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利用钟表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掌握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并经历24时计时法的创造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并能掌握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方法。
3. 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24时计时法,学会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学情分析:
日常生活中,人们口头上喜欢用普通计时法,学生耳濡目染,对普通计时法熟悉一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也需要重新梳理,系统地进行学习;24时计时法比较抽象,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但也并非一张白纸,也已经接触过少许24时计时法的实例,但缺乏理解,对此仅仅有一点点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需要系统地认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以及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充分发挥钟表模型、课件、“时间轴”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到新课程的探究中,初步感受到引入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教学过程 :
课前交流:(略)
一、谈话导入,启思激疑
1.认识“普通计时法”。
出示钟面,说时刻;认识时间词;出示概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理解普通计时法使用时间词的重要性,为学习24时计时法做好铺垫。】
2.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预设:那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区分这两个9时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谜底即将揭晓!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创造 24时计时法。
对照导学案交流第1——第4个问题:
(1)认识1日=24小时
(2)认识一天开始的时刻。
(3)第一圈从( )到( );第二圈从( )到( )?
(4)用普通计时法数一数一天的时间。
【设计意图:导学案第1——3个问题,弄清这三个问题是学习两种计时法的重要前提条件,用普通计时法数一数一天的时间,目的是系统认识和梳理普通计时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普通计时法的不足,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创造简单计时法的欲望。】
(5)结合时间尺,创造24时计时法。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时间尺,为学生在“具体→抽象”的数学化过程中,架设了必要的桥梁,为学生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用24时计时法数一数一天的时间.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的优越性。】
观察内外圈数字,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学习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做好铺垫。】
(6)体验1天的时间。(播放自制微课片段)
【设计意图:加强对一天的认识和体验,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2.体会24时计时法的优越性。
(1)学生举例
(2)课件展示教师事先收集的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和老师举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到24时计时法也并不陌生,并让学生发现生活中24时计时法之多,从而初步体会到24时计时法的优越性。】
(3)比较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24时计时法具有“简明、不易出错”的优点】
3.探究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观察讨论交流:普通计时法如何转换成24时计时法?
小试牛刀:出示普通计时法卡片,学生开火车说出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刻。
解答课前疑惑。
观察讨论交流:24时计时法如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
出示中央少儿频道节目单,圈出最喜欢的少儿节目并转换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
【设计意图:这个小练习的安排出于学生对少儿节目单的浓厚兴趣,我第一次试教时,仅以此作为老师课前收集的一个24时计时法的实例,没想到一下就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哇”地叫了出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所以我想:何不以此再设计一个小练习呢?结果:学生兴趣有增无减,目标达成。】
4.小结
三、走进生活,巩固延伸
看谁火眼金睛
出示“林老师的作息时间表”,说说采用的是什么计时法?预设:意见有分歧就展开辩论。
再修改作息时间表。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张作息时间表上的计时法的辨析与修改,进一步加深对两种计时法的表示方法的掌握,增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时刻。
四、拓展升华,全课总结。
沟通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关系;并理清24:00与0:00的关系。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用时间轴来沟通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强化“24时”与“0 时”的关系,突出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