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
古代文化常识之称谓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古代文化常识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从应试的角度说,古代文化常识作为高考的重要考点,单独设题。而且,它也是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的基础。
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从而培养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
1、识记并掌握古代称谓相关文化常识。
2、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传承重任。
【教学重点】
1、识记并掌握古代称谓相关文化常识。
2、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借助教辅资料完成导学案中【问题导学】和【预习自测】两部分内容。
【教学步骤及内容】
【激趣导入】
清朝同治年间,考生王国钧考进殿试前十名,即将参加状元角逐。可是慈禧太后见他的名字和“亡国君”谐音,马上将其降为三甲。光绪年间,又一考生刘春霖,名列进士三甲末等,因其名“春霖”有春雨之意,刘又与“留”谐音,慈禧太后认为此名预示自己恩泽永垂,便下旨将他拔为状元。慈禧太后以名取士的昏聩行为,使两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样的闹剧在当今社会绝不会重现,但是在古代,姓名确实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人的前程。不仅姓名,古人如何称呼自己,如何称呼他人,都可能关乎命运。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称谓”。
【明确重点】
“名与字”、“帝王称谓”是高频考点,也是复习的重点;“特殊称谓”在教材中出现过,也作为备考重要内容。
【合作探究】
1、明确古人名与字的取定时间、使用情境和两者关系。
(学生阐述、补漏、记录,教师补充、拓展相关知识。)
(1)取定时间:出生后定名,成年后取字。
(成年: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2)使用情境:
称名:①自称(可表自谦)
②尊者称呼卑者
③称呼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称呼平辈或尊辈,表示尊敬
(3)两者关系:
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相辅相关
2、请一名同学完成知识连线,以梳理基本称谓中的其他称谓。
(学生思考、质疑,教师针对性答疑。)
李清照——易安居士( 称号 )
欧阳修——欧阳文忠( 称谥号 )
孟浩然——孟襄阳 ( 称籍贯 )
韩愈——韩昌黎 ( 称郡望 )
杜甫——杜拾遗 ( 称官名 )
贾谊——贾长沙 ( 称官地 )
谢灵运——谢康乐 ( 称爵名 )
蒲松龄——聊斋先生( 称斋名 )
张籍——张十八 ( 称长幼排行 )
3、明确古代帝王称谓中的年号、谥号、庙号、尊号,以及对帝王的敬称与谦称。
(学生阐述、补漏、记录,教师补充、拓展相关知识。)
四种称号:年号、谥号、庙号、尊号
敬称:陛下、圣驾、万岁、天子、
圣上、人主、主上
谦称:朕、孤、寡人、不榖、寡君
4、明确古代年龄称谓和百姓称谓,并请一男一女两名同学进行知识竞赛,以检测识记的效果。
年龄称谓:襁褓、孩提、垂髫、总角、
豆蔻、束发、及笄、弱冠、
而立、不惑、知命、花甲、
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古稀、耄耋、期颐
百姓称谓:布衣、苍生、黔首、黎民、
黎元、黎庶、庶民、生民、
氓、氓隶
【预习反馈】
学生对【预习自测】部分的习题进行纠错、质疑、反思,教师有针对性地答疑。
【真题引领】
学生当堂完成课件和导学案上呈现的高考真题,教师讲解重难点。
【课堂总结】
其实,不论古今,能够得体地称呼自己和他人,都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生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更应该懂礼守礼,展现大国国民之风采。
【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中的【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