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解读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意义、价值
单元导语原文
活动任务单我们前边已经学过不少诗歌,有过对“天上的街市”的遐想,对“未选择的路”的怅惘,对黄河“一泻万丈”的赞颂;还可能有过写诗的冲动,甚至已经体验过诗歌创作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这个单元我们继续学习诗歌,完成下列任务。任务一 学习鉴赏。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五首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任务二 诗歌朗诵。学习朗诵技巧,举行朗诵比赛。朗诵时,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任务三尝试创作。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
单元导语解读
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意义、价值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音”。课文有1首词,4首新诗。共性是都以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为主,借此抒发某种情怀。
《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在上片放眼整个北国,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把雪景下的壮丽山河展现得意境磅礴;下片又游目古今,在与历代英雄的对比中,高调赞扬当代风流人物,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我爱这土地》中,艾青化身一只“鸟”,以鸟的生命付出表达了对国土遭受日寇欺凌的满腔悲愤和誓死抗争之情,象征手法的精妙运用让整首诗诗意盎然,每一句都是对读者视野和心灵的惊天冲击。《乡愁》篇幅短小却时空旷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活化了游子与家乡、台湾与大陆生死同根、血脉相连的关系,家国之思沉郁交融,深远绵长。《你是人间四月天》风格旖旎,林徽因以无法遏止的通篇暗喻,把对新生儿子的万般喜爱幻化成新春万物,让赞美、欢喜、痴爱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我看》是诗人穆旦在看蒙自的春天,在看纯美的春日夕景,更是诗人在看自然更续的伟力、万物枯荣的大美,恰是诗人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对生命意义的领悟打通了人们的共识。
“诗”有崇高的文学地位。“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因此,从学习目的看,本单元首先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诗歌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要求。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到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再到第四学段阅读课程目标第七条中“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逐渐实现由作品内容、情感的常规认识到诗歌与众不同的写作特色的把握。
从学习内容看,本单元是部编教材中第一个以“新诗”为主的单元。从古代诗歌的长期浸润到现代诗的集中学习,学生会实现对这种地位显赫、特点及创作神秘的文学体裁的认知升级。从碎片化到系统化,从诵读鉴赏到尝试创作,其在教材中地位之重显而易见。
从学习方法看,本单元首先是七年级的教学内容中“语文要素”部分教授的朗读和阅读方法的真正运用。
单元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七上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朗读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重视朗读课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教学要求。七上第一单元“重视朗读课文”是为了“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其中“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是“领略景物之美”的方式和途径,“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是“感受汉语声韵之美”的方式和途径。
七上第二单元要求,“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这是朗读教学在第一单元基础上的发展,“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的方式和途径。
另外,两个单元都强调品味语言。第一单元“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到第二单元延续和发展为“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实质上它们都在教授一种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揣摩和品味语言”达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而这一切的学习成果,恰在本单元得到验证和进一步的强化。同时,朗读和阅读理解相得益彰,为诗歌单元的活动奠基,也为九下第一单元继续学习“社会咏叹”类的诗歌奠基。
单元 第一单元
九下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其次,本单元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再实践。本套教材共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另外三个单元是:
册 单元 活动任务单
八上 一 新闻 任务一:新闻阅读; 任务二:新闻采访; 任务三:新闻写作。
八下 四 演讲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九下 五 戏剧 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
唐山市语文教研员田贺书老师说:“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在经历文本的形成过程中获得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有机的知识结构,获得更多的直接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在活动探究单元,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活动,并与同学一起自行组织活动、评估活动、调整活动。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迁移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中去。”
到现在,学生对此类活动已经驾轻就熟。本单元又一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将“阅读、朗诵、写作”有机融合,用诗歌鉴赏、朗诵为“诗歌写作”打好基础。这样,学生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的能力,依靠集体智慧自主合作完成一项综合任务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 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及指向的核心素养
1.本单元内在逻辑结构
本单元活动任务单共分为三项任务。其逻辑关系如下:
首先,最基础的一步是任务一“学习鉴赏”。这里“学习”是动词,“鉴赏诗歌的方法”是学习的对象。“鉴赏诗歌的方法”又要以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魅力”为前提,所以,“学习鉴赏”可以分解为认识“诗歌的艺术魅力”。
其次,任务二是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尽管阅读与朗诵都是认识“诗歌的艺术魅力”的手段,但细分其中的逻辑关系,依然要先阅读,熟知诗歌的创作艺术,准确“把握诗歌意蕴”,然后才能“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才能判断“重音、停连、节奏”的处理之处。
第三,任务三的“尝试创作”也要分两步来进行,首先是自我独立的文学创作,其次是小组间评议作品,评议过程及时“鉴赏”。
这样三项任务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在良性的循环中互为基础,互利共赢。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教材中助读材料的基础上,借助材料的方法指导,让三项任务行进过程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学生可以完全遵循“助读材料”的提示,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补充,但不能以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在自主阅读“助读说明书”之后的自主任务完成。整个课程要充分体现学生完成的“独立性”,老师不能只是凭借以往经验而忽略“助读材料”。
2.本单元指向的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进一步建构诗歌语言的表达体系。诗歌的艺术魅力中包含着诗歌的意象选取,对意象特点的描绘,表现意象和情感的词语和句式选择等。在“涵泳品味”这一切的过程中进一步帮助学生体味汉语之美和诗歌语言的独特视角,使其深切感受到诗歌语言与散文的巨大不同,拥有鉴别诗歌语言的能力并学习借鉴写作经验(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形成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朗诵时,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提升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举行朗诵比赛)。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鉴别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并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拓展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中华文化的理念和人文精神,例如: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讴歌祖国山河,不惜为民族独立而牺牲,伟大而深切的母爱等。
三、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需要新学习、新具备的知识是任务一所强调的“学习鉴赏,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对于新诗,学生要深入领会其写作、鉴赏要点、思路,形成对新诗这种文体的较为鲜明的认知,为任务二、三做充足准备。
所以,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学习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的方法是“涵泳品味”。涵泳是一个书面语词汇,为古代文论术语,是文学艺术鉴赏的一种态度和方法,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品味作为动词即品尝味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品味就是鉴赏、玩味。二者都指向一种“把握诗歌意蕴”的阅读方法:沉浸于语言文字。
而“沉浸于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朗读,判断朗读关键点的过程就是“沉浸”。
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有:
1.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和“涵泳品味”语言,来“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2.通过“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注意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来“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举行朗诵比赛,锻炼和展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4.尝试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并进行小组鉴赏评价。
教学重点: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举行朗读比赛。
教学难点:创作一首小诗。
四、本单元的教学建议、指导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体系,对这个系统工程的统筹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还是要依照三项任务的分级,一步一个台阶,每一步都做扎实,形成摄取——消化——积累——创作的有机循环过程。
首先要依照“独立阅读获得初步感受——借助资料深入理解——综合思考把握重点——细心品味学会欣赏(《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P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路和做法,完成对五首诗歌的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从而把握和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意象、意境、语言形式、用词特点等。这个过程不能像以往一样只重点学习前两课,而要五课皆重。因为学生对新诗的阅读不同于散文和小说,经验极少,而诗歌创作的思维和语言技巧又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给学生充分的文本体验和解读,才能使其对诗歌的艺术魅力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其次,朗读比赛无疑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活动。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一上来就要求学生“美读并给予评价”,这种做法是无根之木,无水之萍。只有先在“读出重音、停连、节奏、感情”的过程中形成对诗文大意的整体感知,才能进行评价,朗读好是为阅读好服务的。
第三,朗读比赛还要注意比赛的多种朗读形式,积分评比直至颁奖的操作方法和流程,服装队形的各种现场表演技巧,场地道具参与人员的各项准备等,所以任务二本身就是一场大型、综合的自主合作活动。教师千万不要停留于以“品味语言”为抓手的朗读方法指导,而是要帮助学生学会设计、完成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分工协作能力。
第四,尝试创作时还可给学生提供范本,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灵感。要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多肯定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新鲜用词。对学生作品的鉴赏也一定由同学来完成,同龄人之间的语言碰撞更有可能激发出真正诗意的语言。不能过分追求用词的新奇,真挚而积极的感情和思想永远是文学作品的灵魂。