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4.7.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4.7.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6-19 16:4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4.7.2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一、单选题
1.“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主题,日常生活中不提倡( )
A.节约使用纸制用品 B.拒绝使用塑料袋子
C.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D.常使用一次性木筷
2.为了减少农田污染,下列做法比较科学的是( )
A.多施用化肥和生长激素
B.尽可能施用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
C.不适用任何肥料
D.尽可能施用高效、毒性强的农药
3.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
B.酸雨不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
C.酸雨可以引起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威胁人们的健康
D.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供实验用的模拟酸雨,把pH控制在7左右
4.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B.云南滇池的水体因富营养化而使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有利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C.放开外来物种的引入,可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能更快的形成生态平衡
D.退耕还林还草,表明人类的活动可以积极的影响环境
5.在消耗煤炭、石油等燃料较多的地区,雨水能腐蚀建筑物,具有较强的酸性,叫做酸 雨。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能使成片植物死亡
B.酸雨可使河流、湖泊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C.酸雨可引起饮用水源酸化,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D.酸雨可使土壤养分发生化学变化,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利用
6.下列人类活动中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
①喷药灭虫 ②排放污水 ③植树造林 ④焚烧垃圾 ⑤养花种草
A.①② B.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7.“地球,我的母亲,/ 我过去,现在,未来,/ 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 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郭沫若深情的诗句,启迪我们对人和地球关系的思考,有关人和生物圈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由全部的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组成
B.人类活动既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C.形形色色的生物和维持生命的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条件组成了生物圈
D.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也会影响人类自身健康
8.有些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PH小于5.6的雨水则是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
B.酸雨对人的眼睛、呼吸道会产生刺激作用
C.酸雨降落到江河湖泊中,会促进鱼类和水生植物的生长
D.酸雨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影响建筑物的质量
9.下面哪项不是温室效应的表现
A.气候变暖 B.二氧化硫增多 C.海平面上升 D.冰山融化
10.酸雨是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之一。酸雨的污染源是( )
①硫酸 ②硝酸 ③二氧化碳 ④二氧化硫 ⑤氮氧化物 ⑥臭氧气体 ⑦农药及残留物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⑥⑦
11.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A.PH值小于5.6的雨水 B.PH值等于5.6的雨水
C.PH值大于5.6的雨水 D.PH值大于7.6的雨水
12.在“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中,下列不合理的是(  )
A.可以用醋酸和清水配制供实验用的模拟酸雨
B.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以比较差异
C.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来判断酸雨是否对植物有影响
D.对一组实验结果详细分析后即可得出结论
13.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是具有较强酸性的雨水 B.影响鱼虾的生长发育
C.土壤中的养分不会发生变化 D.引起水源酸化,影响饮用
14.环境污染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毒有害物质,可能会增加基因突变概率,诱发癌症
B.重金属污染会通过食物链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C.温室效应主要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有关
D.酸雨是工厂排放的烟雾造成的,与机动车排放尾气无关
15.习近平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B.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必须禁止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C.实施围海造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导致酸雨现象,危害生物的发育
二、填空题
16.pH小于_____的雨水属于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________物质造成的。
17.目前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益,原因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试写出减缓温室效应的二种措施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18.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如废玻璃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19.如图是自然界碳﹣氧平衡图,据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CO2产生途径有多种,除去自然界中有机物的分解、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外还有_____
(2)如图显示:大气中CO2消耗途径主要是_____.
(3)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雾霾加重,给地球生态环境恶化.为了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根据上图CO2生产生和消耗途径,对此,我们应该:_____、__
20.野外某一池塘生态系统中生活的鱼类主要有鲢鱼和鳙鱼,其中的浮游动物和鲢鱼均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_______,若该水体存在有毒物质污染,且通过生产者进入食物链,依题意最长食物链中生物个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
(2)水塘中含氧量最低的时段为 _______(填“清晨”、“正午”或“傍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实践表明向水塘适度投放合适的化肥能提高鱼的产量,但如果过度施用会导致出现_____________现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详解】
A.节约使用纸制用品,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可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A不符合题意。
B.拒绝使用塑料袋子,能减少白色污染,C不符合题意。
C.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可以减少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不符合题意。
D.常使用一次性木筷,会增大了森林的砍伐、消耗的能量、二氧化碳的排放,D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要使农作物生长良好,就需要适时、适量的施肥、除虫害等。
【详解】
A.化肥使用过多,会造成烧根现象,也易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的生长,生长激素的残留对人体有害,A不符合题意。
B.农家肥同化肥相比,具有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够改良土壤和成本低等优点,但农家肥中有很多病菌和虫卵,如果不进行处理,就会造成污染,进而传播疾病,给人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因此要尽可能的使用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B符合题意。
C.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不适用任何肥料,植物会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发育,C不符合题意。
D.在给农作物灭虫时应尽可能的不用高效毒性强的农药,因为一是高效会大量消灭害虫,可能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进而破坏生态平衡;二是毒性强,残留严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关键是了解化肥和农家肥的知识,比较其优缺点,结合题意,即可解答。
3.D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亚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低谓之酸雨。
【详解】
A.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为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形成二氧化硫造成的,故A正确。
B.酸雨对生物有极大危害,其中的有害成分是二氧化硫,它呈气体状态,可随大气流动而漂移。因此,酸雨不一定是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也可能是其它地区的气体随大气流动而漂移来的,故B正确。
C.酸雨可以引起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威胁人们的健康,故C正确。
D.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供实验用的模拟酸雨,把pH控制在7左右,不是酸雨,故D错误。
掌握酸雨的成因及危害是解题的关键。
4.D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破坏环境,不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二是改善环境,为其他生物的生存创造良好条件。目前大部分活动是不利的。
(2)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详解】
A.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土地干旱、厄尔尼诺现象频发等一系列气候问题,这就是由二氧化碳等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不利于生物的生存,A错误。
B.水体富营养化可使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生物耗氧量大大增加,氧气减少,导致水中缺氧,鱼虾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等现象,并不是有利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B错误。
C.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会导致生物入侵,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对本地生态系统具有破坏作用,如水葫芦,C错误。
D.退耕还林还草,能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对环境起到改善作用,表明人类的活动可以积极的影响环境,D正确。
故选D。
5.D
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详解】
A.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造成生物种类减少,正确。
B.酸雨使江河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正确。
C.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酸化的水源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影响人们饮用,正确。
D.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掉,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错误。
故选D。
6.B
人与生物圈应和谐相处,但是人类的一些活动却有意无意的给环境造成了一些无可挽回负面的影响。此题考查的是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详解】
①喷药灭虫:喷药灭虫会直接破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残留的农药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易降解的农药还会沿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因此这些活动都会对生物圈造成不利的影响。
②排放污水: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环境质量恶化,使生态平衡失调。
③植树造林、⑤养花种草:可以提高绿化面积,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④焚烧垃圾: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以及烟气中的二恶英类剧毒物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综上所述只有③、⑤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掌握相关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7.A
(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全部的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只构成生物圈的生物部分,A错误。
B.人类的活动可以破坏生态环境,如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人类的活动也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等,B正确。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形形色色的生物和维持生命的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条件组成了生物圈,C正确。
D.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因此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还影响人类自身的健康,D正确。
故选A。
8.C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溶于水而形成。二氧化碳是不会形成酸雨的,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使雨水pH小于7,但是不会小于5.6,所以就这么规定了pH值小于5.6的降水为酸雨。
【详解】
A.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溶于水而形成。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含有二氧化硫等的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亚硫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故A正确。
B.酸雨对人的皮肤和粘膜产生刺激作,人眼和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故B正确。
C.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酸化的水源就会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故C错误。
D.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我国的乐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所以酸雨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影响建筑物的质量,故D正确。
故选C。
9.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温室效应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温室效应的危害来分析。
【详解】
温室效应危害: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台风和飓风频繁,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人体健康等。二氧化硫增多会引起酸雨,不是温室效应的表现,故选B。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控制“温室效应”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
10.C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过程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通过一系列的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高温燃烧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入大气中大部分转化为二氧化氮,遇水生成硝酸和亚硝酸。
【详解】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亚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低。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主要考查对酸雨的成因、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及防治的认识和理解。
11.A
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详解】
人们通常把pH小于5.6的降水成为酸雨。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酸雨不但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腐蚀建筑物和文物。
故选A。
12.D
本题考查探究模拟酸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的实验。
【详解】
A.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一般用醋酸和清水配制供实验用的模拟酸雨,A正确。
B.我们所做的实验一般为对照实验,那么就要求对照实验要保证变量的唯一性,以比较差异。B正确。
C.可以通过喷洒清水和模拟酸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来判断酸雨是否对植物有影响,C正确。
D.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对照试验往往要设置重复组,进行多次试验,D错误。
故选D。
理解掌握对照试验的设计要求。
13.C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溶于水而形成。二氧化碳是不会形成酸雨的,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使雨水pH小于7,但是不会小于5.6,所以就这么规定了pH值小于5.6的降水为酸雨。
【详解】
A.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具有较强酸性,A正确。
B.酸雨使江河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B正确。
C.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掉,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C错误。
D.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酸化的水源就会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D正确。
故选C。
14.D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详解】
AB.与酸雨一样,其他的环境污染也会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造成危害。例如,排入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接触人体,可能会增加基因突变概率,诱发癌症。水土中很多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砷,在生物的体内不能被分解,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这些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的体内,慢慢的沉积下来,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AB正确。
C.温室效应主要与二氧化碳气体有关,C正确。
D.酸雨中含有多种有机酸、无机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酸雨是煤炭、石油以及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而生成的。酸雨的形成不仅与工厂排放的烟雾有关,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D错误。
故选D。
解此题的关键是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
15.A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
A.生产者可以直接利用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而消费者只能利用生产者光合作用合成的含碳有机物,A正确。
B.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合理使用化石燃料,改用清洁型新能源,B错误。
C.围海造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破坏了生物圈,C错误。
D.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过高会导致酸雨现象,D错误。
故选A。
16. 5.6 酸性
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详解】
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PH小于5.6的雨水就算酸雨。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17. 植树造林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绿色能源等)
【详解】
试题分析: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必须降低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温室效应的影响及其防治。
点评:本题从社会关注的问题出发,考查温室气体的来源,以及节能方法,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树立主人翁意识。
18.可回收垃圾
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焚烧、填埋、堆肥。
【详解】
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等。不可回收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还包括烟头、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等废弃后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物品;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本身或材质可再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人造合成材料包装;有害垃圾是指存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如废玻璃属于可回收垃圾。
掌握生活垃圾的分类是解题的关键。
19. 生物的呼吸 光合作用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控制燃烧气体的排放 倡导低碳生活,植树造林
【详解】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公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1)生物体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将有机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尸体腐烂后,会产生二氧化碳;再者化学燃料的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等。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产生途径有多种,除去自然界中有机物的分解、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外还有生物的呼吸。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大气中CO2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为了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根据上图CO2生产生和消耗途径,对此,我们应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控制燃烧气体的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倡导低碳生活,植树造林(或禁止乱砍乱伐)。
20.(1) 浮游植物 鳙鱼
(2) 清晨 晚上只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3)水体富营养化。即水域中藻类或其他水生植物大量繁殖,这将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造成水体缺氧,鱼虾等动物大量因缺氧面死亡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3)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1)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浮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出氧气。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若水体因有毒物质污染,且通过生产者进入食物链,依题意最长食物链中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是鳙鱼,其营养级最高。
(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进行的条件是光照,傍晚时,浮游植物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晚上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氧气浓度下降;白天在阳光照射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氧气的浓度逐渐增加,所以水塘中含氧量最低的时段为清晨,原因是经过夜间无光,浮游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释放出氧气。
(3)
实践表明向水塘适度施放合适的化肥能提高鱼的产量,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是合适的化肥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为鱼类提供更多的氧气,提高鱼的产量。但如果过度施用会导致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即水域中藻类或其他水生植物大量繁殖,这将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造成水体缺氧,鱼虾等动物大量因缺氧面死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