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会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
称重法测浮力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玻璃杯、乒乓球、烧杯、水、盐水、弹簧测力计、水槽等
【教学设计】
1、浮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通过压乒乓球、可乐罐体验实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领悟浮力。通过对体验实验和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实验的归纳、总结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有关。
2、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对结论的归纳总结,为保证实验过程合理、有序,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楚地认识到如何进行实验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教学中采取实验前留有充分的时间小组进行设计、讨论实验方案,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使学生确实明确实验应如何进行后再分组实验。这样做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实验中减少了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杯中有一个乒乓球,你有没有办法可以手不接触杯子拿到乒乓球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激活学生脑海里的知识.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体验浮力】
观察乒乓球、矿泉水瓶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有什么感觉?再把矿泉水瓶慢慢地压入水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将乒乓球、矿泉水瓶压入水中不容易。
生:手能感觉到水对他们有一个向上顶的力。
师:水对乒乓球、矿泉水瓶等物体有向上的托力,即是浮力。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吗?(教师可提示:两种情况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一样。将矿泉水瓶压入水中的力大些,说明此时水对矿泉水瓶的浮力大。
师:提示:我发现在压矿泉水瓶时,排开的水多,为什么前一次没有呢?
生:因为两次物体排开的水不同。
压乒乓球 压矿泉水瓶
浮力 小 大
排开的水 少 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能给出浮力的描述性定义,知道浮力的方向,且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做好铺垫。)
【测量浮力】
三个乒乓球在盐水中:一个浮在水面上、一个悬浮、一个沉在水底
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性认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学生活动: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重物,把重物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实验现象:实验发现当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教师可以用手托住石块,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更深刻领悟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说明有一个力向上托起了石块,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块,因此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且总结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浮=G-F拉 。
教师演示:弹簧测力计拉着石块慢慢放入水中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的同时水位的变化。
石块部分浸入水中 石块全部浸入水中
浮力的大小 小 大
排开水的多少 少 多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观察再次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探究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提出问题: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实验与探究:
交流与小结:
得出结论:
实验表明: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中的共同特征的归纳提出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布置作业】
1、 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2、完成课后习题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