数字货币对话;“携手数字货币,开启便捷生活”运用对偶修辞。两则宣传语都将字数控制在15字以内。
22.
【写作指导】千万种声音中,能触动内心世界的,必定是使我感受最深的声音。捕捉材料中信息(关键词)的限制:审题的关键词是“真正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声音”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牵动”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牵动你内心深处”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达牵动的过程:即为什么牵动,怎样牵动。整篇文章应表达对声音的怀想、由衷赞美等感情。
【写作素材】自己最熟悉的声音:校园的声音、家庭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声音等。
【范文】 父亲的笛声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阳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①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衣尚中国》近日与观众见面。此前,这个节目的制作人问,最能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符号是什么 能想到的选项固然有很多,笔者的回答是丝绸,是“锦绣中华”。丝绸是中国物质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锦绣则是丝绸中的精品,具有华美的外表和隽永的内涵。以锦绣形容中华,不论是从物质文化的角度,还是从词语的衍生意义来看,都非常贴切。
②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早在6000年前,华夏先民已从桑林中的野蚕食桑、作茧、变蛹、化蝶升天中,联想到人类自身的生死来往,于是把蚕丝裹身视为沟通天地、天人合一的途径。人们栽桑养蚕,采茧缫丝,经纬织锦,饰彩成绣,裁剪作衣,使丝绸成为裏身以礼天地的服饰。
③随着礼乐文明的发展,锦绣服饰以其丰富的装饰性和鲜眀的辩识度,成为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尚书·益稷》中记载,黄帝用日、月、星辰、山、龙等十二章纹来表示最崇高的等级。此后形成的历代服饰制度中,龙纹成为皇帝的专用图案,而与龙相似的蟒、飞鱼和斗牛图案用于赐服。服饰的色彩也具有区分等级、适应不同礼仪场合的功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在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中,丝绸占有重要地位。蚕桑丝织是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之一,凡宜桑之地,历代王朝都要征收丝绸赋税,地方官员则将劝课农桑作为自己的使命。早在先秦时期,丝绸就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并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汉唐之际,丝绸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所有的大宗交易、大笔借贷,甚至政府的军费开支等,都以丝绸作为单位。
⑤丝绸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把野生的桑蚕驯化成家蚕,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大成就。除了养蚕,丝织提花技术也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中,也可以看到丝绸的影子——纸最初的含义是指制丝绵过程中茸丝的积淀物,印刷术的发明也与丝绸上的凸版印花术有关。
⑥丝绸更是中国审美和时尚的代表作。“不看匣里钗头古,犹恋机中锦样新。”色彩缤纷、纹饰多样的锦绣,体现了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历代织锦样式图案的创新,既是中华民族艺术创造力的表现,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成果。隋文帝曾命何稠仿制波斯锦,为中原织锦带来新的风格;唐太宗让窦师纶在益州督造蜀锦,首创陵阳公样,将西堿团窠动物纹与中原花卉纹结合,流行了几个世纪……
⑦今天,我们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美的滋养和创新的灵感,丝绸和服饰文化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在文化传播方面,电视节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一批聚焦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深受观众欢迎,激起了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衣尚中国》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讲述服饰故事,展现服饰之美,探寻服饰文化背后的中国审美精神。同时,节目邀请知名服装设计师结合传统服饰和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也是推动丝绸和服饰文化走进当代生活的有效方式。
(摘编自赵丰《锦绣彰显中华之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华夏先民从野蚕的生长蜕变过程联想到人类自身的生死来往,所以用丝绸裹身以礼天地。
B.从黄帝时期开始,服饰的图案和色彩就具有区分身份等级、适应不同礼仪场合的功能。
C.从先秦到唐代,丝绸作为重要商品并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
D.与丝绸有关的发明凝结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中国的四大发明中也都能发现丝绸的影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衣尚中国》节目引出论题,又以节目收束全文,首尾圆合,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B.文章主体部分从多方面论述丝绸在中华物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思路清晰。
C.第六段列举历代对织锦样式图案的创新,证明中国古代已能接受和发展外来多元文化。
D.文章使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绣中华”贴切地诠释了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华物质文化给人们带去美的享受和滋养。
B.丝绸和服饰文化的发展,使锦绣服饰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了礼乐文明发展。
C.在古代传统农业经济中,桑蚕丝织成为支柱产业之一,这得益于驯养桑蚕这一伟大发明。
D.《衣尚中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讲述中国服饰故事,展现中华服饰的审美和时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合一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而成的。我们可以把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的特征概括为:春生、夏长、秋收、冬成。这也恰可比拟为个体生命一生的途程。四时各有当令节庆、合令节俗:
冬成:天寒地冻的冬季,农作物已冬藏,人也冬闲,以过年为中心安享一年劳动成果,并积储能量,协调关系,迎接春阳。“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到了辞旧迎新的高潮。中国人具有时间不断更新的意识,旧年之将逝意味着新年之到来。新生命的诞生,也可视为旧生命的延续。所以把除夕和年初一连在一起,把冬储和迎春连在一起,都属于过年。同样,在人的一生中,中华年都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意义,元宵节是过年的压轴大戏,狂欢热闹后就投入新的劳作。
春生:中华文化重视“生生之德”,《易·系辞》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变易”之理,表现为四时的流转。而变易的深层意义在于“生”,有了生机,宇宙才多姿多彩,活活泼泼。春天正是草木初生、万物化生的最佳季节,宜有体现生命精神的节日。清明时节生机勃发,春意盎然,在春播春种之时感谢先人和大自然母亲及生身母亲,赐予我们生命和生机。前者是清明节,后者是中华母亲节。
夏长:夏季是生命加速生长繁茂之时,百虫也孳生,所以也是人体需要特加保护健康生长之时,需要及时加强养生卫生健身。端午节正是迎夏的大节。夏末七夕节银汉秋光,瓜果成熟在望,爱情和婚姻也充满期望,如以生命途程为喻,已进入婚恋阶段,七夕堪称中华情侣节。
秋收:秋季农作物要收成了,相应阶段的人生也成熟了,有成就了,祈愿人月两圆共享成就的中秋节备受重视。九九重阳,阳极将转阴,惜秋敬老,敬老从敬自己父亲始,重阳节可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同时感谢以老师为代表的所有对自己有恩的长辈,中华教师节也设在这时段。
这个年节体系,盖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宛如一幅自然节候的流程图,也恰是生命的流程图。
(摘编自李汉秋《对传统节日建设的思考》)
材料二
某机构围绕传统节日建设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第一个问题是“你了解以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吗”,调查结果如下图:
第二个问题是“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调查结果如以下表格:
选 项 比例
电视、网络等媒体 88.89%
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00%
课堂教学 0%
杂志、报纸 38.89%
材料三
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
中国人爱过节,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从古至今,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祝福。这些节日除了有计时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以特殊的情感内涵和需求。
拿春节来讲,中国人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大年三十情结”。过年的高潮就是大年三十。年文化心理是无形的,但它深深地铭刻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所以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便在天南海北,也要赶回家过年。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个巨大和无形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合而分,分而合,始终是一个坚实的整体,就源于这种凝聚力。它蕴含着共同的生活愿望、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以及优良的道德传统。
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的依恋之情。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都充分体现了这些情感。
节日遗产不同于艺术遗产,艺术遗产的传承人是艺术传人,而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都能得到充分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摘编自冯骥才《重新认识和建设传统节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其年节体系既是自然节候也是生命的流程图,春节、端午等节日都体现了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和谐。
B.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如:年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丰富意义,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及对老师的感恩,七夕节寓含对爱情的期望等。
C.调查对象中,每个人都能了解除夕、春节的文化内涵,大部分人能了解冬至、中秋节等节日的文化内涵,而了解腊八节、重阳节文化内涵的人不多。
D.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使离家再远,也要回家过年,这是因为年文化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年文化对中华民族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节日循天时而成,春生、夏长、秋收、冬成是大自然生命的时间次序,也和人类个体生命一生的每个阶段相呼应。
B.人们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渠道很多,如生活环境、传统媒体、现代媒体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受其影响的程度各有差异。
C.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因而让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使其精神和心理得到充分满足,于传统节日的传承而言至关重要。
D.材料一、材料三都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所不同的是,材料三还阐述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
6.应该如何加强传统节日建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心在夜里
乔叶
①也许很少有人把自己比喻成鼠,我却是其中之一。鼠固然顽劣,却也不乏可爱。我以鼠喻已是倾向于它在夜间行动的属性。少年时曾写过一篇关于鼠的诗,诗中写着:总以一种灰色的心情逃避白天/以长长的寂寞盼守夜晚/月亮睡了星星睡了人睡了猫也睡了/我在地面上自由地跑步或舞蹈/陪自己心爱的情人试探禁区/在五谷杂粮的边角料中/我听着自己的声音清贫地长大……
②诗虽做得粗糙,心倒真的很细致。或许是因为喜欢安静,便对夜晚有一种特殊的知觉和感应。好像思维频道到了夜里才算对了路,心灵的图像和声音都格外清晰起来,笔下的字句才是格外地乖巧和听话。
③夜是我的命。
④四壁萧然,满墙孤影,素烛映书,一卷在握。有时静静地,什么也不写,什么也不做,只是默默遐想,可退一步,可行千里,可以万里,混沌中又满是惬意。这样独坐多时,到头来也不知自己在想些什么,然终须如此,才能恬然入梦。
⑤有时推窗而望,因为身处高楼,能看见万家灯火,只见巷道深深,墨不可测。偶尔灯火阑珊处有点点烟花飘过,仿佛触手可得,却又分外遥远。窗内窗外,眼前心里,一种风景,两样情绪。其中微妙的悲欢与忧乐,大约只有自己知道吧。
⑥月色如雪的晚上,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人亦如此。漫步斗室,浅游长廊,清冷的薄霜浓霰中,看见自己长长的衣裙如白鹤一般轻飘緩翔。心亦如此啊。
⑦如钩的夜晚,看着黑色的云朵宛如一片片深翻过的黑土,月儿如拱出地面的弯弯细叶。纯洁无邪的光芒如婴儿初睁的眼,照彻茫茫尘世。然后,这细叶慢慢成熟起来,丰满起来,它开始蓬勃,开始微笑,开始抚摸巍巍青山脉脉细流,开始镀亮绰约枝条婆娑花影。它无所不至无所不亲无所不爱,洁净的波流浸溢了整个土地。这枚平凡的岁月书签一如既往地因循着自然的规律,在逝水流年中阴晴圆缺,栉风沐雨。有时甚至完全被掩盖和窒息。但它宠辱不惊。像一个生命一样,经历着沧桑的过程,不论是满月还是残月甚至逝月,它一样承受得平静和从容。
⑧无数个墨色无边的夜晚,我就这样安恬地躺在阳台的摇椅上读月。月凉如水,心清如水。我一直深深相信,月之所以如此变化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的规律,而是要给万物灵长人以些微特别的寓意和启示。而它又特意在神清气宁的夜晚呈现姿容,大约是知道此时的人心最为明彻吧。
⑨夜魂如月魂,月魂如心魂。那高旷的幽思,那淡淡的伤感,那生活感觉中最基本最细微最丰富的部分,被夜这样连接了起来。老子云:旷兮其若谷。夜在谷底,别有一番景致啊。
⑩像夜间窃粮的小鼠一样,我也习惯于夜间捕捉自己飘浮的思绪,心灵也在此时漫长得格外自由。每字每句都有生气,有灵气,有血气,有表里如一的韵味和亲情。像一个喜悦而辛劳的母亲,我看着一个个字活泼泼地诞生,又乖乖地睡去,心里那一种感觉,无法形容。再听那沙沙作响的纸页声和翻书声如夜鼠小心的噬咬,便忍不住默默微笑起来。
唉,文字,今夜如果没有你,我的心该多孤独。
国人们总爱评论女性的文章多带有自恋情结,除了花草风月似乎无话可说。我却认为这恰恰代表了女性的品质。花为肚肠,雪为肌肤,那种水性,那种柔情,你教她如何!少人本质浇铸的爱的深境,又能有几个须眉能明了
女人在乎个体生命的意义与幸福,胜过一切。其实说到底,哪一个人过的不是自己的心 不过有的只走康庄大道,有的却善曲径通幽而已。
常有人说早酒晚茶最是有害,我却忍不住,每到深夜必要品一杯绿茶,读几页古书茶不分优劣,书不分雅俗,只是那种散淡自在的情趣实在难得。心在此时,如睡粮囤的鼠,如沐月色的仙人,亦如穿行在夜空的飞鸟。
凭心问夜,我心自知啊。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一首关于鼠的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我以鼠喻己则是倾向于它在夜间行动的属性",引发下文作者对夜的特殊感应。
B.第 节画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比喻,形象写出作者在夜间心情自由飞翔的状况,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夜的喜爱之情。
C.文章作为一篇散文,融写景、抒情、阐发生活哲理于一体,把作者在月夜中的感受和生活的体验巧妙地融合起来。
D.文章在最后表达了作为女性作家对人们总爱批判女性文章的自恋情结愤愤不平,并认为自恋情结实质上是一种欣赏万物的柔情。
8.作者在第②段中说“对夜晚有一种特殊的知觉和感应”,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原因。(6分)
9.第⑧小节说月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的规律,而是要给身为万物灵长的人以些微别的寓意和启示”,请结合全文探究“寓意和启示”包含哪几层含义,并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钺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索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雎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雎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祇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篙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祇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或女子15岁结发加笄时才起的,字和名一般都是有关联。
B.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阙在原文中指史可法为父亲守丧,一般来说,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部队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钺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可法让福王正式接受,不要躲避,后来可法上疏议事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鹜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4.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野外罕人事”是指住在郊野,很少与世俗交游往来,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的轻松愉悦。
B.“墟曲”写出了经过战乱,到处都是废墟,诗人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
C. 诗歌写诗人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田园桑麻的长势,显示诗人与乡邻关系友好的淳朴之情。
D.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
15. 诗歌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写屈原忍受着委屈而压抑自己,忍受着小人的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 , ”。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3)李煜《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且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人民的名义》在四年前是名副其实的大爆款,由同一出品人近年发行的《巡回检查组》也让人 ,主旋律电视剧逐渐打破了“不吸引年轻人”的标签。主旋律电视剧既成为市场主流,又表达主流价值。于是它便产生了“新主流电视剧”这一说法。去年,《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功勋》等新主流电视剧 ,《觉醒年代》《山海情》成为豆瓣评分最高的两部献礼电视剧作品,或许标志着新主流电视剧创作实现了思想、情感在更高维度的创造性融合。
《觉醒年代》再现了经世济民的知识分子与有着 顽固迂腐模样的旧势力代表做斗争的过程,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1915年至1921年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山海情》中的扶贫干部马得福踏实肯干,他和众人身上蕴含着中国人民善良坚韧、乐观自强的精神力量,一起书写了西海固和闽宁镇20多年来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历程。( ),还记录了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奋斗之路。它们之所以 并广受认同,是因其能突破概念化的宣讲,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让历史事实生动起来,让人物鲜活起来。正是这种生动与鲜活,让观众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叹为观止 接踵而至 一副 崭露头角
B.瞠目结舌 接踵而至 一幅 出类拔萃
C.叹为观止 纷至沓来 一副 岀类拔萃
D.瞠目结舌 纷至沓来 一幅 崭露头角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主旋律电视剧于是便产生了既成为市场主流,又表达主流价值的“新主流电视剧”这一说法。
B.主旋律电视剧既成为市场主流,又表达主流价值,使得“新主流电视剧”这一说法产生了。
C.主旋律电视剧既表达主流价值,又成为市场主流,由此便产生了“新主流电视剧”这一说法。
D.主旋律电视剧于是便产生了既表达主流价值,又成为市场主流的“新主流电视剧”这一说法。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优秀影视作品刻画的时代人物身上彰显着时代精神
B.这些优秀影视作品彰显的时代精神在时代人物身上体现
C.这些优秀影视作品既刻画时代人物,更彰显时代精神
D.这些优秀影视作品既刻画时代人物,也彰显时代精神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使用数字货币需要先在手机上下载一个数字货币APP 钱包,这个货币钱包包括“扫码支付”“汇款”“收付款”“碰一碰”四大常用功能。微信和支付宝必须在有网络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支付或交易,而数字货币钱包 ① ,只要把两个手机拿来碰一碰就完成了支付及交易。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你手机装有数字货币APP钱包, ② ,比如大山、大漠、太空等等。以后我们购物、旅游、吃饭、娱乐等, ③ ,就完全可以了,不用担心有无网络,也无需带着现金,这是何等的方便啊。
从宣告试点以来,央行数字货币无疑成为今年的“网红”,受到全民关注。未来央行数字货币会替代一部分现金,但不会全部取代现金纸币,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将长期共存,纸币和数字货币可以一对一兑换,你既可以使用现金也可以使用数字货币,同时还可以使用微信及支付宝,支付方式会相当自由,这对于我国经济及人民生活都有好处。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根据这两段文字拟一则关于数字货币的宣传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要求所拟宣传语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体裁:记叙文 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