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和草原》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篇课文,选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顺序,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适当的表现手法。而选入这篇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世界文学大师的作品。从《课标》看,体现了“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顺序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形象生动描写景物的语言艺术。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本文的写景顺序
2、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品味语言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多样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的形象和生动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习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说教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自然串用问答法
六、说学法:
以品读法为主,并用速读法、朗读法、自由读,加强合作交流。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预设
回顾前3课所描绘的景物和学习方法(3分钟) 激情引导学生回顾。把学生分为四个组,第一至三组分别回顾9到10课所写景物。第四组回顾学习写景文章的学法。 思考,回答 前三课都是优美的写景文章,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意境,回顾学习方法是为了为自主学习作准备 生若积极发言,师给予肯定和引导,若生发言不积极或不知道如何表达,师课给予指导。如:第9课写了春花争艳斗奇,春风和煦温暖,春雨细密润物……总结出学习写景文章的一般学习角度:写了什么景,有何特征,顺序的安排,语言的品味。
简介作者。 1 出示课件,介绍作者 听、看 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6分钟) 引导生带着问题读课文:1、作者是如何安排写景顺序的,找出相关词语。2、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 读课文、思考、交流、回答 总体感知,理清文章写景顺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学目标1。 本文的写景顺序比较明显,生应该比较容易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或短语。读后的整体感受学生应该能想到“美”,如果生不能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感受,师可以“你认为哪些地方美?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美?”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引用诗句,如:文中的暴风雨给人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感。或活用诗句,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晴)却有情(晴)。
具体感知 让生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再读课文,同桌间合作完善表格 默读课文,同桌合作完成 感受作者笔下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填写表格。有前面三课的学习经验,生完成起来应该不难,如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师应积极给予指导。
《这篇散文描写了俄罗斯草原上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之后的美丽的景色,可以说在屠格涅夫的笔下,每个时间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当然“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就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吧? 交流个性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旨在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来达到教学目标2、3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生谈个性体验,师应注意引导生与生的对话并及时评价,如:生:最喜欢黄昏来临了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景色的变换却非常快,我觉得作者笔下的大自然实在是神奇了!先是“晚霞像火焰一样燃烧”,“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接着“鲜红的光辉”在各种景物上投下的影子越拉越长,直至终于消失,然后星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最后,“夜幕降临了”。师:听了某同学的意见,会让我们想到哪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果生发言不积极,师可举一例示范。如:我喜欢黎明时分,因为这个时候的景物显得清新、湿润。文中“白露沾湿的草”和“濡湿的树枝”能体现出来。有“沾衣欲湿杏花雨”之感。要求生以我喜欢 ,因为 ,文中 句子能体现的格式说自己的体验。
托尔斯泰称屠格涅夫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请从语言的角度加以品味赏析!
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进一步深化个性化阅读,完善教学目标2。 生谈意见,师注意引导。如:生:“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型的枝叶;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贪婪”“摇摇摆摆”这两个词,用得很精彩,“贪婪” 即写出了这棵橡树长得非常茂盛;同时也写出了这棵橡树所处的绝佳位置,它是在泉水的上面。这也是它能够这般“贪婪”,长得如此茂盛的原因!“摇摇摆摆”一词,则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大水泡从泉眼里涌出来的情景。师:我想到了一句诗,同学们猜猜是那句?(树阴照水爱晴柔)如生不能表达或表达不完整,师可引导生从修辞、用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去品味。如:“你用手拨开濡湿的树枝,夜里蕴蓄着的一股热气立刻向你袭来;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芥麦和三叶草的甘香;远处有一片茂密的橡树林,在阳光底下发出闪闪的红光”一句从触觉、嗅觉、视觉多角度进行了描写,表现出了俄罗斯草原在夏七月的早晨空气清新、芳香,色彩亮丽的特征。一个“拨”字尽显作者的柔情,对所见景色的喜爱之情饱含其中。
组织学生小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谈看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总结,让生学会品味写景文章语言的一般方法。学习写景的技巧。 师生共同总结出:善用修辞长于用词。多用形容词体现出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基本特征,动词则把景物表现得活灵活现,情态可掬。调动多种感官,表现细致。情景交融
自主探究 出示两个课题:1、本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何作用?2、文中有很多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任选一句,把你能想象到的、省略了的内容补充出来。 分组探 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理想象的能力。 生谈自己的看法,师给予鼓励和引导
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谈学习体会 谈体会 总结本课,梳理、升华所学内容 师生共同小结,阅读“写景顺口溜”结束新课。
八、整体教学设计意图说明:
从课标的角度看,课程标准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教材单元设置看,本文属自读课文,且放在三篇优秀的写景文章之后,学生对写景文章的阅读、品味有了一定的基础,适合学生自学。所以,整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阅读体验,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积极对话,共享阅读体验,总结语言特点,为本单元写作打下基础。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